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Uncategorized

有声第119期 | 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7/01/30

想起曾经摘抄的《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中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我们虽然无法为生命多添一点日子,却能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

这本书记录的是在德国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新闻记者朵特.席珀先将这个故事拍成了纪录片,因此而荣获了德国极具权威的记者奖,并感动了无数的观众。于是,纪录片又被改编成书,这个充满怜悯与爱心的大厨与生命末班车上的乘客之间发生的故事,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

故事的主角乌普雷希.史密特曾是任职于米其林餐厅的优秀厨师,却在前程似锦时放弃了一切,进入了一家照顾临终病患的「灯塔」安宁照护中心。他在那里担任大厨,为这些临终病人精心烹煮三餐,而且一待就是十一年。

他的决定让很多人跌破眼镜,然而,在每日买菜的菜钱都不能超过十欧元、自己的工资则是靠民众资助的状况下,他十年如一日,尊重并怜爱每一位病人,不管他们是否来日无多,用美味精心款待他们所能拥有的每一天,用生命陪伴生命,用爱填满他们的胃和心。

大厨去给病人煮饭,听上去是小菜一碟、手到擒来的事情,其实不然。

健康的人有着健康的食欲,想像着美食诱人的外观、闻着不管是家中厨房或者餐厅里飘出的浓郁香气,总能雀跃不已,甚至垂涎欲滴,那份对美味的渴盼、以及渴盼得到满足的那一刻的享受让人对生命都能多出几分礼赞。

然而,对处于濒死边缘的病人而言,有些人经过治疗过程中的折磨,嗅觉味觉受损,肠胃受损,身上各样的器官都在衰退。并不是人人都在渴望食物、焦急等待用餐时刻的到来。有时候大厨研究半天精心制作的食物端给病人,会遭到一口拒绝,或者每一口都难以下咽,若是乌普雷希像往常一样以客人的夸赞褒奖为烹饪的驱动力,他在安宁照护中心坚持不了几天。

“精湛厨艺”与“安宁疗护”听上去怎么都不搭的两个词,当乌普雷希赋予它们完美的结合时,涌动在我心中的感动久久不退,我看到人性中许多美好的词汇,看到尊重、爱、被爱、付出、包容、幸福……

尊重与爱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而且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需要的。我曾在新闻上多次看到报导,一些妈妈知道腹中的孩子出生后不久便会夭折,但她们还是选择尊重生命,尊重造物主所定的时间,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亲手抱抱孩子,亲吻孩子,让他们在这个空间存留的时间被家人的爱填满,再不舍地送孩子离去,那小小的灵魂会知道,生命再短暂,他所拥有的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爱……

生命列车快要驶向终点的时候,不管年纪有多大,需要的是一样的爱和尊重。即便生命将逝、这一生的旅程即将结束,但人在身体、心理、灵性上需求的满足,是不会因为身体的孱弱而消逝的。上个星期牧师讲道时还提到过,他在许多人的临终病床前呆过,从无一个人对他表示后悔没有在办公室多多加班、多多赚钱,但凡有后悔的,大多是后悔没有给出更多的时间去爱,也从无一个人不再需要关怀的触摸、温情的目光、充满爱的言语。

老弱病残这些字眼在某些地方很不招待见,白眼、嘲讽、辱骂、抛弃……应有尽有。而在另一些地方,却让我们看到金钱权势所不能彰显的生命的光辉。乌普雷希曾经因为擅于料理美食羸得尊敬与名声,但我相信,在安宁病房的服务中,他找到更多超出职业意义上的人生领悟。

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怎样做才可以呢?我想,就是多一些时间好好享受并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吧,再往日子里面多多注入一些爱、鼓励与赞美吧,不以自己为中心,多想想怎样会对别人的生命有帮助,又怎样让自己的心思意念更加贴近造物主的设计,充分发挥这短短一生的功用,怎样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扩展生命的高度和宽度……像现在这样,静下来思想,也算是让今天这个日子多了一点生命吧?

【附一个美味大厨的生命语录】

有时,我扪心自问:这工作真能做上一辈子吗?——周而复始的苦难、疾病和死亡……尽管,它无疑也为我带来了乐趣,所以我才撑得下来。然而,我不认为自己失落的心情,会是什么大问题,麻木不仁才是真正的危机。如果我无法再以认真严肃的态度,看待濒死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会觉得自己相当可怕。

在照护中心,这个病房有人哀悼有人哭,另一个病房有人活动有人笑。只要兜上一圈,就会感受到,自己像在坐云霄飞车,完全不知道接下来是毫无预警的向下坠落,还是出乎意料的垂直翻转……这时就是检讨自己的最佳时机了!那个房间有人过世了,一个生命就此终止了,而我,居然还没有从中得到教训……这怎么可以呢?!

照护中心里的人们,大部分都非常坦率。人都快要死了,哪里还需要勾心斗角,强争好处?既然什么都没得损失,那就更容易以诚相待,也比较不会介意别人的观感:「我说这句话,不晓得他会怎么想?」人们可以直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精采愉快的谈话就更常发生,信任也因此建立。

想到自己某天终将死亡,我的恐惧,其实跟十一年前刚到此地工作时,没什么两样。认清这一点,至少可以让自己免于自大。当然,偶尔从某间病房走出来时,我可能会啐上一句:「老天,为什么人总是放不下?谁都看得出来,他就快死了……」这种态度其实很狂妄、自我——我们怎么能够认为,自己有权利判断他人行为的对与错呢?

有声第112期 | 我只要一口锅,他却给了我……【生活随感】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你执意想要的偏偏要不到。

你失望,是因为还没有看见上帝为你准备了更好的。

舒舒 —— 2017年1月5日

1

刚来美国的时候,每到圣诞节我就开始紧张,家里要布置,晚宴要准备,最头疼的则是圣诞礼物。因为有九个孩子,成家的还要加上他们的配偶、孩子,往往是一张清单写下来头已经开始嗡嗡作响。

按照我的理解,给他们每人再讲一遍圣诞故事,告诉他们有一个婴孩为人类降生,那就是他们要接受的最大的礼物——这就够了!然而先生说这还不够,送礼物给家人的传统还是要保持,上帝的爱有时候也需要通过人来表达……而偏偏他又是最不知道怎么买礼物的人!

