分类目录归档:直面苦难

有声第218期 | 最顶级的平安【生活随感】

作者:舒舒 8/25/2021

点击播放键收听文章朗读

在许多自媒体的文章里,我们经常被教导各种“最顶级”。随手翻一翻就能看到:

最顶级的能力,是反脆弱。

最顶级的自律,是降低对别人的期待。

最顶级的聪明,是摆正自己的位置。

最顶级的情商,是安放好自己的坏情绪。

女人最高级的魅力,是有趣。

男人最顶级的修养,是穷不责亲,富不嫌妻,难不坑友。

道理都是有一些的,但是不是“最顶级”,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然而,我好像还没有看到谁告诉我们最顶级的平安是什么。

很有意思的是,周日的早晨我刚在思考这个问题,随即就听到了Mark牧师用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给了我答案。下面是他讲述的故事:

我在Southern Seminary(美南浸信会神学院)读博士的时候,有一个周五的下午,一个同学突然从课堂上被叫出去。

大约十五分钟后,他回到教室,说小组里的一个成员在达拉斯的高速公路上遭遇了车祸,骑着摩托车的他和一辆卡车相撞,当场死亡。

这位同学随后就赶去慰问遇难者的家庭。临走前,他请大家为这个事故牵连到的所有人祈祷,求上帝能在这个悲痛的时刻降下恩典,做一些人所不能的事。

周一的早晨,大家又回到校园上课。

在另一个课堂里,另一个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周末他所经历的很奇特的事情。

他有一个朋友是物业经理,是一个非常善良热心的人。这位朋友也经常在工作中与别人分享信仰给他带来的生命的改变与启发,许多人被他感动,但也有一个特别执拗的小伙子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样子。

可是,过去的那个周六早晨,小伙子突然出现在物业管理办公室。他关上门,问物业经理:“你以前所分享的内容,今天可不可以再跟我重复一下?我要怎样才能邀请主耶稣做我的生命主宰?”

物业经理非常高兴,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他也知道神做事的时候就是神奇的,毋庸置疑,有什么事发生了。

接下来,物业经理又将那最伟大的好消息给他复述了一遍。然后,小伙子双膝下跪,流着泪接受主耶稣进入到他的心。

小伙子情词迫切,内心真实的感动溢于言表。物业经理最后不得不问他:“是什么让你今天一反常态?发生什么事了?”

小伙子流着泪说:“昨天,也就是周五的下午,我在高速上开着车,在我前面是一个骑摩托车的男人。正开得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就把他给撞了,那个卡车司机肯定没有看到他。骑摩托车的人被撞飞了。我停下车,赶到他的身边,想做点什么。但是发现他伤得非常重,双腿和一条胳膊都断了,地上全是血。可他的意识是清醒的,他看到我站在他面前。我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能做什么帮到他。”

接着小伙子说出了最震撼他的那一部分:“你知道吗,他回答我——先生,你不能帮到我了,我知道我快要死了。但是我可以帮到你!我可以告诉你主耶稣是怎样改变了我的生命,让我的人生过得有意义。也因为主耶稣,我马上就可以去天家了……然后,他声音越来越弱……我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垂死的人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诉我有关耶稣的事情。”

“为什么我今天急着来找你?因为那个场景、那个震撼、他说的那些话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盘旋,我昨夜根本就不能睡着,我只有一个心思:那个男人拥有的,他的主,他的平安,我也想要。

在这个疫情肆虐、亲友分离、天灾人祸不断、人心焦虑彷徨的时候,那个男人在死亡面前所展现的平安能不能算作最顶级的平安?

在自己就快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这不一样的平安再多分享给一个人,那样的爱是不是最顶级的爱? 他的死亡在另一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也将另一个人的灵魂引向顶级的平安。

毫不夸张,那天早晨,从我脑海里冒出问号到我听见这个答案之间,最多不过五分钟。是不是也很神奇?

又记起耶稣所说的那句话: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翰福音14:27)

有声第209期 | 疫情横行时,上帝在哪里?【疑惑探讨】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0/04/03

(广播稿根据原文有所精简)

冠状病毒横行的世界,上帝在哪里呢?(牛津大学教授John Lennox访谈)

每当这个世界遭遇灾难、人类承受痛苦的时候,类似的问题总会被抛出来:上帝在哪里呢?如果祂存在,为何不止息灾难呢?如果祂善良,为何看到那么多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却无动于衷呢?这场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称为二战后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难关,自然将这些问号以一种夸张的放大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夹杂着无奈、绝望、悲哀与愤怒。

约翰·伦诺克斯(John Lennox)是牛津大学的数学名誉教授。因着对科学、哲学和神学的特别兴趣,他曾经参加了许多有名的公开辩论,也写了很多书,包括Can Science Explain Everything?(《科学能解释一切吗?》)

近期John Lennox推出了一本关于新冠肺炎与上 帝的新书,帮助人们思考苦难、邪恶、道德、上 帝的存在等等。我还没有读到这本书,但今天恰巧听到了Collin Hansen在他主持的Gospelbound这个节目中与John的访谈,了解到一些书中的观点,摘取其中几个分享给大家。当然啦,他们遵守了social distancing保持距离的规定,做的是在线访谈 :-)完整节目的收听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MJKoHowzI&t=763s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皇冠的故事。一个是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皇冠的冠状病毒,一个是耶 稣基 督作为万王之王的冠冕和祂的美善。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因着这个看不见的病毒生病或死亡时,万王之王在哪里?在做什么? 约翰·伦诺克斯(John Lennox)在他的新书《冠状病毒横行的世界,上帝在哪里?》(Where Is God in a Coronavirus World?)之中,也许能回答你的问题。

John在书中指出我们许多人活着好像可以不朽一般,然而,冠状病毒暴露了我们的弱点。也许,这种大流行病会使我们认清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都将死去。

那么,基督徒能对这个焦虑的世界说些什么呢?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John Lennox在书中没有带读者走那么远。他写道,“一个基督徒并不是一个解决了苦难和冠状病毒的人,而是一个相信上 帝亲自经历过苦难、并爱着祂的人。”“

主持人:为什么冠状病毒会让我们感到如此恐惧,而我们现在其实更有可能死于交通事故或其他任何事情?

John Lennox:我认为这是由于它本身的传播规模之大,以及24小时全球新闻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大面积传播。我听国家卫生研究所所长弗朗西斯·柯林斯提到了这个病毒的传播速度,尤其它不仅仅是从重病人那里传播给别人,像Sars那样,人们似乎能够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携带病毒,并感染他人。另外一点,这个病毒在人们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将人孤立,剥夺了他们与所爱之人在一起的机会。病毒的大面积传播让人感到害怕,当你眼看着它在全世界传开的时候,统计数据并不能真正帮到你什么。

主持人: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好像不相信这事会发生? 流行病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虽然它是可怕的。从人类可以追溯的历史中,它经常发生。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

John Lennox:你说得对。我们总忘记这些事情,我们变得自满,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在西方,医疗相对比较先进,经济也繁荣,当大流行病一结束,我们就松一口气,认为医学不会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当它真的又一次发生时,我们就会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

主持人:你在《冠状病毒横行的世界,上帝在哪里?》这本书中指出,很多基督徒用上帝的审判作为灾难的一种解释,讨论这自然之恶中包含了道德之恶,所以出自上帝的审判。你在书中说:“对那些将自然灾害引起的痛苦归咎于上帝审判的,要小心。但如果谁说上帝没有通过这次病毒大流行对我们说些什么,也要同样小心,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将上帝驱逐出去。”说某灾难或流行病是否来自上帝的审判(比如这次的冠状病毒)是很复杂的问题,我没见过很多关于它的讨论。但我感觉在基督教的历史中,这种论调似乎是占主导地位的,或者可以说是基督徒一种本能的反应。

John Lennox:应该说是要当心那些将自然之恶带来的痛苦解释为一定是神的惩罚的观点。我同意,在以前的时代,这是常见的基督徒的反应。但我认为,在将任何特定的悲剧事件归咎于上帝的审判之前,我们真是需要小心谨慎。

首先,上帝有时会在经文中直接告诉我们,某种特定的瘟疫是来自祂的审判,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据我所知,像黑死病或现在的COVID-19,我们都找不到来自上帝的直接明示。反而,耶稣曾明确表示,并不是每一个悲剧的原因都是因为遭难的一群人比更其他人更加罪恶。西罗亚塔的倒塌事件便体现了这一点。最有趣的是耶稣当时的回应,祂对众人说:“你们以为他们比众罪人更有罪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接着说,“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换句话说,祂是在用道德之恶和自然之恶作为警告,让人类知道自己是脆弱的,是必死的。这让我想起了C.S路易斯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忽略快乐,但痛苦却必须被关心。上帝在我们的欢愉中对我们低语,通过我们的良心向我们说话,但却在我们的痛苦中大声疾呼:痛苦原来是上帝的扬声器,为要唤醒充耳不闻的众生。”如果你这样想,是会很有帮助的。现在是上帝在对我们呐喊,那么祂他在说些什么呢?

另外,我还观察到一点,当一个人说:“那个灾难是由上帝直接造成的”,接下来人们的焦点就落在说话的人身上了。比如,你有什么权利这么说? 你以为你是谁,能说这是上帝的判决?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关注上帝了,他们对上帝可能通过所发生的事情要说的任何话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人的权利,因为他们感觉那个人似乎正代表上帝在说这是祂的审判。这让我知道,这种方法根本没有帮助,因为它没有把人们的眼睛、心灵和思想引往正确的方向。所以我宁愿这么说,冠状病毒是一个巨大的喇叭,它提醒我们人终有一死,我希望至少它能引导我们对生命、上帝和永恒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个要留待上帝去断定。我们怎么能够确定每一个人的遭难都是因为上帝的审判?主自己都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主持人:是的,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滥用的教义,而且很明显,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这个教义也很容易被误解,你很好地解释了它的含义。我想现在若我自己谈论起这个事件中的上帝之手,会更加舒适一些,但对我的挑战是,我还没有看到上帝在其中对我或其他任何人的特定旨意。

在西方,我们促成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替换。上帝原本在世界中心的位置,对众人有权威,我们都要对他负责。但西方的个人主义、启蒙运动等将这种状态明显逆转,这样就变成了世界以人类为中心。我们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即世人认为他们有权利审判上帝。所以,当我们开始讨论上帝在这些事件中有什么目的,这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冒犯……

John Lennox: 我们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我们是有道德的人,有上帝给我们的道德标准,可无神论就抹杀了这一点。如果在我们之外没有客观的善恶标准,那么最终,我们人类的道德判断会是任意武断的。不幸的是,正如你非常正确地指出的,启蒙运动的遗产之一就是传播无神论,有点像流行病,尤其是在欧洲。“上帝”这个词在欧洲宪法中一次也没有出现。因此,欧洲背弃上帝必然要承受后果。所以我非常希望人们在安静的时刻可以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早地抛弃了上帝,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失去了什么。实际上,在我们所生活的欧洲,所有的法律体系,我们的医院和临终关怀,这些都是基督教给予我们的。

主持人:多年来,你一直站在这场关于科学、哲学和基督教的对话和辩论的前沿。似乎这次病毒大流行把它们都聚集到了一起,所以我很高兴你写了这本书。不过,有一天当我们走出困境,你会希望这场危机如何改变信徒和他们的批评者相互交流和争论的方式?

