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好书共读

有声第200期 | 爱语暖心田【好书共读】

《爱语暖心田》

作者:盖瑞.查普曼

分享:舒舒

我想,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需要爱,需要亲密感。

在婚姻里面,夫妻之间的亲密感更是异常重要。进入婚姻时,谁不期盼一种互相完全信任、亲密无间的关系呢?如果缺失亲密感,那么婚姻有可能平平稳稳,但却少了一种深层的温暖和甜蜜。

那么,如果有人说,从小我的家庭就是那种规规矩矩或冷冷冰冰,爸爸和妈妈之间,或者爸妈和我们弟兄姐妹之间都没有很亲密的感觉,我如今的婚姻里好像也缺乏了这样以一种亲密,我想拥有,可是不知道如何获得,我还有希望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你的心是敞开的,只要你愿意为着你的婚姻付出努力,踏出你的舒适圈,打破一些你的旧有的习惯,只要你愿意学习和改变,一切都是有希望的!

坊间有很多这种培养亲密感、提升婚姻质量的书籍,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盖瑞.查普曼(Gary Chapman)的书——《爱语暖心田》。英文书名是:Now You’re Speaking My Language. 从英文直译的话,就是“现在你在说我的语言了!”。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另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对了,正是盖瑞.查普曼提出了爱的语言的概念,让全世界千百万人领会了“爱Ta就要说Ta的爱语”。另外他还写了《道歉的五种语言》,我还没有读过,等我读完了再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夫妻间的亲密感很重要?

在书中,盖瑞.查普曼博士从圣经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夫妻间的亲密感非常重要。原来,这是创世之初上帝的设计,爱与亲密成了我们最初被造时候就拥有的需要。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创世记2:24)

这段大家都很熟悉的经文里面,“合一”可以说是亲密的最高级别吧。

其次,上帝设立的婚姻是盟约关系,不是合同关系。

合同是双方都要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享有一定权利,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要求对等、公平: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表现若不好,就别想我对你有好态度;你没尽到你的责任,那对不起,也别从我这里期望太多……这样的关系特别容易崩盘,因为双方都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自我为中心,一不小心婚姻的小船就会翻了。

而盟约是要双方都无条件付出,不以对方的表现为条件,永远为对方着想,永远饶恕,永远爱,恒久忍耐,永不止息,除非死亡才能将两人分开,贫穷、疾病、灾难、爱好不同、性格不合、金钱观有差别,都不能成为分开的理由……

这些听着很难,但这是上帝的本意。

所以,一方面我们人被造时就有对爱和亲密感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婚姻是盟约关系的时候,双方都要竭力追求合一才能有很让人享受的“至死不分离”的盟约关系,双方都得努力培养亲密感,才能达到真正的合一。单方面的努力,不会有真正的合一。

想起皮先生的话:婚姻里,你可以做到不管对方怎样,自己都坚持讨神的喜悦,你一个人也可以荣耀神。但必须二人都为着合一做出不懈的努力,如此你们的婚姻才会荣耀神。

如何学习建立亲密感?亲密的五个层面

1)社交层面

这个简单,就是一起活动!可以是两人一起单独约会,也可以一同出席朋友的party、约几个家庭一同野餐、旅行等等。

我觉得哈,不一定所有事情都要绑在一起做。比如我就不叫我先生和我一起去逛街,因为他是完成任务式的,清单上东西买到就回家,但是我喜欢兜兜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喜欢的却不在购物清单上的东西。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分开做,给对方一些自由。总之,要找一些事情能够一起做就行了。)

2)思想层面

3)情感层面

这两种我觉得很难严格分开。作者推荐夫妻可以每天就三件事情进行交流,描述经过,说出自己的感受,等等。

这也就是提供一个夫妻共处的优质谈话时间。要想和一个人有亲密关系,就要花时间和Ta在一起。创办“亲密之旅”的黄维仁博士有一句名言:倾听就是爱,了解中有医治。

我们家在晚餐的时候会有一个“Rose+Bud+Thorn”的时间,中文就是“玫瑰花+花骨朵+刺儿。”也就是大家都说说当天让你最高兴的事儿,让你最伤心沮丧的事儿,还有你期望明天会发生的事儿。记得儿子小时候曾说过:最高兴的是现在放学回家了,最伤心的是上了一天的学,最期望的是明天不要上学,哈哈!类似的交流在夫妻间也可以进行,但是不要像孩子一样敷衍了事哦。

4)身体层面

这个看起来名列第四,但我想作者是在体现一个递进关系,越往后越重要 :-)

牵手、亲吻、拥抱、拍拍肩头这些都是可以增进亲密关系的。但可能也要看一个人爱的语言是什么吧。有人非常需要身体的接触,也不排除有人天生就不喜欢,或者后天有一些不不幸的遭遇留下阴影,总之夫妻要体谅对方,为对方的需要调整自己的习惯。

再说到夫妻间的性关系当然也包括在身体层面里,它是婚姻中很重要的部分。圣经都教导我们说,“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厢情愿,暂时分房,为要专心祷告方可……”夫妻双方都应该自由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同时也体贴照顾对方的需要,不以自我为中心。据说中国有30%的无性婚姻,就是说在20到64岁的夫妻里,夫妻间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这无疑对亲密感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5)灵性层面