经过几年的训练,我才开始享受这个环节。我转换心态,让自己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把每个人的喜好在心里仔细琢磨,把送礼物当作一次真诚的爱的表达。包装礼物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祝福他们,想象他们从圣诞树下找到自己的礼物、拆开、欢喜、感谢的情景,这一切对我来说也就意义完满了。

所以,圣诞节对我来说就是“为人辛苦为人忙”,累并幸福着。挺好,这不就是圣子耶稣降生的意义吗?他来,就是要为众人而牺牲自己的。所以,我也从不期盼别人给我什么礼物,最宝贵的已经住在我心里了。

2

今年,我准备完所有人的礼物后,突然想起我一直想给厨房添一口锅,忙得还没有顾上,现在圣诞季,应该打折吧!对呀,我那个傻傻的先生可不要再去给我买花或首饰什么的,我真不需要呀。那么,何不一举两得!

我马上冲到他的书房,兴高采烈地说:“你肯定还在纠结给我买什么礼物吧?好了,我来给你解决麻烦,我知道我要什么了!就买这个锅吧!” 我指着亚马逊网站上的图片给他看。

他支吾了一下,“嗯,放到你的愿望清单里去吧!”

“啊?什么愿望清单,我就要这个,现在,马上,快定!我还来得及在圣诞前收到呢!” 我急不可耐。

他继续支支吾吾,“哎呀,嗯,这个,我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我兴许可以给你一个惊喜呢?你说的那个我会考虑的呀。”

我不由分说抓起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点击购买,“你呀,别费那心思了,你向来都说买礼物头疼,这下你彻底没烦恼了。瞧,是你亲自下的单,我又绝对会满意,多省事儿!”

我对自己的高效率很是满意。离开他的书房时,听到他喃喃自语:哎,我可真失败呀~~

3

不料,圣诞夜,剧情大翻转。

等了几天,我的宝贝锅都没有到货。眼看圣诞晚餐即将开始,结束后就是拆礼物的时间,我不可置信地在树下巡视了一圈。靠墙角的树枝也被我拨弄开检查,我想瞧瞧是不是已经到货,被他们藏起来了呢?

四四方方的箱子没找到,失望之际,却发现一个写着我名字的扁平的盒子躺在那里。绝对不是锅!难道,先生还真有花样?!

于是,到了拆礼物的时候,当然,我没有拆到心心念念的那口锅,有一点失望。在先生期待的目光下,我带着些好奇打开了那个盒子—是一个相框!

相框里不是照片,是一大段文字,会是什么呢??

一看标题:哥林多前书13章4-8节。哦,送给我一段圣经经文!

Image

再往下仔细看,不对呢,怎么有好多我的名字呢?

哦!不是原文,是他参照那段经文描写的我——他眼中的妻子!!

他和孩子们强烈要求我把文字大声念出来,读完之后,我差点泪奔,真是悲喜交加,又羞愧难当。

悲的是,我那么自信满满地算准了会到的礼物竟然没有到!喜的是,被我下了定言不会给我惊喜的先生,其实早早就精心准备好了这一篇满是褒奖的“贤妻颂”!而且,在我要求买锅的时候,他已经知道我会喜欢他的礼物——因为不费钱只费心思!可他没有跟我争执,随了我任性的自作主张……叫我怎能不羞愧!

虽然我觉得他还是褒奖过了头,但这是多么美好有趣的一份记忆,又是多么尖锐深刻的一个提醒啊。还是记录一下吧,以原文作我新年目标!

 《圣经》哥林多前书 13:4-8a原文: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2016年圣诞Kenny赠Helen版:

  • Helen总是忍耐她丈夫(我)无极限的没头脑和坏坏的逗笑。
  • 当我把事情搞砸时,Helen会努力让我好受点,而不是指责我。
  • 她从不抱怨生活多么不公平,因为她大大提升了我的生活品质,而我对她却没有那么大的帮助;她对别人尽说我的优点,但当我称赞她的时候,她却说我夸张;她总是乐于承认自己的错。
  • 她竭力保护我的名誉(超出我所配得的);她将家里所有人的需要都摆在自己以先;孩子们无法想象她会对我怒吼,尽管婚后这六年有很多事情可以让她发脾气。(必须插一句,我读到这里,儿子说,妈妈对我会大吼大叫的。我很是脸红。)

       六年来我做错很多事情,她从不旧事重提。

  • Helen一向没有恶意行为,或是怨恨、或是欺诈。事实上她真不会欺骗。
  • 她对我的照顾远远超出我对自己的照顾;她一直将我的动机和决定赋予最好的解释;就算六年中从未成功过,她还是坚信有一天我会学会食用豆腐;就算有时做我的妻子是那么艰难,她从来没有放弃,没有逃回中国。
  • Helen爱我永不止息。

       谁能找到贤德之妻?她的价值远胜过珠宝

      【箴言31:10】

English Version:

Helen puts up with infinite amounts of husbandly air-headedness and obnoxious teasing.

Helen tries to make me feel better about myself when I have messed up badly rather than berating me as I deserve.

She does not complain about how unfair it is that she has improved my life so much more than I have improved hers; she tells others all about my good points but always claims that when I compliment her I am exaggerating; she is always ready to confess her own faults.

She is protective of my reputation (beyond what I deserve); she puts the needs of everyone else in the family ahead of her own; the children can’t imagine her screaming at me in fury even after she’s had six years in which to lose her temper; though I have done many things wrong in these six years she never mentions them.

Helen never acts out of malice or resentment or dishonesty; she is practically incapable of deceit.

She takes far better care of me than I do of myself; she always places the best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n my motives and decisions; even after six years of failure she still thinks one day I will learn to eat tofu; and no matter how hard it has been at times to be my wife, she has never given up and gone back to China.

Helen never fails me.

A wife of noble character who can find? She is worth far more than rubies. 