John Lennox:首先,作为一个老年人,我非常希望这场疫情能够增加我们对许多人的感激之情,他们让我们的医疗服务得以继续,让我们的食物供应、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基本法律得以维持,他们照顾我们的国家,他们很了不起。疫情中志愿者们的反应是相当棒的。我希望那种“爱邻舍如同爱自己”的精神能够延续到疫情结束之后。

第二,我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大的紧迫感来认真对待上帝,意识到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不是这个星球上的永久居民。作为基督徒,在进入永恒的荣耀之前我们的时间也是有限。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加倍努力,不仅要在我们的社区里活出基督徒的样式,而且,当我们的朋友正在努力寻求可信的答案时,我们也要认真回答他们严肃的问题,把福音推荐给他们。

如今在欧洲,人们确实在成群结队地离开教会。他们给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教会不回答我们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醒一醒了,要记得当年耶稣和使徒们不断地回答人们的问题,并用他们自己的问题去激发他们思考,这样就使他们越来越接近福音中美妙的真理。

主持人: 问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你自己害怕这个冠状病毒吗?你为自己或所爱的人担心吗?

John Lennox:你是在问一个十年前捡回一条命的人,那时我差点就死了,医生认为我活不下来,因为严重的心脏病,所以我已经跟妻子说了再见。我当时经历的是一种深深的平静,绝对的平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感觉,我相信是上帝的应许。我得到真正的平静。我知道我一定还会再见到我的妻子。虽然这会给她、儿女们、孙子们带来悲伤,但无论如何,我确实有一个真正的希望。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想到死亡的过程,可预见的死亡会让人害怕。我们可能都看到过一些亲人在去世前的不安、痛苦,尽管现在的姑息治疗已经有很大进步。要知道,死亡的过程的确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死亡仍然是一个需要被征服的敌人。

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圣经中提到的另一种死亡,那就是与上帝的分离。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知道我要去哪里,我收到的是一份纯粹的礼物,不是我配得,是上帝送的礼物。通过对基督的信心,我得到了永生,不会灭亡。

当然,如果我将死于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衰竭,我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如何,但我知道,在内心深处,我在上帝里面会有平安,因为祂给我承诺,当我走过死荫幽谷,祂会跟我在一起。祂的杖祂的竿,都安慰我。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知道“上帝是我的牧者”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声第205期 | 纪念只见过两次面的凡平【直面苦难】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4/07

她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日子

第一次见凡平:我现在都这样了,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去年的十月,凡平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乳腺癌在全身多个器官包括脑部都有转移。她不仅要承受日夜的疼痛,而且医生非常不乐观的预后也给她心理很大的打击。

福遍中国教会的一对夫妻因着和凡平的先生有校友的关系,发现他们走在人生最艰难之处,便向他们伸出关怀的手,也邀请其他弟兄姐妹一起来帮助他们。

十月的某一天,我有幸在Zoom上和凡平与她的先生、还有福遍的弟兄姐妹第一次见面聊天。

虽然和癌症病友接触得不少,但每一次在开口说话之前还是不晓得能说些什么才能安慰到他们的心,总有些忐忑,总需要祷告——特别是当你知道对方需要吃完止疼药才能和你聊一会儿的时候。

当凡平带着灿烂的笑容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的压力突然就消失了。她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温柔,很恬静,说起话来不急不躁,谦和有礼。她总是在笑,若不是事先知道,我怎么都不会相信她是病人。

反倒是身边的先生,记忆中他的表情是一直严肃的、担心的,我看到他的痛在心里,看到他对妻子满满的爱。

我们人到中年的,几乎谁都走过了一些高山低谷。当身处死荫的幽谷时,我们总也都遇到过一些贵人,或者体会过一种力量将我们从深渊里救拔出来。恰巧,我们几个能分享的都是同一位不可思议的“贵人”——创造宇宙万物,又眷顾渺小世人的,上帝。如诗篇8所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我们聊到最后,凡平还是笑笑的,轻柔却也坦诚地说出自己非常真实的想法,同时也是这第一次见面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我现在都这样了,还去想这些信仰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是谁,现在要是能把我治好了,给我和孩子多一些相处的时间,我就信他啊。

啊,想起我当初听到别人讲上帝造人、人类犯罪、上帝的独生子道成肉身并死里复活……我也是同样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明明耳朵里听到的是中文,心里却觉得是万里之外哪个爪哇国的语言,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自己过得好好的,不需要谁的拯救……

对于凡平这样一个在怀孕后期被查出癌症、立刻将孩子催产、随即进入高强度治疗的年轻妈妈来说,尚未来得及满心欢喜地品尝人间最大的喜悦,一大罐苦涩的药水便从头到脚将她浸泡。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多陪陪丈夫和年幼的孩子,那些听起来好像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不能拿来吃喝,能治病嘛?

我理解她的心情,为她祷告,愿她能够明白,越是在可能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越是应该思想生死大事,因为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短暂存在,她也许对疾病的发展无法掌控,然而她有机会决定灵魂永远的归宿。

第二次见凡平:我愿意受洗!

接下来的几个月,疫情还是严重,凡平的病情也还是严重,夫妻二人一直奔波往返在医院和家之间。

当中有来自不同教会的很多弟兄姐妹一直在关心他们,给他们送饭食,为他们祷告,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世人在落难的时候常会被人疏远冷落,可是我却无数次看到,上帝的爱在各种艰难境况里从祂子民的身上涌流到软弱无助的人那里。

第二次再见凡平,已经是今年的三月初。

休斯顿刚从百年不遇的冰冻天气中走出来。与春天一起苏醒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还有两个被爱触动的宝贵灵魂。

凡平被先生用轮椅推着走出自家的小院,在和煦的阳光下、还裹夹着几丝寒意的春风里,她看起来虚弱了很多,不变的还是她脸上的笑容。

这一天,我们十几个人在保持社交安全距离的前提下,见证了凡平和她先生的受洗仪式!

上一次见面,她的问题还在耳边萦绕。这次却看她耗尽全身力气坐在轮椅上半小时之久,双手虔诚地合在胸前,在众人面前受洗成为主的儿女。

我们为他们歌唱,为他们祝福。她开心地打开弟兄姐妹们精心为她准备的礼物,不停说着谢谢谢谢谢谢……相信在天上也有一场盛大的筵席在庆祝他们灵魂的回归。

死亡被得胜吞灭

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从感觉“现在说这些毫无意义”到“拼命从床上爬起来受洗”?

我心里没有惊讶,有的只是惊叹。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凡平说她相信。她的先生说相信。

他们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白,但是愿意跨出信心的一步。

当他们在教会的小组里面分享凭信心接受这份恩典的过程时,凡平又一次袒露她诚实无伪的心声:“神在我还没有完全明白、完全接受祂的时候就开始爱我,祂的爱真是无条件的,是大爱。我在这短短几个月体会到了祂的爱、祂的安慰、祂的医治,不管未来怎样,我都会一直信下去……我在过去受到过很多伤害,心里有不少的苦毒,现在我有能力将它们都放下了。我感觉我拥有了不一样的新生命,真的很感恩。哎,我对神的理解还不深,都不知道我这个能不能算见证,可能过几个月我就挂了呢……”

可爱的凡平,也许她觉得一定是“病得医治“才算是见证。

其实,当疾病尚未被完全医治、生命可能会在年轻的岁月戛然而止、也许将无法看到孩子长大成人、在人的眼里满是遗憾、自己的身体也已经千疮百孔的时候,她认识并感恩地接受了这样一位赐她新生命的主,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有力的见证啊!

毕竟,当耶稣四处行走治病救人的时候,最终目的并不是拯救那终有一死的肉体。

毕竟,当耶稣将拉撒路从坟墓中呼唤出来的时候,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可以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毕竟,当耶稣自己从死里复活,从兵丁把守的坟墓中消失,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和人们玩一个把戏,或是证明自己的神力。

墓前的大石头被天使滚开,并不是为了让耶稣走出来,而是为了邀请你我走进去。进到那个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坟墓里去,看到这个自称是上帝之子的耶稣、宣告要在死后第三天复活的耶稣,真的复活了,我们就会真的相信: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2021年4月4日的凌晨,凡平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正好是复活节。

两千年前耶稣复活的那一天, 他战胜了死亡。他活了,死亡死了,death died!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约翰福音11:25

我仿佛又听见凡平说:主啊,我信。

亲爱的朋友,你信吗?如果你的一生都被死亡的阴影所捆绑,当你跨出信心的那一步跟随耶稣的时候,你也可以不再被死亡奴役,在今生的种种遗憾和不圆满之间,你的指望也将会超出今生,跃向永恒……

有声第176期 | 悲剧发生时上帝在哪里?【疑惑探讨】

363 Why God Allows Suffering 2 (Brandon Duke) - Restitutio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8/7/7

01.