这是高出人的衣食住行、超出思想情感层面的,在更高一个维度的灵魂的交流,主内的夫妻有相同的信仰,就可以一同读圣经、交流听道心得、一起祷告,更能结伴服侍,支持彼此的属灵追求和梦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三角形理论”了,如果一个家庭中,上帝居首位,丈夫、妻子成为两个点,那么所形成的三角形就很牢固了,如果夫妻都努力追求向上帝靠近,那么夫妻关系也会越来也亲近。这是夫妻都信主的天大的益处,可千万别浪费了。

除去阻碍亲密的因素

夫妻双方在上面的五个层面中都建立起亲密关系,才能有牢不可破的盟约式婚姻。

人与人之间一定需要沟通才能建立亲密。如果沟通有问题,那么即使不吵架,也可能形同陌路,可能会打冷战、互不搭理。所以,不吵架并不代表亲密。

1. 表达感受用“我”。如果一堆碗在水槽里没有洗,上来就说:你怎么这样懒惰?你为什么这么自私?为什么都有意留给我?……这样以“你”开头就是责备、控诉,马上就会引起对方的防御、狡辩、反攻,接着就吵起架来。

练习:我看到了脏的碗筷…我很累,但我还是洗了……我感觉太疲惫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下班这么早也没有把碗洗掉……

2. 尽量放下自我防御。有时候,过分的自我防御不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反而会破坏关系。如果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人点着,一戳就痛,一件小事就马上跳起来维护自己,攻击对方,作者建议这时需要冷静分析一下自己过去的经历,是什么事情留下了心里的伤疤。也可以承认并和伴侣分享自己的弱点,一同祷告,这样反而会成为一个提升亲密关系的契机。

3. 接纳彼此的差异。

3. 接受彼此的差异。

我想,本来就是男女大不同,再加上来自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各种差异是绝对会存在的。如果你想找一个完全符合你喜好的伴侣,那你就只能单身。非真理性的问题上,尽量了解对方的想法、出发点、经历、背景,在不同中找一个中间点能让两人都比较舒适。我们不叫它“求同存异”,叫它“异中求合”吧。我知道你和我不一样,我也接受你和我不一样,你不用改变成我的样子,我们可以在不同中求合一。这样就可以营造更加亲密的氛围,也让夫妻双方都有沟通的安全感。这样就不会一个想要沟通,另一个想要逃跑,因为Ta的潜意识中所存在的模式是只要一沟通你就要Ta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婚姻关系比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要重要,所以绝对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成就这种上帝所喜悦的以生命彼此守护、支持和委身的盟约关系。这对我们自己是祝福,对我们的孩子是祝福,对我们周围的人也是祝福,还能成为很好的见证来荣耀上帝。大家一起加油!

有声第160期 | 孩子,你忘了说再见【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8/3/28

伍斯特福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及神学院的教授。多年前,在一个星期天,他接到一通电话,被告知他的儿子艾力克(Eric)奥地利登山的时候罹难身亡,年仅二十五岁。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残忍猛烈的重袭使伍斯特福感到深入骨髓的寒冷和痛苦,几乎不能呼吸。即使有着丰厚的信仰和知识储备,这位父亲还是在相信和怀疑、盼望和绝望、安慰和泪水间游走,在向下和向上的两股力量拉扯间体验这无法言说的苦难。后来他写了一本书“Lament for a Son”(《爱儿挽歌》和《孩子,你忘了说再见》是两次中文翻译版本的书名,由校园出版社发行),不是以教授或作家的身份,而是以一位失去爱子的父亲的身份分享个人的伤痛经历。

在书中,他说到:“我曾以这双手将他从摇篮里抱起,一个小小、温软、令人悸动的生命。如今,死亡终结的时候,我以同样的双手,触摸棺木里的他。我踌躇着,我能受得住 这最后一次的触摸吗?”

伍斯特福完全没有像一个神学教授般地教导其他在哀悼亲人的同路人,他只是诚实地记录了自己深沉似海的痛苦和悲伤,记录了对信仰和苦难的思索以及自己对笃信已久的上帝发出的疑问甚至呐喊。他坦言,有一段时间,尽管自己并非“像那些没有盼望的人”一样,他在理性上知道有一个“天堂再相见”的终极盼望是属于他和儿子的,然而,说实话,他自己或亲朋好友口中所说出的那些试图减轻死亡的恐怖的敬虔话语,并没有办法安慰到那颗流血不止的心。


上帝真的知道他的痛吗?

上帝知道死亡带来意义的破灭吗?

上帝知道死亡带给人的惊惧吗?

上帝知道他有限的眼光穿不透无限的时空、看不穿苦难的奥秘吗?

伍斯特福就像旧约时代的约伯,在苦难的重压之下,给上帝抛出了无数个问号。

可是,和千万个在痛苦中呐喊的人一样,他没有听到上帝的回答。但是他被撕裂的心仿佛与上帝的心更加贴近,他从失去爱子的经历中仿佛体会到一点点上帝为祂的孩子们所承受的痛,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圣经中说没有人见了神的面还能活着,他和许多人一样,总是想着那可能意味着渺小的人类无法承受极为圣洁耀眼的荣光。可是,他的一个朋友说:“也许,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看到祂的悲伤还能够存活呢?”