【Proverbs 31:10】

有声第106期 | 物理学家黄小石的科学与信仰【不一样的生命】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前言:在中国城的书店里偶然发现一本《上帝与物理》,作者黄小石。我记得在号角月报读到过他的文章,于是好奇地翻开书去看作者介绍:著名物理学家黄小石博士,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若歌大学、匹兹堡大学,并担任Exxon研究部门主管多年。曾获物理学界极崇高的普朗克(Planck Research Prize)物理学研究奖,并晋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虽然书里起码有一半的文字看得我这个文科生云里雾里,还是怀着钦佩之情整理出一些关于黄小石博士对科学和信仰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黄博士的祖籍是浙江温州,1940年在四川重庆出生,童年时随父母东迁西逃,居无定所;直至1950年,才在台湾定居下来。聪明过人的黄小石10岁才正式入学,一开始就念五年级。

1958年,黄小石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台湾大学,一心追寻真理的他,舍弃了医学系而选修了物理。当时在念大三的黄小石和他的同学们都觉得,信神的人没脑筋,科学时代还信神,说不过去!所以他们会说:“台大有位教法文和拉丁文的好老师,但在我们眼里美中不足的是,他相信上帝。”然而,第一次到老师家讨论科学与信仰问题时,这班自诩为天之骄子的高材生却变得哑口无言。

老师问:“人是不是单单由物质组成的?”

他们回答说:“当然啦,所有物质,包括人都是由原子组成。”

老师接着问:“那么我们身上的原子更换了,我们自己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吗?身体的原子随时都在更换,但就算全身的每个原子都换过了,自己还是没有改变,可见自我的成分不只是物质,还有一些物质之外的东西…还有,一个脑细胞是不会思想的,但为甚么一大堆脑细胞就会思想?”

老师的很多问题,学生们完全答不上来。

后来每个星期二,他们在老师家中,一边品尝美味点心,一边从科学角度去探讨上帝和信仰。就这样,这班学生和老师谈论了一年半,到毕业的时候,全部接受并肯定了上帝的存在。

黄博士认为,在那段时间里,谈得最多、影响他最深的,就是耶稣复活的可靠性和可行性:“最后,我也是从了解耶稣复活的史实中,接受祂的救恩。我看科学角度和寻索历史同出一理-溯本追源,耶稣其人其事,经当时的门徒及学者记录,无论是《圣经》或历史典籍都清楚明载。如果我们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求证史实,那么,耶稣是真实存在的。”他一语道破科学与基督信仰并无冲突的核心。他认为人一定能够在知识里面去寻求上帝、相信上帝。他自己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觉得,物理方式在信仰上是很好用的,一定不会信错。他确定科学并不否定神,反而是认知神存在的最佳明证。他说:“科学与基督信仰并无冲突,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两者都有『要找出真理』的共同目的,只是寻找真理的方式不同—科学是透过逻辑与测量,但基督教所讲的爱、道德和灵魂等问题,却是要用信心去触摸。”

Image

在黄博士的《上帝与物理》一书中,他提到爱因斯坦在1954年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的。”宗教与科学若是一味相咬相吞、互不信任,迟早会造成一个又瘸又瞎的社会,既无力成就所渴慕的美善,又看不见自己的无知。黄博士则用他一贯幽默的风格写道:科学与宗教像许多的夫妻,他们个性非常不同,才干也不同,若彼此相争,可以比什么都尖锐,有说不尽的杀伤力,造成人间地狱;若彼此恩爱帮补,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可以建立地上的天堂。

他的另一本书《实存的真相》,就是想告诉他的同事:跟你们一起做科学研究的我,怎么会当上传道人?当然,黄博士也希望引导每个人去深入思索:自然界背后的真相是什么?一些表象后面是什么?这一类的关系又是怎样?仔细考证后,你就会得到一个结论:它是从一位智慧者里面出来的!

法国著名数学家庞科伟说过:“房子是砖头盖的,真理是从事实出来的,但是一堆砖头并不是一间房子,知道一大堆事实不等于知道真理。”黄博士坚信,物理界、生物界、自然界的科学背后包含着一样隐藏的东西-上帝之手,其实一切都在述说神的存在和荣耀!

19世纪电学之父法拉第曾说过:“当我思想到自然界里有许多巨大的力量,每一种力量都足以毁灭人类的生存,但是这些力量却沉静地维持在一种巧妙的平衡之中。不仅没有危害人类,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经济活动有很大的助益。这样高智慧的设计,超过语言所能描述,我只能敬畏上帝的智慧。”

他又写道:“上帝已经给我们一个大自然,这是上帝要我们去学习的一所学校。成为一个科学家对时代是负有使命的,这使命就是用大自然的知识去训练人的心智,使人们培养出终生学习的习惯。希望大家不要误解,认为既然理智无法洞察未来,理智无法真正找到上帝,人就可以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我不认为相信上帝的信心与相信一般事实的信心,有绝对的分别。我认为相信地上的事情和相信天上的事情,是一样的信心,很多人宁愿相信地上的,不肯相信那至高之处的美善,那是人性的软弱。籍着所造之物来认识看不见的上帝,籍着所造之物来认识背后的法则,这两种认识并不互相对立。


可惜,许多思想家不但否定上帝的手,反而根据人间诸多的苦难、得出了“神不存在”的结论。很多人看到基督徒的难处,觉得神都不管那些诚心相信祂而同时却在受苦的人,认为上帝要么就不是全能,要么就不是慈爱的。

苦难,在人的生命中很不受欢迎,经常让人费解、替遭遇苦难的自己或者他人深觉不公。然而,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灵魂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这个苦难(宇宙的君王默默地承受了人类残忍又屈辱的刑罚)更称得上是全天下最大的不公。

苦难的奥秘也许没有一个人可以用有限的智慧解释清楚,也成为很多人寻求信仰途中的阻碍。在黄小石博士看来,有时候苦难就如病痛,是对人发出一个警告,让人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自己无法掌控一切,它也能把人带到神的面前:哪怕就是当人在责怪神,也是人寻找神的开始。黄博士为了让人正确了解什么是爱和苦难,以及它们与信仰的关系,他也写成了《爱的真相》和《苦难的寻思》这两本书。