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在美国发生之后,某电视台主持人问著名布道家葛培理(2018年2月21日去世)的女儿安妮:“为何上帝允许此等悲剧发生?”这也许是悲剧发生后萦绕在老百姓心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之一。

安妮回答说:“我深信上帝跟我们一样,为此事极度痛心。但美国人在这些年来,将上帝从学校中赶走、将祂从政府内踢走、将祂从我们生活中踢开。上帝就默默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无奈淡出。当初是我们自己叫上帝离开,为什么现在又要问祂到底在那里?为什么我们有权来质问祂为何不保护美国人?”

安妮还提到,当有人提出学校内不可祈祷,大家都说“好,没问题”;当有人说孩子也有人权,他们有权接受堕胎手术,不需要通知父母,大家也说“好,没问题”……

当然,我不觉得上帝真的无奈淡出了,然而,有一个严峻现实是不容忽视的——

当我们自说自话地认为 “什么都没问题”的时候,

当我们认为错与对根本没有什么绝对标准的时候,

当我们高举“个人自由”、并且坚定认为我们有绝对权利选择跟随我们内心的呼唤的时候,

淫乱、毒品、酒精、奢靡消费、自杀谋杀等等都成了某些人“合理的”宣泄情绪、自我表达的出口。

当年轻人崇尚着无束缚无底线的自由,彻底抛弃“老古董的那套道德伦理”,对若干荒诞行径趋之若鹜,魔鬼正在幽暗的世界里狰狞地狂笑。

02.

因为悲剧几乎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在每一个世代中都不会缺席,所以,从古至今,永远都有人在质问:“上帝在哪里?”质问者中有无神论者,也有虔诚的有神论者。

其实,无神论者不需要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本来就认定上帝是不存在的。既然认定“不存在”,为何又要问“在哪里”?

但如果无神论者在此时将质疑和嘲笑的大棒挥向有神论者,至少在逻辑上还是说得通的。“你看看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你们的上帝在哪里啊?!”

是啊,看看这个世界……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一下子可以意外夺走几十万人的生命。

癌症这样的重大疾病在2015年就导致全球约880万人死亡,这背后是数不尽的家庭成员的悲伤痛苦凄凉。

2017年美国发生了346起大规模枪击案、2018年截至6月28日已经有154起,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而在中国,最近也是恶性事件频发:

6月14日,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生谢某在饭馆招待自重庆远道而来的高中同学周某时,被周某用匕首杀害,究其原因竟然是谢某曾经好心劝慰周某不要再沉迷游戏、要振作起来好好努力。之后,周某家长提供他有精神疾病的证据,视图为其减轻罪刑。

6月20日,甘肃的一名少女被性侵后求助无门抑郁成疾,跳楼自杀时在现场和网络上都有吃瓜群众围观起哄,说一些“怎么还不跳呀,要跳快跳”之类的没有人性的话语。

6月28日,上海世外小学门口,一个“找工作不 顺利、生活无着落”的黄某挥刀砍向刚刚放学即将迎来快乐暑假的无辜学生,导致两个儿童死亡,他用一句淡淡的“心里不平衡”来回答愤怒的人们对他的质问。这“是一个对自己有着精英预设的县城青年在现实面前受挫后,一次极端的报复。”(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就在我码下这些文字的今天,7月5日在泰国普吉岛近海因暴风雨而发生的船难中,死者增至56人,其中大多数是中国游客……

无数的天灾人祸面前,尤其是当有人无辜受害或者遇难的时候,就连笃(三声)信上帝的人也不禁(一声)会思来想去:

我的上帝呀,你若是全善又全能,为何允许恶人为非作歹,允许这事发生在他/她/我身上呢?

当天真的孩子睁着双眼倒在血泊中,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声呼唤,上帝呀,你,在哪里呢?

上帝呀,这些苦难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呢?

03.

关于苦难这个千年大难题,以前我和先生都曾经分享过我们的一点点肤浅的想法。

(这里列出几篇文章链接)

对读过圣经的人,我们可以不断地回到圣经中去找寻线索,重温那些字句。读得越多,我们越容易发现:邪恶和苦难非但不能说明上帝的不存在,它们反而证明了上帝留给我们的警示千真万确。

圣经的起初就讲明了上帝的创造是好的,但人的背叛掀开了罪恶进入堕落世界的序幕。人偏离了上帝,就偏离了善。堕落的世界也不再像一开始那样“都甚好”。

创世记中上帝就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从那之后,我们会读到一次又一次“谁生了谁”“谁谁死了”。

从那以后,“人人皆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罪的代价就是死,而且这个死比人类已经很难接受的肉体死亡还要严重得多,是灵的死,是与上帝永远的隔绝。

上帝之子耶稣来拯救堕落人类的时候,也没有使自己与苦难和死亡隔离,反而甘心尝尽人间悲苦,为我们的罪付上代价,死在十字架上,以此换来我们重生的机会。祂曾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简而言之,圣经从来没有说过,相信上帝的人们不会受苦,不会死亡。它反而预示了将要发生的“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多处必有地震、饥荒,这都是灾难的起头。”

许多人不爱读圣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里面诚实地描述了许多的罪恶、苦难还有死亡。更何况它又尖锐指出“没有一个义人”、“人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这让很多觉得自己是“义人”“好人”的人心里十分不爽,索性扔了不看。很可惜。

我的父亲一直喜欢做点木匠活,前一阵他诚实地提出一个疑问:“你们的上帝若是造了这个世界,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坏得不成样子了,祂怎么不修呢?祂能修吗?祂何时修呀?我要是做出一张桌子或椅子,坏了的话我马上就要修好它的。”

可他也是不愿意翻看圣经,尽管圣经里有他想要的答案。在这本书的结尾《启示录》里面,我们才会看到所有被毁坏的最终被修复,我们才会看到一个新天新地,“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罪恶和苦难都会有一个结束,但时间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来安排的,我们不是造物主。

不过,有些人看到最后的结局也不喜欢,因为不是人人都进入那个新天新地,“凡不洁净的,并那行可憎(一声)与虚谎之事的,总不得进那城。只有名字写在羔羊生命册上的才得进去。” 他们会说上帝一点不宽容,也不是无限慈爱。我倒是认为,这其实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可比性,我们能够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是我们也有原则呀。

04.

前几天我在看拉维在信仰与科学论坛上的一个讲座,在听众提问的环节,他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那个听众在网络上收听实时讲座,然后他这样问:

六年多前,我失去了我的姐姐,她因为乳腺癌去世。我看着她很辛苦地斗争了一年半,简直像在地狱里一样。在她的悲剧中,临死前还要承受那么多痛苦有什么意义吗?她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有必要那样受苦吗?自从她去世后,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拉维的回答一定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我觉得还是比较清晰明白地从基督徒的角度阐明了他的观点:(下面是我听译下来的答案,疏漏之处还请见谅。在YouTube上面搜索“Is there meaning in Evil and Suffering, Ravi Zacharias ”可以听到整场讲座。)

谢谢你的提问,这正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的核心。当然我们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可能离你所要面对的实际的挣扎还有十万八千里。

我这么跟你说吧,从自然主义者的角度出发,没有任何解释,也不需要任何解释。你姐姐她偶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像是宇宙中的一个物品,她死了,就不复存在了。你再也不会见到她,你自己得找到一个让自己安心的说法,但不会有解释,也不会有答案的。

但我也可以在基督教的框架中跟你来讨论这其中的上帝的旨意。这位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祂爱你,你在祂眼中有任何人任何事也夺不走的内在价值。这位上帝也提醒你,这地上的短短六七十年不是你拥有的所有岁月。在上帝的时间线内,你,我,我们当中的许许多多人都会经历苦难,比如我亲自埋葬了我的父母,我也亲眼看到许多人身上发生的悲剧,可是有几件事我可以告诉你——

  1. 我所熟知的圣经告诉我们,你姐姐的去世并不是她的生命剧本的终结篇。
  2. 耶稣曾经跟我们说,祂就是复活,祂就是生命,这个关于复活生命的盼望使你再次见到你姐姐成为可能。
  3. 耶稣也承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陪伴你,安慰你,给你力量,支撑着你渡过艰难时光,而且不仅仅是支撑你,还要使用你,让你能够用得着的安慰去帮助有同样挣扎的人。

圣路易斯大学的埃莉诺教授谈到“邪恶的镜子”时说到,在邪恶和痛苦的镜子里你有可能看到它反射出一些好的或者善的东西,但是这个可能性只能存在于基督教的有神论框架里。抛开这个框架,你不会找到任何积极的东西,你的姐姐就只是走了,没有了。

我向你保证,(如果抛开基督教的有神论的框架)那些没有经过苦难的人也不会找到更多的生命的意义。但是你如果在经历苦难的过程中信靠上帝,你与祂同行,祂就会给你力量,会支撑你走下去,也许你会发现那种惊人的力量是从未经历苦难的人无法看见的。

如果上帝不存在,这样(探讨苦难意义)的话题根本就是无意义的,你只能得到一个回答: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但是我可以给你盼望,耶稣基督可以重建你的生命,因为祂曾死去,又复活,祂通过亲自承受苦难征服了黑暗邪恶。

亲爱的朋友,若是你或者你的亲人曾经或正在经历一些患难,请不要因此绝望,请你也尝试到圣经中去寻找耶稣基督给你的盼望,那是连死亡也夺不走的盼望。有人曾说“悲剧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我想,如果死亡是人在这个世界的终点,那么这句话是对的,然而,如果你和我一样得到另一种盼望,你会知道我们的结局一定会不一样,我们在这个悲剧的世界中就能带着盼望活出不一样的生命。

有声第160期 | 孩子,你忘了说再见【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8/3/28

伍斯特福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及神学院的教授。多年前,在一个星期天,他接到一通电话,被告知他的儿子艾力克(Eric)奥地利登山的时候罹难身亡,年仅二十五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残忍猛烈的重袭使伍斯特福感到深入骨髓的寒冷和痛苦,几乎不能呼吸。即使有着丰厚的信仰和知识储备,这位父亲还是在相信和怀疑、盼望和绝望、安慰和泪水间游走,在向下和向上的两股力量拉扯间体验这无法言说的苦难。后来他写了一本书“Lament for a Son”(《爱儿挽歌》和《孩子,你忘了说再见》是两次中文翻译版本的书名,由校园出版社发行),不是以教授或作家的身份,而是以一位失去爱子的父亲的身份分享个人的伤痛经历。

在书中,他说到:“我曾以这双手将他从摇篮里抱起,一个小小、温软、令人悸动的生命。如今,死亡终结的时候,我以同样的双手,触摸棺木里的他。我踌躇着,我能受得住 这最后一次的触摸吗?”