“We strain to hear. But instead of hearing an answer we catch sight of God himself scraped and torn. Through our tears we see the tears of God.(我们竭力倾听,却听不见任何答案,然而,我们看到上帝自己被擦伤被撕裂。透过泪眼,我们看见上帝祂自己的泪水。)”

上帝没有对约伯解释他患难的缘由,上帝通常也不给我们解释, 可能祂解释了我们也不会懂。       

可是,斯特福仿佛比从前更加了解:上帝不仅是患难人的上帝,祂更以己身承受患难,祂的独身爱子耶稣不是死在被众人咒诅的十字架上吗?

在书的序言中,伍斯特福提到他和一个朋友简短的交流。那个朋友买了这本书送给了他所有的孩子,伍斯特福觉得有些困惑,问他为什么将这么一本满是痛苦甚至绝望的书送给孩子们呢?朋友说:“因为它是一首爱之歌。”哦,是啊,人类的每一曲挽歌都是爱之歌!爱愈深,痛愈深。

“是否有那么一天,爱之歌可以不再成为挽歌呢?”伍斯特福用这个问题开始了他艰辛的纪念爱子的写作。


在(耶稣的)受难周读到这本书的我,心跟着作者一起悲伤,一起发问,一起思索,也不禁想起我曾经亲眼目睹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那触及棺木的抖动的双手,再也哭不出眼泪的呜咽……

然而,“是否有那么一天,爱之歌可以不再成为挽歌呢?”再次定睛十字架,看着神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的那场死亡,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是的,会有那么一天,而且,历史上已经出现了那一天。

两千多年前,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圣城的那日,人们像迎接王一样地热情似火地欢迎他,他们手持棕树枝站在道路两边,并将衣服铺在地上让主骑驴走过。他们高呼“和撒那,主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他们要耶稣立即施行拯救,做他们的王,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欺压。但是耶稣不要做这个世界的王,他就要被这个世界治死。没过几天,曾经的欢呼“和撒那”变成狂喊“钉他在十字架”,曾经挥舞着欢迎他进城的双手变成了捏紧的愤怒的拳头,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所“赠予”的光环就像棕树枝一样摇摇晃晃,转眼间就颠倒错乱。

那一周的星期五,死亡同样让爱着耶稣的人或者盼着他做王的人悲哀绝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在痛苦中也喊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没有回答……天为之哭泣,地为之崩裂。可是,那一周的星期日,那空空如也的坟墓,虽然让人匪夷所思,穷尽一切科学之能也无法解释,它,千真万确地发生了。那一天,它让当时本已四散的门徒和后来亲见复活的耶稣的几百人瞬间走出了痛苦绝望。那一天,哀伤变为喜乐,哭泣变为跳舞,挽歌变为颂歌。(为什么这个悲惨的星期五成了人们口中的Good Friday?参见《从最后的晚餐说起》)


伍斯特福写下爱子挽歌,想告诉其他正在经历伤痛的人,“在举哀的座椅上,有人在他们之先早已入席,与他们一起受苦”。因为他已经受了这苦,他懂,他知道,他说出他们无法表达的心碎,他也带着他们看见满天满眼的沉沉乌云之上还有阳光。许许多多的人因着这本书受了极大的安慰。

那么,耶稣基督以自己血淋淋的死亡和荣耀大能的复活写成的这本书呢?你若是没有读过,请你一定要读。你若是已经读过,请你再三地仔细地一字一句的重读,因为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安慰,它所含的永恒生命的气息会流入你的生命。耶稣他以无罪之身替我们受了极大的苦,他懂我们一切的苦,他也会解决我们一切的苦。他战胜了死亡毒钩,所以,只有他能给我们这个世界所无法提供的平安和跨越悲伤的桥梁。

是的,最终,伍斯特福和他的爱子艾力克,我们和我们心爱的人,都会翻过泪水涟涟的篇章,正像C.S Lewis所说:“新天新地,相同又不同于现在的天地,将在我们里面复活,正如我们在基督里复活一样。再一次,不知经历多少世代的静默和黑暗后,鸟鸣啁啾,流水潺潺,天光云影在山间流盼,久违的朋友笑容满脸,惊讶地认出我们。”

有声第144期 | 来饮一杯灵魂的香槟【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

201781 &

我们的“更新生命小组”经过100天不发火、21天赞美、100天阅读计划之后,在组员们的建议下,从8月1日又将开始90天喜乐操练。

说实话,原先的不发火操练和赞美操练都有针对我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弱点,我是主动的计划发起者。而这次大家说要进行喜乐90天的实验时,一开始我的积极性并不是很大,因为我可能还算是天生乐观的人,一般不会沉在负面情绪中很久而不能自拔,而且记忆力不是很好,很多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往心里去,所以分析起来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满喜乐的人,似乎不用操练了。不过一个姐妹说,“你可以乐上加乐啊”,我一想,也是,喜乐,怎么也不嫌多呀!