黄博士经常劝勉基督徒们,目光不要单单注目在苦难之上,我们短暂的生命也不只是停留在地上,我们当仰望那将要来的。他回忆自己在台湾当宪兵时,曾任少尉,夜里带队到屏东抓匪谍。当其他人进去搜妓院的时候,他坐在敞篷吉普车里等,又冷又黑。他记得自己当时唯一的盼望就是“盼天亮”,越等越有希望,因为天亮就可以回去!“现在看看我们真实的人生,如果只看外表,是一个慢慢丢掉盼望的过程。尤其人到中年以后,无论体力、能力、心力都不断在衰退,生命越来越接近死亡,看上去是越来越没有盼望的。然而,上帝却让我们无论身处甚么境况都有盼望—等天亮的盼望、满有把握的盼望,活生生的、越来越明亮的盼望。


黄博士不但在信仰中里确实满有盼望,也满有预备。74岁的时候,他立下心愿:“主若给我时间,我计划写20本书。”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已经出版了《真理的追寻》《苦难的寻思》《爱的真相》《信的真谛》《天河拾贝》《恩典的岁月》《上帝与物理》等11本书,如此渊博的学问功夫、如此丰富的生命经历、如此坚持的心志毅力,怎能不叫人折服!他以基督徒的诚实、物理学家的理性、科学家的严谨,在这一本又一本的著作中娓娓道出人们寻找智慧和真理的结果,就是耶稣基督。

我最近刚购买的《上帝与物理》这本书的背面写着黄博士的自述:

诗词,是我“首先思想的”,是我的喜好,

物理,是我“接着思想的”,是我的方法,

上帝,成了我“最后思想的”,直到如今,是我的向往。

感谢上帝,赐给我们这样一位智慧又谦卑的长者,愿我们在他的启发之下也能够好好思想一下: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应当思想什么、应当向往什么、应当重视什么、应当追求什么……

有声第105期 | 苦毒,是大脑中的恐怖分子【网络佳作】

作者 | 施以诺

播音 | 舒舒

从上个世纪末,国际上就有许多人开始论述「Depression」(一般中译为「忧郁」)将与癌症、爱滋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的三大疾病,这个说法,我从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时听到我后来回医学院教书,但也随着自己有些观察与体会,对这说法开始有了些反思。

平心而论,忧郁并不是个全然负面的情绪机制,一个人如果完全不会忧郁,相对的也可能会失去羞耻心与上进心。我认为真正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词不是Depression,而是另一个词–Bitterness!
 
Bitterness这个词并非精神医疗上正式的诊断病名,但在许多地方都曾出现,《圣经》将之译为「苦毒」,意思是人心被怨愤、不平、气恨所苦的心理状态。为何我说它才是影响人类社会的关键负面情绪?容我在此讲几个故事。
 
在《圣经》中有则故事很耸动,讲到亚当和夏娃有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有回他们在献祭时,上帝喜悦亚伯的献祭心态,而不满意该隐的摆上;该隐心中万分不是滋味,久了,竟化为嫉妒,便在四下无人时,动手把自己的弟弟给杀了!引起不小的震撼。

这个堪称「人类史上第一桩凶杀案」的事件着实令人讶然,若转换成今天的时空背景,不过就是一个人在教堂活动或宗教仪式上的表现比你更受称赞,同样身为教徒的你就郁、嫉到想要杀了他?着实令人摇头。
 
也曾有位H君,从小有口吃的问题,成长过程中常被人嘲笑,但他资质不算差,后来也念到不错的学位,甚至有心做许多益于社会的事,但从小口吃被讽的阴影一直没有释怀,极需别人对他所发表的言论不断表示肯定或认同,他才有安全感。

后来在几次的事件中,因为他自认所获得的尊荣不够,触动了其自卑感,便开始大肆攻击该领域中的德高望重人士或青年才俊,且是在网络上歇斯底里、无理取闹的刻薄攻讦,甚至为自己引来了不少诽谤告诉,其品格也令许多人闻之摇头,成为大家眼中的头痛人物。事实上,各行各业杰出人士中不擅口齿的人可多了!不过度聚焦在自己的缺点,便不会落入偏激。
 
许多新闻也曾报道,在某些逢年过节的时节,最是白领中产上班族自杀的高峰期,为什么?因为处于外界欢乐的氛围下,心中偏偏却又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的憾事,对比之下,动起了「不如逝去」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也带给社会上许多家庭难以抹去的悲痛。

上述这些事件的起因,都可以归咎于「苦毒」这种情绪!人的情绪机制主要在大脑中运作,所以我说,苦毒,犹如是大脑中的「恐怖份子」!一开始可能只有一点点,但到后来却彷佛掌控、夺占了一个人的整个大脑!让一个人成了杀人犯、成了偏激的负面人物,甚或使其寻短而造成不少家庭破碎的遗憾事件。
 
苦毒的起因往往是因为「心怀不平」,来自于放大自己的委屈。

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就练习不过度放大自己的委屈,多思想自己生活中幸福之处,让其他健康的情绪多在自己的心思中出现,苦毒就比较没有机会在您的脑中发动「恐攻」,就比较没有机会占据您的心思,进而操控您对旁人或自己做出偏激而冷僻的言行。
 
苦毒,是大脑中的恐怖份子,且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极大。正确的说来,真正该与癌症、爱滋的负面影响力并列的不该是「Depression」(忧郁),而是「Bitterness」(苦毒)。

愿我们在生活中都提防这样无形的恐怖份子,别让它不知不觉全面攻占了我们的心思。

有声第102期 | 大卫的问题一:为什么虔诚的朋友会得癌症?【疑惑探讨】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我有一个很年轻的朋友叫大卫,最近他心中非常悲伤,甚至有一些愤怒,因为他的好朋友去世了,是由于癌症的缘故。他的朋友一家都是很虔诚的基督徒,也一直祷告求上帝治愈癌症,可是,人还是走了。大卫很难受,问了我两个问题。(我想一个一个来回答,同时,我想分享给其他有同样问题的人。只是我个人一些非常粗浅的想法,难免会有疏漏,也欢迎你们留言一起来讨论。)

大卫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是他呢?他那么爱上帝,上帝怎么忍心不答应他的祷告,不治好他的癌症?(其实这已经是两个问题了,呵呵)

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一点不惊讶,完全不陌生,因为很多年前,我就问了很多遍同样的问题,带着不解,甚至带着埋怨。后来随着对信仰的理解逐渐加深,这样的问题就逐渐减少,但,偶尔还是会冒出来。