伍斯特福完全没有像一个神学教授般地教导其他在哀悼亲人的同路人,他只是诚实地记录了自己深沉似海的痛苦和悲伤,记录了对信仰和苦难的思索以及自己对笃信已久的上帝发出的疑问甚至呐喊。他坦言,有一段时间,尽管自己并非“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一样,他在理性上知道有一个“天堂再相见”的终极盼望是属于他和儿子的,然而,说实话,他自己或亲朋好友口中所说出的那些试图减轻死亡的恐怖的敬虔话语,并没有办法安慰到那颗流血不止的心。


上帝真的知道他的痛吗?

上帝知道死亡带来意义的破灭吗?

上帝知道死亡带给人的惊惧吗?

上帝知道他有限的眼光穿不透无限的时空、看不穿苦难的奥秘吗?

伍斯特福就像旧约时代的约伯,在苦难的重压之下,给上帝抛出了无数个问号。

可是,和千万个在痛苦中呐喊的人一样,他没有听到上帝的回答。但是他被撕裂的心仿佛与上帝的心更加贴近,他从失去爱子的经历中仿佛体会到一点点上帝为祂的孩子们所承受的痛,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圣经中说没有人见了神的面还能活着,他和许多人一样,总是想着那可能意味着渺小的人类无法承受极为圣洁耀眼的荣光。可是,他的一个朋友说:“也许,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看到祂的悲伤还能够存活呢?”

“We strain to hear. But instead of hearing an answer we catch sight of God himself scraped and torn. Through our tears we see the tears of God.(我们竭力倾听,却听不见任何答案,然而,我们看到上帝自己被擦伤被撕裂。透过泪眼,我们看见上帝祂自己的泪水。)”

上帝没有对约伯解释他患难的缘由,上帝通常也不给我们解释, 可能祂解释了我们也不会懂。       

可是,斯特福仿佛比从前更加了解:上帝不仅是患难人的上帝,祂更以己身承受患难,祂的独身爱子耶稣不是死在被众人咒诅的十字架上吗?

在书的序言中,伍斯特福提到他和一个朋友简短的交流。那个朋友买了这本书送给了他所有的孩子,伍斯特福觉得有些困惑,问他为什么将这么一本满是痛苦甚至绝望的书送给孩子们呢?朋友说:“因为它是一首爱之歌。”哦,是啊,人类的每一曲挽歌都是爱之歌!爱愈深,痛愈深。

“是否有那么一天,爱之歌可以不再成为挽歌呢?”伍斯特福用这个问题开始了他艰辛的纪念爱子的写作。


在(耶稣的)受难周读到这本书的我,心跟着作者一起悲伤,一起发问,一起思索,也不禁想起我曾经亲眼目睹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那触及棺木的抖动的双手,再也哭不出眼泪的呜咽……

然而,“是否有那么一天,爱之歌可以不再成为挽歌呢?”再次定睛十字架,看着神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的那场死亡,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是的,会有那么一天,而且,历史上已经出现了那一天。

两千多年前,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圣城的那日,人们像迎接王一样地热情似火地欢迎他,他们手持棕树枝站在道路两边,并将衣服铺在地上让主骑驴走过。他们高呼“和撒那,主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们要耶稣立即施行拯救,做他们的王,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欺压。但是耶稣不要做这个世界的王,他就要被这个世界治死。没过几天,曾经的欢呼“和撒那”变成狂喊“钉他在十字架”,曾经挥舞着欢迎他进城的双手变成了捏紧的愤怒的拳头,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所“赠予”的光环就像棕树枝一样摇摇晃晃,转眼间就颠倒错乱。

那一周的星期五,死亡同样让爱着耶稣的人或者盼着他做王的人悲哀绝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在痛苦中也喊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没有回答……天为之哭泣,地为之崩裂。可是,那一周的星期日,那空空如也的坟墓,虽然让人匪夷所思,穷尽一切科学之能也无法解释,它,千真万确地发生了。那一天,它让当时本已四散的门徒和后来亲见复活的耶稣的几百人瞬间走出了痛苦绝望。那一天,哀伤变为喜乐,哭泣变为跳舞,挽歌变为颂歌。(为什么这个悲惨的星期五成了人们口中的Good Friday?参见《从最后的晚餐说起》)


伍斯特福写下爱子挽歌,想告诉其他正在经历伤痛的人,“在举哀的座椅上,有人在他们之先早已入席,与他们一起受苦”。因为他已经受了这苦,他懂,他知道,他说出他们无法表达的心碎,他也带着他们看见满天满眼的沉沉乌云之上还有阳光。许许多多的人因着这本书受了极大的安慰。

那么,耶稣基督以自己血淋淋的死亡和荣耀大能的复活写成的这本书呢?你若是没有读过,请你一定要读。你若是已经读过,请你再三地仔细地一字一句的重读,因为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安慰,它所含的永恒生命的气息会流入你的生命。耶稣他以无罪之身替我们受了极大的苦,他懂我们一切的苦,他也会解决我们一切的苦。他战胜了死亡毒钩,所以,只有他能给我们这个世界所无法提供的平安和跨越悲伤的桥梁。

是的,最终,伍斯特福和他的爱子艾力克,我们和我们心爱的人,都会翻过泪水涟涟的篇章,正像C.S Lewis所说:“新天新地,相同又不同于现在的天地,将在我们里面复活,正如我们在基督里复活一样。再一次,不知经历多少世代的静默和黑暗后,鸟鸣啁啾,流水潺潺,天光云影在山间流盼,久违的朋友笑容满脸,惊讶地认出我们。”

有声第159期 | 三过幽谷—在丧子、丧夫、丧女的苦难中仰望十架【网络佳作】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喻书琴

播音 | 舒舒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位来自美国的芬德女士的见证,她经历了大儿子患白血球过多症去世,先生因霍吉金氏病早逝,而在这之后仅存的两个孩子又突然在车祸中丧生这一切事,然而她依旧相信上帝是慈爱的,她继续面带微笑向旁人述说上帝的美善?这在人看来是不合常理的事情,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次死荫幽谷:患白血球过多症的两岁长子

1933年,芬德女士出生在美国的密歇根州小镇,父母亲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12岁那年,她跪在床边的油毡地板上,逐一认完自己犯过的罪,邀请耶稣基督进入心中,然后受感动要把一生完全奉献给上帝,并和他人分享这份宝贵的信仰。

高中时代,她认识了一位叫施汉立的学长,他的单纯、热情、进取、敬虔令她想起自己尊敬的父亲,两人坠入爱河。到了大学时代,两人幸福地结了婚。

新婚伊始,丈夫汉立被邀请去牧养在秀梧镇的一个小教会,那是一个破旧、冷清、贫穷的村子,生活艰辛而窘迫,但他们却能苦中作乐,感恩上帝有机会让他们经历“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的应许。

在丈夫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这个原本只有二三十人的教会,经历了令全州瞩目的属灵大复兴,人数倍增了一次又一次,福音事工蒸蒸日上;与此同时,她也生下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宝宝丹尼。这个小家伙出生时就金发碧眼,珠圆玉润,格外逗人喜爱,被誉为全镇的小福星。

然而,不幸的是,在小丹尼两岁多时,被意外查出得了急性淋巴腺患白血球过多症,而且只剩下几个月的存活期。

那一瞬间,她几乎不敢相信,不肯接受,悲痛欲绝,脑海里反反复复问着:“为什么是我们?我们到底错在哪里?上帝在惩罚我们吗?”

抱着已被疾病判了死刑的长子返回家中,夫妻俩不得不用上帝的话语中关于生与死的领悟彼此勉励。似乎只有面对死亡,才能将生命的有限性看得透彻,而复活这一抽象的教义,在具体的苦难面前,变得如此有血有肉起来。

在艰辛的治疗过程中,小丹尼显得很勇敢,配合医生护士,毫无一丝自怜,虽然验血抽血特别疼痛,他总是仰着日益苍白的小脸含泪问妈妈:“妈妈,我什么时候能好?”这时,她只能安慰孩子说:“耶稣爱你,他会时时在你身边。”

所幸癌症都有缓和期,当病情稍微减缓,体力稍微复原时,他们会竭尽所能陪伴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知道丹尼不会有正常孩子的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成人期……渐渐地,他们开始明白,生命中有很多时候是忙碌于计划未来,却无暇顾及眼前,如今,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

不过,欢乐的时光如此短暂,丹尼的病情很快恶化,脸蛋和肚子肿胀,泌尿器官严重感染,脑部出血,喉咙干渴如火烧,漫漫长夜中,当她抱着全身难受的孩子,心力交瘁地仰望上帝,呼求道:“主啊,这和加略山的情形一样吗?你既然亲自为我受了那苦楚,想必你也知晓我的苦楚。”

也因此,她在泪流满面中始终相信,苦难中,上帝依然是那位掌管万有的主宰。而她的丈夫汉立,在巨大的牧会压力中还不敢释放软弱情绪,只能默默求问上帝为什么,而得到的回答则是:“我曾为我的独生子哀伤,难道我还不了解吗?”

她在苦难中也有很多感恩,教会会友热心帮助他们承担财务上的重担,有些宗派背景不同,服侍中产生过冲突矛盾的同工,也因为这个家庭深重困难的阴影,放下那些旁枝末节的分歧,大家的生命转化为在基督里的合一。

此外,在频繁带孩子去医院的过程中,总要和另外七八十个家庭一起排队,她突然明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成千上万的人可能会失去他们的爱子,他们家庭不是唯一活在人类的黑暗面,面临罪恶、咒诅、痛苦、死亡。这使她更加确信,人类最迫切的需要就是认识那位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的主。

孩子一天一天消瘦下去,终于,在1955年的一个清晨,两岁的小丹尼离开了人世,追思礼拜的那天晚上,芬德夫妇去音乐厅听了一场管弦乐演奏,那美妙的音乐似乎在提醒他们,上帝也有一个伟大的管弦乐团,将来众信徒必将听到那更美妙的天国音乐,而小丹尼已经于他们先在那里坐席。

第二次死荫幽谷:患霍吉金氏症的33岁丈夫

丹尼去世后,芬德夫妇搬到克拉玛市牧会,汉立的福音布道吸引了当地非常多的年轻人,事工前景一片光明,而芬德也分别生下次子里昂和长女罗娜,算是多少抚慰了之前丧失长子的哀恸。

然而,偏偏就在这时,苦难再一次降临这个小家庭——丈夫汉立被查出患了霍吉金氏症,也就是淋巴腺体的癌症,那时,他还不到26岁。

得知祸患,汉立依然处变不惊地对妻子说:“也许我还有一年或两年活,我们一定要善用它,把最后的时间投资在比我的生命更永恒的事情上。

有一次,有一群牧师按着圣经《雅各书》5章14节的教导,来到他们家中为汉立抹油和祷告。他的力气恢复了一些。大家都很高兴,问道:“你觉得上帝已经医治你了吗?”