再仔细回想,近些年自己也有过一两天甚至两三天(三天应该是我的上限,一般不开心两天人就感觉很累很累很累了)沉在焦虑、伤心、郁闷之中,大多是为了孩子们的事情,有时也为别人的痛苦而难受。我总说是自己挖一个坑,自己往里跳,然后自己在黑暗的坑里越闷越难受,透不过气来了,再抓着神的手往外爬,祂的手是一直在那里伸向我的,但在郁闷发作期我会捂着眼睛不去找……

这么想想,也许连续三个月每天都很喜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许通过这个操练,我可以更加敏感一点,在生活的曲曲折折中发现、确认让我喜乐的因子,也寻到那些偶尔来袭的、哪怕是短暂夺走我喜乐的小怪物们,并摸索出制服它们的方法。圣经里,保罗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这是基督徒都知道的经文,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道理人人都懂,我们需要的是不断被提醒,然后不断去实践。嗯,好吧,我若是认为自己都不需要提醒,那就实在是太自大了,那就开始操练吧!

 ▼

一个基督徒所应当拥有的品格,或者应当呈现出来的状态,如众所周知的圣灵九果: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其中在爱后面紧跟着就是喜乐,这是我们应当操练的,也是我们作为神的儿女应当享受的恩典。

当然所有的品格都应当在生活中进行实际的操练,不过人的能力有限,在某一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个方面,确实有利于集中训练那一部分的“肌肉”。就像书中所说,“喜乐的肌肉,愈是运用,愈加强健”,我认为这句话是适用于任何一个好品格的。

在大家决定做这项操练的时候,我在外旅行,还没有开始阅读这次操练的参考书本《灵魂的香槟》。与姐妹沟通的时候,我说,还没有看到书,不知道书中是什么观点,我个人感觉是:灵魂的香槟、喜乐的源泉,应该就是让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思想上帝的大能、祂对我们的拯救、祂长阔高深的无条件的爱,以永恒的眼光看今生的问题,学习在各样的环境中都能够回转到上帝面前,感谢、祷告、祈求、赞美,用活水冲洗尘世的困扰烦累……这也是之前当我掉进情绪的坑中时,激发我往外爬的动力。期望接下来对照书本,在探索中有新发现新体会。

《灵魂的香槟》这本书的作者梅麦克(Mike Mason)自认为是一个大半生都处在焦虑中且近乎忧郁的人,曾经酗酒,成为基督徒也没有能很快拯救他脱离忧郁。在他决心进行喜乐实验之前,又遇上好友的两个孩子突遇车祸不幸身亡的悲剧,这个巧合差点让他推迟计划,因为他感觉自己无论如何也喜乐不起来……最终,他还是在第二天就开始计划,并将这本书献给那两个去世的男孩。

作者从中体悟到:倘若喜乐不是源于苦难,那么它根本无从而生。基督徒的喜乐乃根植于黑暗、混乱、无意义、哀愁……若是将喜乐从哀愁中抽离,留下的是空然无物。

我想,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爱人的浓情蜜意、孩子的蹒跚学步又或是金榜题名等等让人情不自禁、欢喜高兴的事情中所体验到的喜乐也是好的,也是有意义的,也是上帝乐意看到我们享受的。而作者应该是在此着重强调:在苦难来临、黑暗笼罩、眼前只是一片混乱、看似毫无意义的时候,如果我们心中的喜乐在顷刻间就被夺走,或者再也无法回来,那么我们目前拥有的喜乐还不是深沉的,不是建立在无法动摇的磐石之上的。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是一个难以喜乐的人,总是被生活的琐碎搅扰到内心忧虑不安,或者你正在经历长期的抑郁,你也想从负面的情绪中拔身而出,那么不妨也给自己定一个计划吧,如果三个月很难,那就试试看三个星期,让自己专注在喜乐上面,你会给自己一个惊喜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要收听更多本专栏的节目,可以在考拉FM网络电台或者新浪微博搜索“爱的不朽传说”。也可以关注我们的网站收听更加丰富的福音广播,我们的网站地址是:chinese-radio.org。这里是KHCB华人之声福音广播,我是舒舒。感谢您的倾听与陪伴,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组员分享摘录#

组员A:今天的工作很辛苦,我和爱人在一个公司里上班,中午和晚上都是她帮我洗了饭碗,晚上下班的时候,我们一起冲凉,她用香皂沐了我后背,给我抓抓,我也给她抓抓!下班的时候,要刷脸打卡,有一个同事没有打上,我听见一个人说:要笑才能打上,不笑怎么能打上呢?听了觉得很喜乐!