印象最深的是刚信主一年不到的时候,在香港偶然看到一个录影带,讲一个叫成贵的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明星。他一度被称为继李小龙和成龙之后的第三条龙。在新婚后的第七天,他被诊断出患有鼻咽癌,最终医治无效去世了。他的癌生在头部,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眼睛瞎了,整个面孔全部肿起来,五官完全移位。没有人可以相信病中的他和照片里英俊的他是同一个人。看到那里,真是心如刀绞啊。然而让我震惊的是,影片记录下成贵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时候,他忍着剧痛,顶着肿胀的癌瘤和一张骇人的脸,在公开的场合四处对人做见证,他扶着讲台,声音那么的铿锵有力!他告诉人们上帝帮助他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带给他永生盼望……

我当时和母亲一起看那个录影带,两人都是哭得不行,更要命的是,有一大堆问号啊,就是不理解啊,为什么他和妻子和全家都祷告了,可上帝都不救他呢?那么帅的人,死已经很残忍了,上帝怎能忍心看着他那么悲惨地死去呢?他死前遭了那么多罪,怎么他的家人还能那么有信心去爱上帝?他的妻子在他去世后,还能一直说“谢谢你,主耶稣,我知道你爱成贵,比我爱他更多。”他们在看到亲人遭受那么大的痛苦而死去之后,不但不埋怨,怎么还能感谢和赞美?

还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几年之后在上海,亲眼看到那个没手没脚的力克.胡哲,亲耳听到他激动人心的演讲。他从网络的视频中走到我的面前,在台上他就像一个雕塑,没有双臂的半身雕塑,会移动的奇妙的雕塑。同时,与他的残缺和苦难似乎不相容的,是他迷人的笑容、幽默的言语、没手没脚没烦恼的宣言,这些又给了我超强的震撼。不可置信,这世界真的有这样看似无比软弱的一个人,靠着上帝给他的力量,“站”在千万健全的人面前给他们带去鼓励和盼望?

问题又来了:他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根本没有做任何对胎儿不负责任的事情,上帝若是爱他,爱他的父母,怎么会允许这样重大的打击发生在他家?他曾经祈求上帝给他双臂和双腿,可是上帝就是没有答应他的祷告,他不是说上帝爱他吗?真爱他就该答应他的祈求,对吗?他到处在传扬福音,传递正面的积极的力量,上帝为什么不给他奇迹让他长出手和脚呢,那样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轰动,会产生无法想像的影响力吗?

这一大堆的问题在往后的岁月里,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到美国后接触很多癌症病人、看到很多人的临终和葬礼之后,慢慢地被纷繁的生活亲自解答,被许多的生命亲自疏通。对苦难和死亡这个人类始终不大愿意碰触的话题,我所理解的只是皮毛,但是这些已经足够我用,使我不再埋怨或气馁。

“为什么癌症和死亡会发生在我那个朋友的身上呢?他是那么好的人,那么爱上帝的人呀?” 大卫如此的痛心,是因为这个人与他有密切的、美好的、深厚的关系。但是如果这事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与大卫没有关系的人身上,就显得公平了吗?那个陌生人也会是有着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一样的悲伤,只是换了一帮人。他很爱上帝,所以病痛死亡就不应该发生在他身上吗?如此一来,只要爱上帝就可以不生病不死亡不遭任何患难,是不是全世界的人很容易就会都会在瞬间爱起上帝来了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对上帝而言,像是打个响指那么简单啊。只是,这样的爱,不是上帝想要的,因为这是一种有条件的交换。

上帝赐阳光雨露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给爱祂的人,也给不爱祂的人。这是祂无条件的大爱。

那么,病痛、灾难、各样的难处,落在义人头上,也落在不义的人头上,不爱祂的人会经历,爱祂的人也会经历,你不觉得这也是一种大爱吗?不偏不倚,不娇不宠,上帝不轻易为谁去破坏人体的规律、自然的定律。

还有,由于人类始祖犯罪的后果,罪和死进入这个世界,病痛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上帝亲自干预的神迹奇事发生,只是比例较小,而且主动权在上帝那里,谁会是那个被拯救被治愈的,只有祂才能决定。

试着想一想,有两个人都非常爱上帝,不分上下,当他们两个在进行羽毛球比赛的时候,都很虔诚地祈祷上帝会帮助他赢得比赛,上帝如果没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他该听谁的祷告才是不偏心呢?

两年前认识的新玮,她和先生一起在中国多处设立了孤儿院,收留没有人要的生病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家,也为他们治病。他们伟大的爱的故事流传很广。当新玮被诊断出癌症的时候,她自己坦然接受了,可很多爱她的弟兄姐妹却因此跌倒,责怪上帝,用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是她?为什么不给她一个神迹让她痊愈?她全心全意在帮助无助的孤儿,她自己还有五个亲生的孩子,怎么可以不救活她?!在新玮去世之前,我们在微信上也有沟通,她说一想到由于她生病而让很多基督徒失去对神的信心,这一点让她实在很心痛。后来她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不能是我?” 

她在文章中说到:“当祝福临到的时候,我们欢然领受;而在苦难临到的时候,我们却要求神必须给我们一个理由。” 千真万确啊。在人们又美满的婚姻、健康的孩子、报酬丰厚的工作,你很少会听到他们问:“为什么,这等好事为什么会临到我啊?我不能算得上是个很好的人,我做错过很多事情呀,我怎么配得拥有这么多的好东西呢?”不会的,人们一般都认为那是他们配得的。 可相反的状况一出现,一大堆为什么就出来了,就开始要向那个平常甚至觉得根本不存在的上帝讨要一个说法。

新玮还这样说:“是的,我可以轻而易举地为自己患癌症的理由列出一条长长的清单,却找不出一条理由来说服我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得癌症。这些理由包括:长期食用含人造毒素的食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很少晒太阳,几乎不运动,不健康的作息时间,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心里积蓄的不讨神喜悦的不良情绪……神让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神如何以公义的原则管教摩西和大卫,祂也会同样管教所有祂所爱的、违反了祂的自然规则的孩子们……如果我们也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要去哪里,那么当苦难临到时,我们便不需要理由……”