“我确信上帝已经医治了我,但是,我不确定这是永久性的医治,医生曾告诉我,现在是这疾病的缓和期,但是,无论上帝对我的一生有什么计划,我都祈求上帝帮助我接受,我愿上帝在我的生命中能成就使祂得最大荣耀的事。”这个男人带着庄严而笃定的声音回答。

他在会众面前平稳有力地宣布了医生检验结果,甚至对亲密的同工说:“你能否在我的追思礼拜上讲一篇道?”

为了减轻病情的恶化,汉立开始进行X光的放射治疗,治疗后的副作用很明显,虚弱得连上楼回卧室的力气都没有,体重也持续下降,但即使如此,这位身患绝症的牧师依然在讲台上发出铿锵有力的布道之声——

我们是不是只有在顺境时才传讲基督,是不是只有对听过福音几百遍的群众传讲耶稣?却置几百万未听过的人于不顾?我们告诉自己,只要再多一点预备,多一点经验,多一点机会,我就如何如何……但是,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有时间预备,不能再经历,不再有更好的机会。在地域和宗派的界线消失后,整个失丧的世界就呈现在眼前,不要活在明天的假想中,在永恒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穷尽自己在世界的一切,以期再回到这世界一天,做一件他们到死都置之不理的事。对我个人而言,我这一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听到医生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你这生命还有多长!

尽管恶疾缠身,汉立还是回应呼召,放弃了现有稳定的牧会工作和丰厚的薪水待遇,决定将余生投身于宣教事工,将耶稣基督的名传到本国以外的地方。最后,他决定加入远东宣教会。

不久,他去了南美,举家搬到波特兰宣教。他承担着健康人也难以负荷的工作量,病情更恶化了,肺部严重充血,呼吸也困难,呕吐的感觉使他无法吞咽食物。但是,一旦短暂的缓和期一到,他就抓紧时间布道,为主耗尽生命的每一丝气息。

这独特的“临终之人对临终之人”的信息触动无数人的内心,他的讲道中几乎没有丝毫的自我意识,仿佛把自己视为出死入生的福音的鲜活例证,他最喜欢引用《腓立比书》一章所言:“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为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

不久,芬德开始陪伴丈夫进行环球旅行布道,印度、韩国、台湾……此时,汉立肉体上的痛苦越来越严重,咳嗽与呕吐不时侵袭,睡眠时间也变得十分短暂,说话都难以喘过气来,但他不肯住院,坚持每晚对着来参加宣教年会的500多名牧师布道,他觉得就算是死在讲台也在所不辞。

环球布道回家后的第七天,汉立安息主怀,年仅33岁。那是1963年。

芬德又一次参加家人的追思礼拜,她脑海里回忆着与丈夫相识10多年的一幕幕场景:第一次在校园相遇;两人友情的增长;一起做学校年鉴和学报;婚礼的钟声;小镇牧养和建造第一间教会、在宣教会的燃烧岁月……

泪水中她真切地感受到圣灵的触摸,仿佛看见丈夫有了复活得胜的新身体,不再有病痛,不再有死亡,耶稣正伸开双臂对他说:“好,你这又忠心又良善的仆人!”

而8岁的儿子里昂则很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知道吗?今天是爸爸最快乐的一天,是我们最悲伤的一天。”

丈夫走了之后,芬德像许多丧偶之人一样,陷入痛苦消沉的无底洞。因为,第一次失去长子,她还有丈夫可以依靠,丈夫一直是她生命的支柱和力量;第二次失去丈夫,她无人可依靠,而且,还需要挑起家庭重担,独自抚养剩下两个年幼的孩童。

睹物思人的悲伤,形单影只的寂寞,缺乏才华的自怜,甚至两个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也会刺激她,令她生出自己难以胜任做一位好母亲的挫败情绪。

这究竟是为什么?她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发现自己从小自卑感就很强,再加上受传统文化女性角色标准的影响,总觉得自己是个柔弱的女流之辈,什么服侍也做不好,也因而不敢尝试挑战自我,更愿意去做一些已经成定轨、安全又轻松的服侍,甚至还对自己的“谦卑顺服急流勇退”的精神引以为傲。进入婚姻后辅助丈夫,不知不觉就会以他的成就视为自己的贡献,而丈夫一走,她不再是施太太,不再有一个属灵男性的遮盖,就觉得自我价值彻底失去了。

但是,上帝所赐的是刚强仁爱的心,于是,她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借着不断的祷告,她想到主耶稣来到世上是为了拯救失丧的人,那么岂不是应该继承丈夫遗志,把耶稣的生平、死亡和复活告诉他们?不久,她开始邀请一些女性到家中来做客,并给她们传讲福音。

就这样,每个星期,她都会遇到一些勤学好问的福音朋友,医生、律师、护士、技术员、吸毒者、心理学学生,她帮助他们了解福音,而他们也间接使她的生命得到更新与丰富。慢慢地,她的视野不断被扩充,又开始参与海地的布道、慈善、募捐等事工中。这些微不足道的服侍,拓展了这位自认为很软弱的单亲妈妈的生命。她因此深深感谢上帝。

与此同时,斗转星移间,芬德的两个孩子也长大了。15岁的女儿罗娜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而17岁的儿子里昂已经是伊利诺州某大学的大一新生。


第三次幽谷:17岁的次子与15岁的长女惨遭车祸

1972年2月,儿子里昂如往常一样,周末从学校回家,芬德最后一次享受和孩子们共进晚餐的温馨时光,饭后,里昂带着妹妹罗娜去看望朋友。

才过了半个小时,突然有警察走进来,告诉这位翘首以待的母亲:“37号公路刚发生一起车祸,你的孩子和他们的朋友都不幸丧生了……”

晴天霹雳般,她觉得自己如同从高高的悬崖坠入汹涌的怒海,几乎艰于呼吸。然而,就在那一刹那,她感到自己又在怒海中被提拔起来,越过悲恸,越过冰冷,越过破碎滴血的心,被温柔地揽到慈爱的天父面前,带着一股超乎本能的沉静。

长子丹尼和丈夫汉立过世时,“那幽谷是缓缓临到的,她有时间做心理预备,振作起来面对那阴郁的、无可避免的、终成定局的失落;这一回幽谷骤然临到,猛烈地一口把我吞噬,卷入黑暗的深渊,但即使在这样的撞击下,尽管思维已昏眩,我内心却有一股甜蜜神奇的意识涌上来,我知道上帝那永远的大能膀臂与我同在。”

她听见自己平静的声音:“警官先生,我知道他们现今在那里,他们是和上帝在一起。”

孩子过世的消息透过媒体的播送,朋友的奔走相告,传到世界各地,主内弟兄姊妹纷纷送来关怀与安慰,化为一股力量的支持,她甚至觉得对恩典有了新的领悟。

孩子们去世的第二天早上,她似乎听见他们正在对自己说:“妈妈,你也分享我们的喜乐好不好?爸爸在这,哥哥丹尼也在,我们正在庆祝,你和我们一起庆祝好不好?”

于是,她有了一个深深的感动——把追思礼拜改成庆祝会,成为耶稣基督的复活已经胜过死亡权势的荣耀见证。

会后,几位教会年轻人走来,说因为她两个孩子的死,他们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耶稣基督。再接着,又有一位妇女流泪说也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为她的救主。

回忆起两个孩子短短的一生,她觉得充满无法言喻的安慰。他们常常在房间翻开那画满记号的《圣经》;他们的学业很优秀,但他们把将信仰分享给同龄人看得比学业更重要;他们加入教会的唱诗班,在音乐会中巡演,好吸引年轻人归主;他们愿意和母亲相互认错、建立友谊、促膝长谈……她想,这已经足够。

痛苦的奥秘

在孩子们去世后,她放下悲伤,更加热忱地投入到向社区邻舍传福音的家庭茶会事工,以及后来的远东宣教事工上,请求主差遣自己踏上更多福音未得之地,去安慰更多福音未得之民。

当芬德女士在各家庭、各教会做见证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您经历了大儿子患白血球过多症去世,先生因霍吉金氏病早逝,仅存的两个孩子又突然在车祸中丧生这一切事,你怎么还能相信上帝是慈爱的?你怎么还能继续面带微笑赞美主,还述说祂的美善?这是不合常理的!

她回答到:《圣经》从来没有说因为我们是上帝的儿女,就得以免去人生所要面对的种种严厉现实。约伯记中记载:“人生在世必遭患难,如同火星飞腾。”尽管上帝在我们身上倾注无数的福气和美善,但事实上,祂最爱的独生子所受的苦难也最大,而上帝要我们在祂独生子的性情上有份。“你们落在百般的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雅各书1:2-4)“

在属灵的手术中,上帝使用的最锐利器具就是痛苦,为什么?

只有在“死”中,我们才能学到“活”的功课;

只有在“舍”中,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获得”。

只有在复活的观念下,才能了解苦难的意义,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

还有人会问她:很多人把苦难视为惩罚,报之以愤怒、不平、苦毒、自怜、消沉,那么,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中,如何自处?