组员B: 阻碍我喜乐有一个最大的因素:致爱的家人还未归主。这就像插在我心头的一把刀。在我和丈夫牵手享受在敬拜中,赞美中、坐在教堂里听到扎心的道时、陶醉在美丽的风景里时,都会涌出痛。

除此之外,我无不悦。十七年异乡漂泊,无数的神迹,神细腻的爱和恩典淹没了一切的苦痛。身体的疾病就是时好时坏循环。气若游丝时心也是幸福的。因为祂爱我。于60亿人中拣选了我。祂用祂的智慧和大能改变了我的人生。

操练喜乐:不住祷告。祷告完不挂虑。

组员C:今天值得一记的事情是:早晨出门先森又发布了一个仅仅五公里车程的顺风车,我无意识的放下了脾气,坦然接受并且愉快的和他交流,让先森意外,我自己也收获了喜乐。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感谢神让我有这样美好的开始。(后记:这几天先生得空每天早上开车送我上班,但凡他出车若是不接个顺风车,心情总是不那么美丽,可我的反应更甚,若是这么短的距离我是非常拒绝且排斥接顺风车的,因为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际的收入完全不成正比,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特别强硬,基本每次都会闹不愉快,所以这次是突破,也是操练喜乐的新征程)

组员D生病时,疼痛几乎让我丧失了对生活所有的热爱和斗志!后来各种治疗,每一次都抱着很大希望,可总是失望而归!除了身体的痛,还有心灵的种种障碍,双重打击,深陷谷底,无力还击。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更不明白,神的爱是什么,怎么会看我这么痛苦不管我!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状态中,灵魂被捆绑不得释放!直到有一天,不再挣扎,向神停止一切抱怨时,才真的明白神的爱是什么!他并不是要人痛苦的神,只是我们这个人不听他的话,太自我为中心。骄傲固执拦阻我们来认识神! 

组员E:真是有意思。一直想着神让我八一出院,正好赶上喜乐操练,因为书在家里。前两天,和医生申请出院,家里也过来人接,谁知道换个药,医生说不能出。无比沮丧,在医院买了笔记本,做好了在医院做操练的准备。今天一早,医生突然来换药,六点半,说今天出院[惊讶]。我的神,真是万事都有定期,操练当天就这么毫无防备的被出院了[捂脸]

组员F:探询内心的脉络,对造物主的大能我早已信之不疑:从浩远无边宇宙的井然有序,到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每个微小生物的精妙设计,只要打开心胸去感悟,就知道一切无可推诿,世上有一位作为渺小人类不可能测度的造物主。我一直隐隐的纠结其实是:作为这么渺小的人类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是否真会被祂顾念并赐给好东西?

这么想着,就有一句话在心中回旋:“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啊,圣灵在提醒我,神既然已籍着耶稣基督赐给了我们爱子的地位,在浩渺宇宙中我们并不是微不足道的。

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

Rejoyce in the Lord always. I will say it again:Rejoice!

(腓力比书4:4)

有声第143期 | 温水中的青蛙(赛先生)【好书共读】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温水中的青蛙

作者:张力扬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 现从事环境管理研究

经典摘抄

劫机撞楼造成惨剧,大家因此提高警觉,就像青蛙突然被扔进热水中的反应;但面对着深海挖油隐藏着的灾难,人们竟是不知不觉,享受一时的安舒,与温水中的青蛙一样。

我不禁自问:不管是琵鹭或鲑鱼,是谁指引它们的旅程?是水流?是气流? 是地球磁场? 是天上的星象?还是它们体内的基因,告诉它们何时该起行?该往哪里去?是谁在它们体内动了手脚?是谁为它们预备旅途、食宿与繁殖之所?

约伯在苦难中曾领悟到:你且问走兽,走兽必指教你,又问空中的飞鸟,飞鸟必告诉你,或与地说话,地必指教你,海中的鱼也必向你说明。看这一切,谁不知道是耶和华的手作成的呢?

造物者确有大智慧,一树、一泉、一鸟、一鱼,都有真知识,但人真愿思想明白祂的美意吗?

“平安了!平安了!” 人们互相期许,但危机四伏,谁能逃过?谁能使我们警醒,看出隐藏的灾难?谁能使我们敬畏造物者的大能,重建真正的和平?谁又真正介意自己的行为呢?

有声第132期 | 太空知多少(赛先生)【好书共读】

亲爱的朋友,您是否认为科学(Science)就是真理,而科学以外的一切就是迷信呢?

您知道有很多人是迷信科学的吗?

今天我们邀请您一起来听一听《当赛先生遇见上帝》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国内外数十位华人科学家,他们将从天文、生态、生物、生命科学等领域,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与真挚的生命经验,与您一起深入探索、剖析信仰与科学的真谛。

如果您正徘徊在信仰与科学之间,盼望本书可以为您提供一盏明灯,助您走出迷思,跨步向前。

  • 本音频制作只为公益交流,请勿私自进行商业传播,谢谢!
  • 《当赛先生遇见上帝》由台湾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出版发行
  • 购书渠道1:宇宙光五饼二鱼书屋网站:www.cosmiccare.org/book
  • 购书渠道2:邮件至宇宙光业务部林彩凤小姐:blue@cosmiccare.org

太空知多少?

作者:梁庆封

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所资深工程师

经典摘抄

若以现代民航机的速度,1小时约飞行600英里来计算,我们搭乘飞机日夜不停地飞,要18年才能到达太阳。

太阳表面温度有摄氏2500度,核心高达2千万度,她不停地燃烧,威力无穷。

如果把太阳挖空,可容得下130万个地球 ! 但是,太阳在浩瀚的穹苍中只是一颗很普通的星球。原来在那无垠的天体中,充满了亿万个太阳。

宇宙中目前可见得到的银河,约有一千亿个;每个银河有数千亿颗星;银河和银河间的距离一般是两百万光年!