上帝不是自动贩卖机,点什么就给我们什么。上帝也不是阿拉丁神灯里的精灵,可以随我们使唤。我们这些普通的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是不好的,是会害了他们的,所以我们有时候明明是可以很轻易的满足他们对一个玩具或者一双名牌运动鞋的渴望,但我们也要克制住满足他们的冲动,因为真爱是要为他长久的好处,而不是眼前一时的快乐。那么,上帝应该更加知道什么才是对我们真正又好处,所以更加不会求什么就给我们什么……也许当病人在祷告求上帝医治的时候,上帝有着更好的安排,有比延长生命更加美好的在等待着他们。

我们前面提到的成贵,在他生病的过程中,他的家人因为他的病团结起来,尽释前嫌,一同照顾他,为他祷告。他在病中震撼人心的见证将成千上万的人引领到上帝的面前,思索他们的生命与信仰。

新玮也是一样,在生命倒计时的关口,她说“我照顾神所爱的,祂也必照顾我所爱的,我要用尽最后的力量去告诉人们我们的盼望不应该只停留在这个世界。”她忍着痛和先生一起在中国各地举行见证会,也是叫醒了无数的灵魂。

没手没脚的力克胡哲也曾经苦苦哀求上帝医治他,给他神迹,让他长出健全的四肢来!可是上帝没有答应他那个祷告。现在的他会游泳、骑马、冲浪、开车、打电脑,运营着自己的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用他幽默的演讲鼓励千百万残疾或者健康的人,不仅如此,上帝还赐给他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说;“我再也不埋怨上帝没有让我长出四肢变成普通人,那只是我想要的神迹。然而,祂对我有更大的计划,更美的计划。上帝给我安排的神迹就是让我用这样残缺的身体、用我本来的面貌来鼓励世界各地的人,让他们看到上帝在我身上的奇妙作为。这个神迹比长出四肢更要神奇而持久,如果真的长出四肢可能我很快就把上帝给忘了。”

为什么是我,我想,这是所有人都曾经问过的问题。在基督徒的世界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不问上帝why(为什么),只要问祂how(怎么做)。任何事情,既然上帝允许它的发生,里面总有上帝的美意,虽然有时候我们用人类有限的智慧、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无法理解。所以无论是婚姻、工作、财务还是健康出了状况,我们当尽力求问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还可以做些什么来解决问题,或许在帮助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到别人。如果我们在面对患难的过程中,保守我们对上帝的爱心和信心,就算是死亡也不是绝望的终点,因为它将开启的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天堂之旅。

说到天堂,下面就该回答大卫的第二个问题了:为什么朋友的家人虽然是悲伤,可还是显现得那么有信心,好像真的还有一个盼望,就是以后会和他在天堂相见?大卫觉得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再也不能一起弹琴唱歌吃饭聊天,没有了就是没有了……(见下一篇)

有声第101期 | 在夏威夷追忆我的爱车【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6/09/12

01

决定今年暑假与先生和儿子一起回中国的时候,因为我要“顺便”探访很多朋友,还有孤儿院,还有教会的弟兄姐妹,我将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先生笑着说:“不如在中国之前我们就途经夏威夷和日本休息几天吧,为下面的奔波做好准备,而且,我也没有去过呢!”

于是,风景优美、气候怡人的度假胜地夏威夷就成了暑假行的第一站。说来也怪,海景已看了无数,蓝天在美国也不算稀奇,夏威夷的游记、照片在网上更是铺天盖地,我以为审美疲劳是自然结果,谁知道,“美哭了”这样的事竟然还真发生在我身上了。

记得凯凯和先生都已经离开那块大岩石的时候,我一个人还站在那里,不愿走。阳光下虽然有一点燥热,却也不妨碍我贪婪地想让全身心都醉在这里:湛蓝的天上布满或白或灰的云朵,形状各异,深浅不同,仿佛是大师在画布上随意涂抹,那样的闲散随意背后,你知道画家的功底其实是超凡脱俗的。在我短暂的学画的记忆里,看似最简单的蓝天白云却是我最难掌握的技巧。而眼前,宇宙中那位造天造地的大师,将这一幅完美画卷铺陈在我面前,仿佛还轻声说着:“美吗?我就是画给你看的。”面前的海水更是斑斓多姿,墨黑、深蓝、浅绿、褐黄,大片大片的纵横交错,间或翻滚其中的白浪像是一个个不安份的精灵,在一片幽静深邃里跳出了几分欢快活泼的感觉……肌肤感受着海风的撩拨,耳边不断响起海浪拍打冲击礁石的哗哗声,我就在那个夏日的午后,一个人呆呆站着,被美哭了。对造物主满心的感谢,天地间,这样一个小小的我算什么,你竟如此顾念我……

02

说到心弦激荡的那一刻,就不得不提这次夏威夷之旅让人萎靡不振的开篇。

早晨在酒店里一觉睡到自然醒,头天的旅途劳顿一扫而空,我们三人都满心欢喜准备好好领略夏威夷风情,突然,先生就收到了一通电话,是从汽车保险公司打来的。

两个多月前,休斯顿的暴雨季节,先生在凌晨要赶去上班,我劝了他三次不要在大雨倾盆的时候往外冲,他执拗要走。结果,三小时之后,我问他是否已经安全到达公司,他回答:“我…被大水困住了,人没事,车的引擎好像出事了。”他应该感恩的是,当时我正在参加“100天不发火”的训练计划。我只说了一句感谢上帝吧,人没事就好。然后就是漫长的修理程序,修好了这个又发现那个有问题,最后,就在我们度假的第一天早上通报:对不起,我们不修了,这车报废了。

先生躺在床上郁闷地转告我这个坏消息,我正在厨房准备早餐,洗洗刷刷的时候,明显又感到一股暗火在心中翻腾——想起他多么的不听劝,想起我多么喜欢那辆车,想起它多么省油,想起它开起来多么安静,想起保险公司赔的钱根本不够再买一辆……

突然就问上帝:你允许这事发生在我们度假的第一天,用意何在啊?!不是辛苦努力了一年,好不容易才有这几天,以为可以美美的、不受任何搅扰的放松一下,怎么就来这样一个开头啊?