她回答道:可以尝试培养三个单纯的态度。一是培养一颗感谢的心,把心思放在上帝透过苦难要为你成就的一切事上;二是化伤痕为星辰,看到苦难中的转机;三是去发现永恒的优先级,竭力为主作见证,因为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从未听过耶稣基督。

芬德这样布道,也这样实践,渴望自己成为爱的使者,触摸世界那些黑暗的角落和苦难的灵魂。这位丧子、丧夫、丧女的柔弱女性,在耶稣基督复活的刚强和得胜中不断见证:“我虽然行过死荫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有声第157期 | 亲爱的你要走在云层之上【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8/01/02

在201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歌案中,三个在异国求学、为未来奋斗的年轻人,一个被刺数刀身亡,一个在日本被判刑20年,一个也许这一生都要在世人的唾沫和自责的折磨中度过,再加上一个心已经跟着女儿死去的江妈妈,可以说是四败俱伤。

我不喜欢蹭热点,也不想消费悲剧,只是最近在重温电影《Unconditional》(无条件的爱)的时候,很多次想起了他们。这个关于谋杀、死亡、饶恕、救赎的故事,或许能给江歌案中所有被牵连的人一丝希望?

——————————————————————————————————————

电影从女主角Sam的旁白开始:“生活曾经是那么美好,充满了奇迹和各样的可能。我可以坐在那里几个小时不停地做梦,编出许多疯狂的故事,讲给我的朋友们听。我以为我的故事可以激励和改变这个世界。我真是一个会做梦的人啊。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所有的梦想都成为了现实,我遇到了Bill,他就是我的世界,我的梦……可是,这梦碎得太快。Bill被杀了,那个凶手不仅杀死了Bill,他也杀死了我……我是那么爱讲故事的人,却从没料到自己的故事会这样结束。”

Sam挚爱的丈夫在一个雨夜遭抢劫并被枪杀。警察能提供的线索仅仅是凶手穿着红色连帽衫,还有一块机修工随手使用的红色抹布遗落在现场。案发地是一个贫民窟,符合线索的人实在太多,警察找不出头绪,很快就放弃了追查。可Sam没有办法放弃,锥心的痛和恨啃噬着她,那个爱讲故事、爱做梦的女孩心死了…..

Bill一直以来都让她多多地画,多多地写,多多地给这个世界带来爱和希望,Sam正在构思的一只小金莺的故事,Bill也是极为赞赏,总鼓励她画出来。Bill是一个心中充满爱和怜悯的人,他带着饱满的热情去生活,关怀贫穷的人。他还有一个习惯,收集市面上已经比较少见的2美元的纸币(因为发行量不大,人们喜欢将它囤在手里,据说现在的2美元纸币值100美元左右了),然后将它们送给陌生人,作为他自己传递爱的特殊方式。Bill说,只要你愿意,总有足够的爱可以分享出去,爱就可以流转起来,就像那些2美金的纸币。

忆起Bill生前种种的好,让Sam愈发的痛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么能允许这么好的人被无辜地杀害?而且找不到凶手,她连仇恨都无处发泄,她完全失去了信心、希望和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也是一个雨夜,万念俱灰的Sam跌坐在丈夫被杀的地方,缓缓举起手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一个小女孩的车祸阻止了她绝望中的疯狂举动。 Sam善良的本性促使她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痛苦,她赶紧将受伤的小女孩送去了医院。Sam许诺要去医院再次看望女孩,而且在医院她又偶遇小时候的好朋友Joe,这两件事使得Sam的自杀计划暂时受到了阻挠。

Sam知道小时候Joe的梦想是做一个勇猛的武士,但是,当她去拜访Joe生活的小区时,她目睹了几十个称他“Joe爸爸”的穷孩子在他的爱心和耐心中快乐成长。那些孩子有许多来自单亲家庭,也有失去双亲的,比如Macon和Keisha,总之都是缺少关爱的可怜的孩子,Joe爸爸满足了他们对爱的渴求。但是Joe自己是一个从小没有父爱的人,还蹲过监狱,现在还得了严重的肾病,靠着每天的透析辛苦地活着。

Sam在想,在他过去的坎坷经历和这个“Joe爸爸”的角色之间,一定有着一个关键的连接点或转折点,她还没有捕捉到。

同时,在Joe居住的地方,Sam意外地发现了追击凶手的两条线索:穿红色连帽衫的男人和那块红色抹布。那个男人是小女孩Keisha的邻居,名叫Anthony。从那时起,Sam仿佛又有了一个梦想,又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抓到那个该被千刀万剐的凶手。她又开始画画,只是画出来的全都是雨夜里穿着红色连帽衫的男人……现在,她做的梦就是撸下那帽子,看到那张脸,然后一枪崩了他。


Sam和Bill拥有一个农场,养了一些家禽,还有马!Sam就在那里画画讲故事,在Bill去世前,Sam也常与他一起骑马,追逐嬉戏……一次,Sam和Joe带着孩子们去农场玩,孩子们在大自然面前毫无遮掩的快乐也感染了Sam,她轻轻牵起Keisha的小手,带她融入到这片快乐天地中去。

这次农场之行,解开了Sam心中的疑惑:Joe是怎样成为孩子们的“Joe爸爸”的? 原来,Joe在监狱中为别人打抱不平差点夺了一条人命,为此,他被关禁闭四十天。在那个小小的暗无天日的空间,他无事可做,也无人可以交谈,他只得与上帝对话。奇妙的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候,他却第一次感觉到了上帝的爱。从此他就变得不再一样。就在监狱里,Joe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觉醒。出狱之后他开始为这些极度需要爱的孩子们付出他的所有……

也许,Sam从Joe的叙述中追回了她曾经的信仰,毕竟小时候,她曾那样地相信上帝的爱。是她一直在画那只小鸟,是她告诉Joe上帝充满了爱,祂连小麻雀都会妥帖照顾…..现在Joe和Keisha让她又看到希望,看到爱,看到自己死里复活的可能。她回到画室,焚毁了红衣人的画,她决定要重新开始好好地生活了。

就在Sam和Joe谈话的那个晚上,曾经因为家庭事故封闭自己不再开口说话的Keisha,对着温顺的马的耳朵,悄悄地开口了,她把她的秘密和信任都交给了马儿,她,开始讲话了!


看起来一切都在渐渐变好的时候,更猛烈的风暴又来了。

偶然的一次机会,Sam在小女孩Keisha家里参观她的画作,突然,一张画仿佛高压电流击穿了她!她的心,她的手,她的声音都颤抖起来。那是她故事中的那只小金莺Firebird!她的故事还没有写完没有发表,她只画过一张草图送给了Bill,没有其他人知道这只小鸟的样子,Keisha怎么会画得这么像?!Sam连声质问Keisha是从哪里学来的???

Keisha吓得根本无法说话,哥哥替她回答是从Anthony那里学的,Anthony还说那是他唯一画得好的画!

Sam在震惊颤栗与熊熊怒火中持枪冲入Anthony的家,她翻到的证据让她万箭穿心:那张她曾经送给Bill的小夜莺的画满是折痕与水渍,正血迹斑斑地躺在一个木头盒子里。

Anthony此时也冲进房间,Sam认定他是凶手,正欲朝他开枪,Anthony双膝下跪,求Sam听他讲述当晚的真相:原来那个雨夜,Bill给在等雨停的Anthony送上食物,还陪他聊了很久,可是分别后没过一会儿, Bill就被一个抢劫犯杀害了,等Anthony跑到Bill的身边,Bill递给他那张小鸟的画,闭上眼睛之前还讲了一句话……Anthony怕被人诬陷为凶手,也起身跑开了,仓皇间,口袋里的红色抹布掉在地上。但是,从那天之后,因着Bill的关爱,他再也不是从前的他了……

Sam哭得瘫倒在地,对的 , 他口中所说的是她的Bill,她的Bill要她好好地活下去。


尽管电影的最后Sam还是没有能够抓到真正的凶手,但她从心的牢笼里走了出来,不再被仇恨捆绑,她推开窗户,接受万丈光芒。

那个小金莺Firebird的故事终于也出版了,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只小金莺,妈妈叫它Firebird,因为它浑身长满漂亮的橙色羽毛。

它简直就是为阳光而生,它常常会好几个小时都沐浴在阳光里尽情享受。

可是,日子不总是晴朗的。云朵会遮蔽太阳,风暴更是会将阳光赶得不见影踪。

每当这样的时候,Firebird总是不停地抱怨上帝,为何允许风暴带走阳光。

妈妈总是这样回答:我的孩子,总有一天,当你漫步在云层之上,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有一天,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来,妈妈对Firebird说:“ 去吧,答案在云层之上等着你,你得自己去看个究竟。”

于是,Firebird下定决心自己去找答案了。它不停地往高处飞去,飞啊飞啊,一路遇见的只有电闪雷鸣狂风怒吼……当沮丧的Firebird准备飞回温暖的小窝时,它突然发现,自己穿越了云层!它又看见了太阳,它又被明媚的阳光包裹起来,在那一刻它发现,阳光从来没有如此美丽!

Firebird终于懂得了:

没有任何风暴可以夺走太阳。

太阳永远守在那里,光辉烈烈,

就像妈妈对它的爱一样,恒久不变。

当阳光被云朵遮蔽的时候,

它要做的只是去云层之上散散步。

Bill临终前,对Anthony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请你告诉我的Sam,总要走在云层之上。

就是这句话,让Sam确认Anthony的讲述是真的,那是她的Bill,她透过话语依旧能够触摸到他灵魂的热度。

就是这句话,让我数次泪奔。

就是这句话,我也想送给江歌案中所有被罪伤害的人,在谋杀、死亡和绝望之后你们也需要终极的救赎。希望有那么一天,你们的眼光能穿透厚厚的阴沉的云层,感受那永恒的光和热,让自己重新活过来,活在光明和希望中,从此走在云层之上。

最后,我想声明的是,作为曾经也是单亲妈妈的我,我理解江妈妈的不能原谅,但她那极大的伤痛不是当事人就绝对没法理解,我也绝不会把“你要饶恕”这样的话强加在她头上。“你要走在云层之上,看到太阳总在那里”,这是电影中被害人对活着的妻子的叮咛,我想他不是站在任何道德至高点来讲这一句遗言的,这是出于他对妻子的爱,知道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每一个人需要神的救赎,每一个人都被罪伤害,或是自己的罪,或是别人的罪。杀人犯被法庭定罪20年,而江妈妈恐怕此生都要在伤心以及苦毒怨恨中度过,若走不出来,那是一辈子的心牢……

所以我也是带着对江妈妈的爱,为她祷告,求神能够触摸到她孤苦又愤怒的心,时间不能真正治愈一个人,只有神可以。对杀人犯来说,法律能定罪,却不能让他真正悔改,也只有神才能救他的灵魂。求神在他们每一个人生命中做工,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做工,没有一个人不需要祂的救赎,这是我写下此文的本意。

有声第153期 | 为什么枪杀案会发生在教堂【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枪杀案会发生在教堂?