众多的星星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有4光年。

距离我们最远的星,可以观测到的有120亿光年!

基本上,宇宙广袤无垠的空间是完全黑暗的,虽有亿万星系星团,悬浮在茫茫无际的黑暗中,仍是空虚的。整个宇宙星际的平均密度,比实验室真空箱的微粒还少几百万倍。

宇宙穹苍还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如银河间除了星体外,大部分是暗物质(dark matter),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它们的性质,可能包括最微弱的星宿、外来的原子粒、或黑洞(black hole)。

我们相信,天地间有一位创造时间和一切规律的主宰,在浩瀚的宇宙中彰显无穷智慧,真是“诸天诉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篇19:1) 人虽然看不见上帝,籍着祂的作品—这可见的世界,我们实在无法否认、忽略祂的存在!

有声第127期 | 重力的真相(赛先生)【好书共读】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微信图片_20220318074209-1.png

《当赛先生遇见上帝》

作者:黄小石(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

经典摘抄

“你坠入爱河,不可归咎于重力。”——爱因斯坦

重力把我们关在地球上,重力也同时教空气不致散入太空;

重力使得百川入海,又划定了海水的界限。

没有重力,就没有生命。

我们以人能发现重力定理为傲,这的确是件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却没有人知道重力到底是什么,从哪里而来。

重力充斥于宇宙万物之中,它是一种全然不能阻挡的力量,也是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恩典,至今它仍是一个不能被识透的奥秘。

有声第126期 | 宇宙观与实存(赛先生)【好书共读】

亲爱的朋友,您是否认为科学(Science)就是真理,而科学以外的一切就是迷信呢?

您知道有很多人是迷信科学的吗?

今天我们邀请您一起来听一听《当赛先生遇见上帝》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国内外数十位华人科学家,他们将从天文、生态、生物、生命科学等领域,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与真挚的生命经验,与您一起深入探索、剖析信仰与科学的真谛。

如果您正徘徊在信仰与科学之间,盼望本书可以为您提供一盏明灯,助您走出迷思,跨步向前。

  • 本音频制作只为公益交流,请勿私自进行商业传播,谢谢!
  • 《当赛先生遇见上帝》由台湾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出版发行
  • 购书渠道1:宇宙光五饼二鱼书屋网站:www.cosmiccare.org/book
  • 购书渠道2:邮件至宇宙光业务部林彩凤小姐:blue@cosmiccare.org

宇宙观与实存

作者:黄小石(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

经典摘抄

一个理想的“宇宙观”,是能让我们进入真理,认识什么才是我们经历到的实存的真实面貌,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与归宿。

正如诗人拜伦所言:“真实比虚构更离奇”,因为虚构的事物是人可以想象的,而真理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在乎人的意愿,也不局限于人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科学没有宗教,是跛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瞎的。

法兰西斯.培根说得好:“其实上帝写了两本书,而不只是一本。” 一本是祂创造的自然,另一本是祂所默示的圣经。若能将这两本书适度地参照着读,也许是我们认识实存的真相的唯一途径。

“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籍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1:20)

有声第125期 | 炒蛋与眼泪(赛先生)【好书共读】

亲爱的朋友,您是否认为科学(Science)就是真理,而科学以外的一切就是迷信呢?

您知道有很多人是迷信科学的吗?

今天我们邀请您一起来听一听《当赛先生遇见上帝》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国内外数十位华人科学家,他们将从天文、生态、生物、生命科学等领域,以精湛的专业能力与真挚的生命经验,与您一起深入探索、剖析信仰与科学的真谛。

如果您正徘徊在信仰与科学之间,盼望本书可以为您提供一盏明灯,助您走出迷思,跨步向前。

  • 本音频制作只为公益交流,请勿私自进行商业传播,谢谢!
  • 《当赛先生遇见上帝》由台湾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出版发行
  • 购书渠道1:宇宙光五饼二鱼书屋网站:www.cosmiccare.org/book
  • 购书渠道2:邮件至宇宙光业务部林彩凤小姐:blue@cosmiccare.org

炒蛋与眼泪

作者:林治平(中原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经典摘抄

如果你我都坚持一切的事物都得用“科学”的方法去检视说明,那么你我所坚持的很可能并不是“科学”,而是“科学主义”。

时至今日,科学的确是在一日千里的进步变化中。而所谓的进步变化,不正是证明了“今日之所是”的不足、缺乏、甚至错误了吗?既然如此,我们又何能以不足、缺乏、甚至错误的今日之是,去证明或否证“自有永有、永不改变、甚至连转动的影儿都没有”的上帝呢?