再想想我可怜的爱车,刚买来一个多月,就在一次做义工载癌症病友回家的路上被追尾,下雨天,我在红灯处刹车,后面的车却刹不住了。我们被撞出去,停在十字路交叉口,我还浑然未觉,以为刹车失灵,忙跟身边的病人道歉……那一次车尾受损严重,幸运的是人都没有大碍。那次我没有告诉爸爸,免得他要问:“你的上帝为什么不帮助你呢?你明明是在做好事,上帝怎么还能允许车祸发生?”我心想,若不是有上帝保守,我们怎么会毫发未伤呢?医生不是都觉得不太可能吗?

03

等思绪转回的时候,大男人和小男人都已经整装待发,阳台的门开着,清新的空气夹杂着咸湿的海的气息钻进房间。

我突然意识到:事情不是今天早上发生,是很久以前就已经发生的,只是消息缓缓来迟。而所有的事件当中,上帝保守我们都健康平安留存到今日,幸福相伴,还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来一起度假,享受祂所赐的美景,那么现在这一刻我要做的决定是:让这个迟来的消息毁了我一天的心情、从而也毁了丈夫和儿子的兴致呢,还是感恩当下,珍惜眼前人,用兴奋的心情迎接即将看到的美好景色呢?

既然我被“美哭了”,说明我肯定选择了后者;说明情绪是可以控制的;说明我们在极郁闷的时候如果给自己一个休止符、一个转念的时间,我们还是可以思想明白,然后做出理智选择的;说明决定“凡事感恩”的人,一定会比“凡事抱怨”的感觉更幸福的!

我想,若是上帝说:来吧,信我的人一生都会亨通发达、不经忧患、绝无病痛,那么,大多数人都会欣然地毫不犹豫地投入祂的怀抱。可惜,偏偏祂没有说天会常蓝、花会常开,只是告诉我们乌云之上依然有太阳,幽谷之中一定有祂陪伴。这是一个顶真的承诺。

于是,在美丽的夏威夷我领悟到:这世上我们眼所能见的一切都是要与我们分别的,在一个未知的时间和未知的地点,所幸,总有一个永恒的祂与我们一起走过高山低谷——这,也算是我与我的爱车之间一场意义深刻的告别吧。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你我都能学会做一个“凡事感恩,时刻感恩”的人,如此,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会受益。感谢您的倾听与陪伴,我们下次节目再见!

有声第100期 | 不完美的父母来抱抱【关于孩子】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6/08/26

有一次我陪凯凯参加在养老院的钢琴表演活动,中场休息的时候,我翻开那段时间总放在包里的一本《父母灵修学》。那天,看到的正好是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父亲,每天晚上都会做一件事:走进厨房,打开橱柜,拿出一个玻璃杯,再拿出一个盘子。然后他走到另一个橱柜,拿出放饼干的罐子,伸手进去,掏出几块饼干放在盘子上。接着,他走向冰箱,拿出牛奶,倒上一大杯。最后,他走进客厅,坐在他最喜欢的椅子上,享受他的牛奶和饼干。

某天晚上正当他要去厨房享受他的夜间仪式的时候,他看到了三岁的儿子在他之前走进了厨房!小男孩的脸上有着很坚决的表情,于是父亲就躲在一边看看孩子到底要干什么。

只见男孩子拉出几个抽屉做成临时阶梯,他爬上了料理台的台面——这是违反家庭规定的!接着,他在台面上行走起来,这也是违规的! 然后他打开上层橱柜的门,伸手进去拿出一只杯子。只是在这过程中,他打翻了几个其它的杯子,不过,他才不管。他爬下料理台,带着杯子走到冰箱旁,将杯子放在地上,从冰箱里拿出了牛奶。将牛奶倒进杯子的时候,由于小手力气不够,抖抖索索的,牛奶洒了出来,小男孩愣了一下,赶紧用他的衬衫费力擦拭那些被泼洒出来的牛奶。

这个小家伙,一点都不守规矩,几分钟内就犯了这么多的错!父亲不动声色,继续观察。这时候儿子已经站起身,走到另一个橱柜,拿出饼干罐,和一个小碟子,这当然也是被禁止的事情,没有爸妈的许可是不可以拿饼干吃的!父亲眼看着儿子掏出了几块饼干放在碟子上,不过他还没有送进嘴巴,而是将饼干罐放了回去,再用他那已经沾满了牛奶的衬衫擦着地上的饼干屑。

父亲忍不住现身在厨房,正准备开口问儿子的时候,小家伙看到父亲,露出欣喜的神情,用绽放的笑容迎接父亲,双手小心翼翼捧着那碟饼干,对父亲说:“今天我给你准备饼干啦,爸爸,我爱你!”

读到这里,按照正常的逻辑,我想这又是教育我们父母不要随便对孩子乱发脾气吧,你看小家伙真正的意图是要孝敬父亲,表达他的爱,只是过程让人看得有点胆战心惊罢了,那父亲若是没有忍耐住对孩子发了火,又要悔恨交加泪洒厨房了吧……没想到,后面有惊喜!原来作者是让你我将自己放在儿子的角色,而不是那个爸爸!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试图做些让我们的天父爸爸高兴的事情,却在过程中搞得一团糟。我们打翻玻璃杯,我们洒出牛奶,我们缺乏智慧,不知道用抹布擦拭,却用了自己的衬衫,我们错误百出,场面混乱不堪。但是,不管有多乱,哪位父亲不会被这样的心、这样的爱、这样笨拙的举动所感动呢?

说实话,当时鼻子一酸,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想到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犯了很多的错,对孩子急躁,对自己不满。常常立志要学习恒久忍耐、温和坚定,却是常常失败、搞砸。一败涂地的时候我总是羞愧不已,觉得自己真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啊,明明想要按照上帝的心意去教导孩子,一边努力得要命,一边却还是不得章法……正当我看着自己打翻的玻璃杯,还有牛奶在地上留下的污渍,一抬头看到那张慈祥的脸,单单因为我的爱、我想要去做好的动机就原谅了这满地狼藉,他拍拍我的头说:“孩子,我知道你很努力了,不要放弃,会越来越好的。”

这个世界教导我们应当如何做父母的资料铺天盖地,看多了,就会觉得自己做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我是多么需要这从天而来的安慰的暖流啊。真的,我们都不是最棒的父母,一点都不是。我们没有自己期盼的那样智慧、那样完美,既没有虎妈的强悍,又没有羊妈的温柔。我们有时不能原谅孩子犯的错,可我们自己却好像比他们还会犯错……想到天父仍是带着喜悦的眼神看着我们,一片混乱中祂仍旧能够一眼就看到我们的心意,我心中是何等的释放与感激!