本来对一些暴力事件不想多说什么,因为有些极端分子就是希望全世界都在谈论他们的残暴行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名扬天下”也可能得到变态的满足。

只是,昨天(2017年11月5日)发生在德克萨斯州一个小镇的血洗教堂事件,离我们家有大概四小时的路程,尽管地理位置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可我的家人朋友们都担心起我们来,收到了很多问候平安的微信,所以我要谢谢大家的关心。

另外一个要写点文字的原因是,有人发给我一些问题,听上去简简单单,可真是没法用三言两语就回答出来。我就在这里写一下我的想法,肯定不能解决你们全部的疑问,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一起学习。

小利的问题:我真的无法理解,这事怎么会发生在教堂?

我的思考:

这些暴力恐怖案件曾经发生在都市的办公楼、学校、酒吧、赌场、音乐会,其实在教堂也不是第一次了。我想,问“这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教堂”的朋友,真正的问题可能是

——教堂是敬拜上帝的地方,上帝怎么会容忍这样的罪恶发生

所以,其实这又变成了一个常见思考题:

上帝为什么允许各种各样的罪恶、苦难存在?

又是为什么允许苦难发生在信靠祂的子民身上、甚至发生在人们敬拜祂的场所?

之前我有发一些文章谈到过:比如“关于苦难”“为什么上帝不治愈他的癌症“、“我们的患难会让上帝蒙羞吗”……这真是一个很大的神学话题,我才疏学浅,再粗粗写一点自己的体会:

1)罪恶从亚当夏娃进入世界,从此世界就被罪污染。人在罪中自我伤害、互相伤害,从该隐杀了弟弟亚伯就开始了。前两天讲儿童圣经故事说到该隐杀人的时候,看到那句“罪就伏在门口”,真的像看到野兽张开大口,准备四处攻击。

我们会被自己的罪伤害,我们的罪也会伤害到别人,我们也会被别人的罪伤害,从言语攻击、心理伤害、到利益抢夺、人身侵害等等。罪恶会发生在每一个地方。因为罪恶在每一个人心里。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教堂应该是被人用来诚心敬拜上帝的地方,但是有人在教堂杀人,有人在教堂偷盗,有人在教堂撒谎,这是人的问题。

虽然上帝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摆脱罪恶辖制的永恒出路,但是人与人因为罪而互相伤害,大家在这个世界上存留的时候都还要承受罪的自然后果。

2)我们从相信上帝、成为基督徒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上帝不是我们的阿拉丁神灯,也不是我们的免灾牌

枪杀发生在教堂,发生在那些虔诚爱上帝的人身上,就和许多基督徒同样遭遇癌症、车祸、空难、破产等苦难一样,说明信仰上帝并不是我们免去人间苦难的保证。如果有人仅仅为“去病消灾”,像拜另一个大佛一样来信上帝,那他一定是会失望的。

上帝也可以干预,可以阻止,可以行神迹奇事,但是这些不是我们掌控的,我们的祷告可以对很多事情有帮助,但主动权在上帝手中。我们不能总是想让祂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那样我们自己就是上帝了

耶稣说 “在世上有苦难,在我里面有平安: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所以,世间有苦难,这个是一定的,而且“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也是他告诉我们一定会发生的。可是当我们的盼望不在这个世界,我们心里有平安也是一定的,因为他是真的胜了这终有一天要废去的世界。

3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唯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马太福音10:28)。这在教堂里的枪杀,让我很快想到这句话。

那些相信上帝并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的,他们的灵魂不能被杀,但那作恶的人却是身体和灵魂都被灭在地狱里了。

如果你问,若这位上帝不能给我们在此生治病消灾,不能保守我们脱离坏人之手,那我们信祂干嘛?

按照祂的旨意和计划(当然那是我们人无法理解的太奥妙的事情),祂在很多时候会给人治病的,也会帮助人脱离凶恶险境的,就像耶稣当年治好了许多的聋子瞎子瘫子和长大麻风的,他也叫人死里复活从坟墓里走出来。但是,祂最终的旨意是救人的灵魂,给人永恒的生命,重点不在短暂的肉体的生命,这肉体的生命救了一次还会再病,还是会死。

所以,我们信上帝会保守我们的灵魂,保守我们的永恒生命,而我们这个肉身所要承受的挑战或磨难和非基督徒没有区别,甚至有时候还要为信仰承受更多苦难——想想十字架上的耶稣,和其后为他殉道的门徒,还有近现代无数的传道者吧。                                                                              ​

4)不管是因为疾病还是意外,生有时,死有时,死亡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

只是,如此泯灭人性的屠杀将死亡的毒钩和阴影数倍放大。宁静的小镇,26个人在周日的早晨、敬拜的时候,瞬间失去生命,只因为一个人的丧心病狂。从18个月的孩子到77岁的老人,还有孕妇,这数字代表的是教堂里一半的人,小镇上约4%的人口。

从今以后,小镇上每一个人都会记得2017年11月5号这个日子。但是,他们已经说了:我们要以善制恶。

我们不需要记得这些罪恶发生的日子,但要记得圣经里说的“罪的工价乃是死”,更要记得下面那一句:“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里,乃是永生。” (罗马书6:23)

在“控枪”问题成为大众讨论的中心时,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控心”问题是最最要紧的。没有枪,还有刀,没有刀也有棍子,没有棍子徒手也能杀人。再看圣经的教导:“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箴16:32】这是何等的智慧。我们不能固执地跟随内心的呐喊,因为它若不是从上帝而来,便会将你拖进地狱

这次的罪犯年纪轻轻,才26岁,曾经有对前妻和孩子家暴的记录,据说是因为家庭矛盾去教堂屠杀无辜,他的攻击目标应该是岳母,而那天她并没有出现在教堂。他输给了他的愤怒,他的心被魔鬼控制。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人心中的恨与杀人的距离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远。

亲爱的朋友,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悲剧面前,我想再说一次,我们不要幸灾乐祸,不要觉得一切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要为受难者和他们的家属祷告,我们也要省察自己,在家中,在伴侣、孩子面前,在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面前,我们是否曾经尽最大的努力克制愤怒,我们有没有随意向别人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们向这个世界所倾倒出来的是温和良善还是苦毒仇恨。有时候不用一把枪,一句话或一个眼神也可以杀一个人,继而让他产生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想法。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对这个世界都负有自己的责任。所以,如果从今天开始,我们都能够对身边的人温柔以待,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爱,少一些责备,少一些怨恨,如果我们也都能给孩子这样的教育,这也许就是悼念逝者最好的方式。

有声第149期 | 原来美国梦也只是个易碎品【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被泡在水中的汽车

真是一转眼,哈维飓风过去一个月了。

因为我们家幸免于难,这一个月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可是,对于那些彻底失去家园,或者家中被洪水浸泡了数日的人们,依然是沉重难熬的一个月,许多人还沉浸在愤怒、悲伤、焦虑、迷茫等各样的情绪混杂中,也有人说整个人仍然是发蒙状态,好像还在做梦……

仅在休斯顿,四天之内至少27万亿加仑的雨水从天而降(我们很难理解这么庞大的数字,有人统计出来这相当于给纽约整个城市50年的供水量),这座美国第四大城市很快就变成了汪洋大海。

被洪水围困的休斯顿一住宅区

在整个德州,有15,528幢房屋被摧毁,不同程度受损的房屋高达273,276幢,休斯顿地区就有约50万辆汽车报废……

某停车场内被洪水浸泡的车

Royal Purple 赛车场内的报废汽车

走入受灾的小区,你会看到昔日美丽的花园别墅洋房外面的垃圾堆积成山,满眼都是被浸泡过不能再使用的家具、地毯、地板,门板、被拆下来的墙面碎块等等,真是惨不忍睹,只看照片就让人心酸不已。当你身临其境,都会有窒息的感觉,一切几乎不真实,但你又知道它的确是发生了。

被水淹没的墙壁全被砸掉—进水超过一人高

不禁想起那句“哀哉!哀哉!这大城啊……一时之间,这么大的富厚就归于无有了。”(启示录18:16)

别墅汽车这些象征着富裕舒适生活的标志常出现在“美国梦”或“中国梦”或任何一个国家的老百姓的梦想中,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些目标而奋斗,可是,辛苦打拼而实现的梦想在一夕之间就归于无有了……

人啊人,稍微有些智慧的我们,是否应该为着更深远的、坚不可摧的目标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呢?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丧失家园的惨痛,真该立刻为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谢上帝,千万不要幸灾乐祸,甚至觉得美国人的灾祸与我有什么关系,其实地球很小,其实我们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

况且,“破碎”、“失去”几乎和每个人都有关联,它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戴着不同的面具出现,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也许不是洪水,是地震,也许不是天灾,是疾病、失业、失婚、失去亲人等等。

倘若我们还未认识到这个生命的尽头是永恒的起点,那么,“失去”带来的惆怅痛苦会陪伴我们直到失去最后一口呼吸……

▼ 

被哈维重创后的家园重建刚刚开始,与此同时,心灵重建同样是任重而道远。

据新闻报道,有很多人可能要历经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而房子被彻底摧毁的则需要重新购置新屋。为了回家,他们要与保险公司、房屋修理公司、FEMA联邦应急管理局等机构周旋,要在无尽的讨论、计划、等待中度过每一天,受灾民众的心理健康特别需要持续的关注与援助。

幸好,处于美国南部的德州民风还算比较淳朴,互助气氛非常浓厚,正如一则新闻中所说,这次哈维让人领教了“mother nature”(大自然)的威力,也让人见到“human nature”(人性)的美好之处。

德州各地的教会也是绝对的“行动派”——比如我们家参加的Sugar Creek Baptist Church就提出了“ Love Loud”的口号,怎样才能爱得大声?那就是拿出爱的行动。