因为上帝是“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我们认识上帝的工具是“心灵”和“诚实”,而不是物质的分析。

有声第69期 | 一千次感谢【好书共读】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One Thousand Gifts: A Dare to Live Fully Right Where You Are - Ann Voskamp

作者 | 雅蓓      

播音 | 舒舒     

她是一位非常平凡的家庭主妇—嫁给了农夫,住在农场,养育着六个子女。

她每天穿梭于厨房,洗衣间。家里总是堆满肮脏的牛仔裤和鞋子,地上常常散落着乐高玩具;洗衣盆里经常放着洗到一半沾满泥沙的衣服;洗碗槽里堆满了碗盘……

她,看上去有着和你我一样平凡而忙碌的生活。

但她的人生经历却是非常的不平凡:

四岁那年,她亲眼目睹前一刻还在农场里蹒跚而行、好奇地追着一只猫的妹妹,突然间被货车巨大的轮子辗过,躺在血泊中过世。

随着妹妹墓碑的竖立,墓穴封闭了,她们家人的人生也封闭了。恩典一词从此与她们绝缘。
虽然她的名字叫安,意思是「充满恩典」,但她总是觉得自己活得名不符实。
她常常无声地质问:

  • 上帝真的慈爱吗?
  • 真的有一位赐福给我们的上帝吗?
  • 慈爱的上帝怎么允许孩童夭折、婚姻破裂、梦想如风中之尘般消逝无踪?
  • 当我们孤独地被各种病痛折磨,身体毫无理由地突然衰竭、败坏时,恩典在哪里?
  • 上帝所赐的喜乐、充满了整个世界的美好事物在哪里?
  • 当生命充满痛苦时,我如何活出丰盛的生命?当习惯了失去,习惯了梦想幻灭,习惯了彷佛掏空灵魂般的挫败时,我怎么活得出充满喜乐与恩典的美好人生?
  • 那些撕裂我们的心,遮蔽我们灵魂视野的事件,到最后真的能柳暗花明,让我们看见苦难背后的祝福,看见我们不断呼求的上帝吗?

安,在十六岁时受洗,希望从此把自我憎恨与焦虑的情绪释放出来。
但到了十七岁,她把一只空果酱瓶用力砸在车库的水泥地上,拿起最尖的那片玻璃在手臂上划出长长的伤痕。
她看着血不断地从伤口流出,彷佛红色的眼泪。其实,她并不想自杀,只是想挥别过去。
二十岁那年,她在电梯里因为恐惧而喘不过气,心脏疯狂跳动,原来她患有恐旷症,那是处于难以逃脱的环境或状态下时会感到异常焦虑的一种心理疾病。
其实,她难以逃离的是「过去」。安觉得在生命旅程中,她每往前踏一步就会失去某些东西,于是就活在恐惧之中。
她不明白,在这个注定会失去什么的世界里,什么才是恩典?她觉得更可笑的是,她的名字偏偏叫做“充满恩典”。


在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安接受了好友琳达的挑战:数算生命中的一千个恩典。
结果,这个举动成为她灵魂的甘霖,她的人生从此改变。
当时安不知道这么做将让她重生,让她的灵魂起飞,也不知道这么做能治愈她深藏的创伤。
她开始动笔,写下神的恩典,想到马丁路德曾说:如果你想改变这个世界,就拿起你的笔。
还有约翰派博牧师也说:动笔写字可以打开我们灵魂的眼睛,虽然他不知道这双眼睛如何采光和聚焦,但他知道「笔上确实有某种眼睛」。
这与安的发现不谋而合。以前她像瞎子般对神的恩典视而不见,但现在她看见了,并透过恩典清单对上帝献上感恩。
上帝用这个挑战赐给她许多美好的事物,感恩也让安与上帝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她拿出一张废纸,上面还有孩子们的涂鸦。抱着新奇与挑战的想法写下一行字:恩典清单,然后开始列出所有她拥有的恩典,而不是她想要的恩典。
1. 晨光洒落的老旧地板
2. 吐司上涂了厚厚一层果酱
3. 高大杉树上呜鸣的松鸦

安发现,笔上的眼睛或许就是解开感恩奥秘的关键。
她看着手中不断舞动的笔,正努力朝一千个恩典的目标迈进。
这只笔正不断用「感恩」的新习惯取代她「不满」的旧习惯。它就像黎明的曙光,像逐渐开启的天国之门,让她重见光明;也解开了她多年来想化解却始终不能够化解的心结。
安还发现,不满,只有放在感恩的模具中不断搥打,才能变成感恩。于是她继续搥打。

54. 原野上的月光
55. 家人的祷告
56. 黑暗中的亲吻

她专心地数算上帝的恩典,每天无法抑制地寻找新的恩典,并记录在清单上,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感恩。这些祝福不只是过去的足迹,也是解开喜乐奥秘的钥匙。因为喜乐就藏在感恩里。

终于到了第一千个感恩,安小心地把它记录下来:

1000. 新年来临时重新绽放的孤挺花

是婆婆去年送给他们的幼苗,等了一年,癌症虽夺走了婆婆的生命,但她的花却盛开着,彷佛在高喊:丰盛的人生!丰盛地活着!

写下一千个恩典之后,安却没有停止。一本笔记本放在床边,一本放在水槽旁的橱柜里,还有部分存在电脑里。写下一千个感恩的挑战,变成庆祝无穷无尽恩典的挑战!原来数算一千个恩典只是初级训练,是上帝改变她,重塑她,赐给她新生命的工具。现在她怎能不活出自己名字(安)的意义—充满恩典呢?