洪水泛滥之时,教会就在政府提供正规避难所之前对撤离群众完全开放,处于安全地区的弟兄姐妹们也纷纷开放自己的家庭给撤离家庭暂住。

在上个周日,牧师很感恩地说,灾后关键的清理除霉期间,我们教会有1600志愿者帮助清理了200幢房屋——而且并不是只给教会的弟兄姐妹提供帮助,受助的对象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信仰。而若是请专业公司清理,预估每一家都需要七千至一万美金,所以这“大声的爱”就帮他们省下了近二百万美金的开销。

除此之外,教会也发动了捐赠行动帮助受灾家庭,从经济援助到实际行动援助,这个爱绝对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当然,说,也是要的,这就涉及到爱的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心灵的重建,信仰的坚固。

8月27日因为哈维带来的洪水影响,教会停止了主日崇拜。9月3日,哈维过后的第一个主日,Mark牧师的讲道竟然开始了一个“UNSHAKABLE”(坚不可摧)新系列,帮助大家坚立信心,从上帝那里支取平静、安稳、持续的力量来面对一切不可预知的困难险阻。

这次证道的主题图片

若说牧师在飓风过后,反应迅速,为了稳定民心而特地准备这篇讲道,这就没什么神奇的。可当你看到背后几个细节,你就会感叹上帝的意念真是高过我们的意念:

这个教会的牧师讲道都不是临时安排的,此系列的内容与配套短片和单张都是牧师与“备课团队”在今年六月就敲定;短片中使用了海中的巨浪与稳立的灯塔来体现险峻环境中上帝是我们“坚不可摧”的磐石,而那时根本没人听说“Harvey”要光临;9月4日就是美国的Labor Day劳动节,新系列一般会在节后的一两个星期开始,因为很多人会去度假,而这次,不同寻常地,大家决定:从9月3日开始!不早不晚刚刚好!

我相信,上帝的美意自在其中,祂要教导我们在暴风雨中依靠坚固的磐石,继续仰望祂,继续相信祂应许给我们的天国:那个不被震动、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 

永不朽坏的天国让人向往,可地上的财富积累得再多也无法给人买来天国的通行证。

相反,在圣经里,耶稣说“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还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地上的财宝还会被大风吹,大水淹,大火烧,一场金融危机也能瞬间让你的财富人间蒸发……你以为紧握在手的东西,其实你并不能真正掌控。

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曾经这样聊起人生:“从1980年代早期到现在,我们的文化所强调的,最坏的莫过于物质主义。你赚很多钱,花掉它,然后会怎样呢?当你面临死亡或人生的空虚时,都还是会感到寒冷,不是吗?”

耶稣也说得很明白:人要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他还追加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一句话: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他心里盘算着收藏粮食的仓房都不够用了,要把原来的拆了再扩建,这样他一切的粮食和财物全能放进去,然后他就可以安安逸逸吃喝快乐享受人生了。然而神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参见路加福音12:15-21)

其实人人都知道钱财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就连在发洪水的时候都有人感叹:“精挑细选的家具都很结实霸气,可要抬到二楼都抬不动”。如果人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资在肉体和物质的需要上,却忽视了喂养灵魂、追寻永恒的价值,那真是浪费了上帝所赐的宝贵机会。

 ▼ 

至于上帝为何没有出手干预,早些止息风暴、减少降雨、降低损失?我们不知道。

也许,祂想唤醒更多昏睡的灵魂?如CS.Lewis所说:上帝借着我们的欢乐向我们低语,透过良知向我们说话,但却借着我们的苦难大声疾呼,因为痛苦是祂唤醒这个充耳不闻的世界的扩音器。

无论如何,祂的确为我们细心预备了重建的力量、前行的勇气和必要的帮助。相信这一个月来,许许多多人都获得了对未来更大的信心——不是因为相信“美国梦”会再次实现,而是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试炼如何巨大,上帝透过圣经对我们的引导、透过教会和祂众儿女给我们的爱永不改变,我们的天国梦绝对不只是一个梦,它在我们的信心里已然成为现实,而且,它坚不可摧。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10月2日清晨,看到突发新闻,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在深夜发生了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枪击案,目前已造成至少58人死亡,500多人受伤。我无法说“逝者已经去了天堂,那里再也没有痛苦眼泪和枪杀”,因为我不知道逝者去了哪里。我只能说“愿活着的人们思想死亡这件事,从而真正认识通往天堂的道路。”我们需要一起Pray for the world(为全世界祷告)。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有什么伟大梦想的人,只想过简单宁静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现在我有一个伟大的天国梦想,而且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它拥有它。

名词解释:(引用自维基百科)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有声第80期 | 哀伤又美丽的情人节【直面苦难】

Stop Saying You're 'Happily Married'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6/2/18

蕊蕊的葬礼,安排在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的下午。

这个90年出生的女孩,面容秀丽姣好,眼睛大而清澈。她静静躺在灵柩里,一旁的屏幕上,循环放映着她短短一生中留下的照片,可爱的、美丽的、俏皮的、搞怪的……还有,她与爱人在治病前拍的婚纱照。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见到蕊蕊,是在一个星期前,2月7日,除夕的晚上,我与先生一起赶去医院,因为临时得到通知,有一对年轻的夫妇要在病房里完成婚礼。那时,我们还在教会的一个晚宴中,大家都说,快去快去,一定要见证这样坚强忠贞的爱情。我和先生分头行动,他先去了医院,我去买花给新娘。

等我告诉先生我到医院停车场了,他说婚礼刚刚结束,因为新娘的生命体征在逐渐衰弱,他们一分钟也不敢等了,但新娘还是需要花的,快上来。

我飞奔着上楼,推开病房门,第一次见到了蕊蕊。她躺在病床上,戴着氧气面罩,穿着婚纱,面庞被病痛折磨得非常瘦削,但似乎还能看到她浅浅的微笑。那束白色的新娘捧花被妈妈接去,摆在蕊蕊的怀中;小琪,蕊蕊忠心的爱人,则轻轻摇摆着她的手,努力用开心、上扬的口吻欢呼着:“哦,我们结婚咯,我们结婚咯~~~~”咔嚓咔嚓,四面八方赶去的弟兄姐妹为他们拍下这辛酸感人的一刻。我想着在进入病房前,看到门上贴着的手写的双喜,眼泪流下来,脑子里是混沌一片—–这是怎样的生死盟约呀。

护士着急要为她换下婚纱,我们都退出病房。在一个角落,先生给我看了他录下来的婚礼。看到气息微弱的她拼尽全力为新郎戴上戒指,我再次泣不成声…..那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震撼人心的婚礼,我没有任何言语可以形容……

当天夜里一点,蕊蕊走了。

由于蕊蕊和家人在简单而庄严的婚礼前都受洗成为基督徒,所以她的葬礼也是按照基督徒追思礼拜的程序来进行,也是简单而庄严的。在亲友的叙述中,我更多地了解了蕊蕊:她从小聪明好学,在英国完成学业,回到上海工作,遇到知心爱人小琪,2015年1月登记结婚,安排了一场预定在5月的盛大的婚礼。真正是天有不测风云,婚礼前一个星期,她被诊断出晚期癌症。而这凶险的病魔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夺去她年轻的, 蕴含着无限美好可能的生命。

失去爱妻和爱女, 亲人的哀伤无可避免,也没有人可以用话语安慰,但是在美国治疗过程中他们所经历的基督里的大爱还是给了他们真切的盼望。许多人都喜欢引用圣经中这一句话:“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它表示死亡不是终结,生命反而从死亡中有延续、有更大的能力爆发出来。我也一次又一次见证到这句话的真实。

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实在是不知道能说什么,但还是鼓足勇气跟蕊蕊妈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福气在真爱的包围中离开人世,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福气在离世前接受福音的真理。蕊蕊是不幸的,但她确实又是有福的……”妈妈点头,她说回上海后她也要加入义工的大家庭,把爱传承下去。

这几年先生陪我一起参加了好多次病友的追思礼拜,这次他同样眼眶红红地对我说,“没有哪一次比另外一次更容易,每一次都是这么难。但是,还好,有耶稣,有永生,我们以后都能再遇见。”

我说,“虽然我之前没有认识她,但是从家人的描述中,她是那样一个乖巧伶俐善解人意的女孩,如果我早早认识她、成为朋友,今天恐怕会更加难过。”

突然,我又问他,“你说,做人是不是干脆不要那么好,不要好到等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有那么多人为你心碎流泪?”

他说,“不,不,你这样想不对,要做好人,而且更要做上帝眼中的好人、义人。虽然圣经说世上没有一个完全的义人,但我们这些认识了耶稣、接受耶稣为生命之主的人,还是要尽全力效仿他。伤痛会渐渐被时间抹淡,有着善良、美好、宽容、舍己品质的人给亲友留下的美好记忆是永久的,会让人向往在更加美好的天堂再相见。”

小琪为亡妻写了一篇悼文,情真意切,让所有人动容流泪。我原想问他是否可以分享,但记起他将那几张纸稿放入蕊蕊的灵柩中,我想,还是让它成为只属于他们的宝贵记忆吧。

今天,我就将这个年轻女孩在我记忆中留下的片段记录下来,作为对她诚挚的感谢和纪念,因为虽然不曾相识,她,和那些包围着她的爱,给了我很多感动和提醒: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降临,所以,珍惜上帝所赐予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

哪怕知道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今天,继续善良,继续美好,继续爱,它们在你离开后会继续温暖人间。

不管是一年还是一百年,与永恒相比,今生始终是短暂无比的。

那么,这短暂的生命中再大的事情都大不过与永恒产生联结。当一条进入永生的道路摆在你面前,把握机会,抓住它,因为你真的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

亲爱的朋友,原谅我给你们讲述一个发生在情人节的、也许会让你流泪的故事。但是,关于情人节的来历的传说,原本就与鲜花、巧克力无关,它关于高尚的爱和牺牲。可再怎样,那也只是传说,而我告诉你们的不是小说,不是电影,是真实的故事,是浓烈的爱,是彻骨的痛,是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盼望……诚愿这一切,能够让你更加珍惜你的生命,不轻看你所拥有的一切,并且更加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