有声第9期 | 女人,你莫阻止我唱歌【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舒舒朗读本文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 The Film Spectrum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5/4/30

那个冬天,婆婆因心脏病住院,先生过去West Virginia照料她一个星期。因为当时那边是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没去之前就已经感冒的他回来后仍未见好转。到家那天,早早吃了晚饭,说要加会班再睡觉,就径自上楼去了。我怀疑他是否能专心工作。一个星期的忙碌奔波,加上心理压力,再加上感冒,这样的周末还加班??

果不其然,等我忙完家务上楼去,发现他已经放弃,一个人正傻呵呵地看着滑稽录像,一边还捧腹大笑。我很得安慰。他实在是需要放松。于是我就走开做自己的事情了。再过一会儿,他又看起了古老的动画片《维尼小熊》。他邀请我一起看,可我才不要看那么老的动画片呢。我喜欢的是现代的迪斯尼动画大片!他也不管我了,自己很快进入角色,一会儿跟着小熊说台词,一会儿又是跟着唱又跳。我背对着他在电脑上工作,可是,被他搅得心痒痒,无法安定。他边看边跟我说,小时候爸爸妈妈不买电视,在家没事就只能看书听磁带,所以维尼小熊的动画片只是听了无数遍电影的原声带,台词滚瓜烂熟,四十多年了,今儿还是第一次看!

等我手头的事情告一段落,决心去瞅一瞅到底是如何有趣好看,一回头,发现他的电脑滑在一边,人,开始呼噜起来!这个家伙,还是抵不住睡意了。轻手轻脚,我把他的电脑关了,再从床上搬下来。动作之间,他却突然惊醒。我刚想说抱歉,他竟又开始唱起歌来!我捂着他的嘴巴想让他安静睡觉,他不从,硬是将整首主题曲唱完,最后还说了一句“哼,你这个女人,别想阻止我唱歌!"为了让他赶紧睡,我死劲摒着不笑,不予理睬。三秒钟后,鼾声再度响起。

再坐下来的时候,想着刚才的情景,轮到我笑到停不住。这是一个多么会给自己找快乐的人啊!上帝给一个人磨练的时候总会给他开一条出路。他就特别会在琐碎平常的生活中找到小小的乐子,无论是音乐、美食或是电影,样样都能诱得他起舞。收养几个孩子再加上婚姻的波折,他的生活压力远远超出常人想象,可上帝就赐给他一颗容易满足、容易快乐起来的心,让他能够笑面人生一切困难。我知道他不是装的,因为他的眼睛真的会笑。

不禁想起看过一期《读者文摘》,有一篇谈到对数百位读者、商界人士和名人的访问,探询:「什么事让你快乐?」答案有的傻气,有的动人,有的浪漫,有的怪异,还有的很窝心――――比如那个捏气泡纸的。

有人说早上一个三明治夹蛋,再加一杯茶,他就幸福得不行。

有人说最开心就是接两岁的女儿放学。

有人说是看到孔雀鱼生了一窝小鱼。

也有人说时不时毫无目的去帮助别人,就会让他觉得很快乐。

而捏气泡纸的那个老太,让我想笑又想哭。她是个盲人老太,她已经记不清过世的丈夫的长相了,但是一捏气泡纸总能马上想起他,不是这事让她快乐,不是因为丈夫也爱捏气泡,而是因为―――泡泡破掉的声音会让他发狂!我几乎含着泪水想象着年轻的他们,一个捂着耳朵嗷嗷叫着四处逃窜,一个拿着气泡纸一边追一边捏得噼里啪啦响,满屋子的笑声,满屋子的爱……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如今的我们活在地球村,活在信息爆炸时代。在庞大架构下生活的我们,每一天都感觉有无尽的知识要学,有长长的待办事项要处理。听着广告不停轰炸,说我们需要更大的房子、更新的汽车、更棒的榨汁器,更大屏幕的手机、更多的QQ好友、微信好友……他们说起来仿佛只要满足了这些需求,我们,就会快乐起来。可是,事实是这样吗?不是得,这些东西不一定是我们真正所需,它们不能够和心灵碰触,所以根本不能启动我们真正的快乐机关。物质得到满足的新鲜感和成就感过不多时就会消失,接下来又是新一轮的猎奇挥霍,让人抓不紧快乐,还不得要领—我到底怎么了?!所以才会有很多富翁、明星因忧郁症自杀,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要啥有啥不是通往快乐的途径。

贝里斯博士在《快乐简易指南》里说,“若要让自己快乐,应该抛开这一切压力,专注于基本、简单、正向的事物上,也就是周遭世界的感官之美。

索妮亚.柳博米尔斯基教授在《幸福多了40%》里面指出,“研究发现,较常体验到正向情绪的人(即使程度很微小)通常较富创意、比较合群,甚至有较强的免疫力。彷佛所有正向的小事加起来,就能让正向的大事发生。

圣经中的《腓力比书》更加简单明了地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你看,说了还要再说,心中有主的人可以将”喜乐“作为命令来执行。为什么要常常喜乐呢?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箴言17:22)。​圣经上还指出我们要凡事感恩,也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要时时刻刻感恩地活在当下,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正向情绪的人生状态呀! 

什么样的小小事能够让你一想起,心就开始欢快歌唱呢?列个单子,赶紧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