还好,我一个故事看完了,下半场也开始了,没有人注意我的反常。我笑着擦去泪水,好像堆积在心里的委屈、疲累都随着眼泪流走了。本来那天下午开场前还跟一个妈妈讲着各自的孩子不愿好好练琴,真是着急又无奈,现在一下子就变得不是事儿了。反正我们都努力了,上帝都知道。既然我们本意只是给孩子提供机会,打开从音乐看世界的大门,学习从音乐感知上帝创造的美好,那么就这样坚持不改变吧,千万不要一看到某个钢琴家的成就,一不小心又从“为孩子”变成“为自己”,一旦转换目标、必定引起心焦……

我用一双似乎清亮了一些的眼睛去看台上的表演:一个穿得像公主一样的小女孩坐在琴凳上,她是那么小,双脚还够不着地面,弹得认认真真,却是磕磕巴巴,有时停顿的长度简直都要让我这个观众血液凝固。此时,她的爸妈依然微笑着半跪在那里为她摄影拍照,讲真,我绝对没有捕捉到任何尴尬失望恨铁不成钢;而站在一边的老师,微闭双目,嘴角上扬,似乎正在欣赏比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还要美妙的音乐。

一瞬间,我仿佛变成了那个小公主,享受着自己笨拙的、幼稚的、断断续续的音符,因为我知道有人看到我的努力,就算弹错了,祂也爱我,祂正在朝我微笑。

好了,这篇文章送给天下所有为子女操碎了心的父母们,我们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与孩子的碰撞中,我们所有人都体会过失望、焦虑、愤怒、后悔、自责,都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耐心的有限、爱心的有限。。。今天就特别想鼓励自己,也想鼓励大家,我们每天的努力上帝都知道,我们就是不完美的父母,让孩子知道也没有关系,我们和孩子一样都是不完全的罪人,他们要改变要进步,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都需要上帝的恩典,因为自己无法救赎自己。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啦,谢谢你的倾听与陪伴,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愿上帝祝福你!

有声第99期 | 踏上彩虹桥(给大学生)【网络佳作】

beach-798707_960_720

作者 | 庄祖鲲 (文章来自《海外校园》http://ocfuyin.org/oc135-38 )

播音 | 舒舒

恭喜!你18岁了!你好像羽翼已丰,即将离巢展翅高飞的雏鹰;又好像即将踏上一座彩虹桥的新鲜人(freshman),展现在眼前的,是五彩缤纷的新世界。当你怀着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迈向彩虹桥的彼岸时,容许我给你几点忠告。

我想,许多年轻人进入青春期,最向往的应该是编织一个多彩多姿的爱情美梦。当年,我小女儿18岁将由芝加哥前往波士顿读大学时,她趁着妈妈不在,主动找我说悄悄话。我受宠若惊,不知道她要和我谈什么话题……

咖啡不能随便喝

她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谈恋爱?”我毫不犹疑地回答:“20岁。”“为什么?”“因为你妈和我谈恋爱时她就是20岁。”“可是时代不同了呀!”我说:“难道人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年龄有不同吗?总之,你得成熟到懂得拒绝某一些男孩子的邀约以后,才可以开始谈恋爱。”

“那么我在交男朋友之前,可以单独和男孩子去看电影或喝咖啡吗?”这是她的第二个问题。“不可以,但是只要有三个人以上一起去就可以。”我回答。

“那我不就不可能认识男孩子了吗?”我说:“男孩子大部分感情都比较内敛,不善于表露,所以他可能想借着约你喝咖啡来试探一下。结果你傻乎乎地答应了。等到你跟他喝了三四次咖啡才觉得不对劲,那时你要拒绝就比较麻烦了。”

“为什么?”“你想:当你拒绝和他喝第5杯咖啡时,他会怎么反应?”我问。她满脸疑惑地摇摇头。“我告诉你,他会说你既然和他喝了好几次咖啡,就表示你不讨厌他。他会哀求你,如果他犯了什么错,请你再给他一次悔改的机会。那你要半推半就地继续和他喝咖啡呢?还是要毅然决然地拒绝和他再喝咖啡呢?你要让一个可爱的男生为你伤心破碎吗?”

我女儿不服气地说:“可是,他可能只是要和我喝咖啡,并没有别的意思啊!”“那你试试看啊!”我说,“如果他同意一起约Judy和Johnny去喝咖啡,那就没问题了。但如果他说他只想约你一个人单独去喝咖啡,这个咖啡你就喝不得了。”

我女儿还是比较听话的,果然在满20岁时,才开始和一位男孩子约会,等她大学毕业又读完教育硕士后,就和他结婚了。那时她才22岁半!

所以,在感情上,有时慢点开始,反而会早收甜美之果。换句话说,要“慎始”才会有“善终”。不要太轻易、过早地掉入感情的漩涡里,有可能那会让你尝到苦涩的果实。

学业不要荒于嬉 

其次是关于学业的问题。

读大学——尤其是当你到海外读书,对你的父母而言,这是极大的投资,因此不要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但是你必须明白,到海外读大学与过去在国内读高中是完全不同的,否则你很可能会铩羽而归。

欧美的大学重视独立思考,这是中国教育的弱项。因为国内没有自由思考的氛围,国内的教育偏重背诵和记忆。因此,即使在国内高考成绩出众的学生,也未必能在欧美的大学里脱颖而出。学习用外国语言来表达也是另一个挑战,特别在写作业和论文时。你必须尽快掌握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否则你很有可能在读书的过程中磕磕碰碰。

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学往往很难考进去,可是一旦录取了,大部分都能顺利毕业。所以我们开玩笑地称大学(University)为“由你玩4年”。但欧美的大学不然,淘汰率极高。

我听说波士顿的MIT(麻省理工学院)第一年的淘汰率高达1/3,所以新生废寝忘食的大有人在。也偶有跳楼自杀的悲剧发生,而且跳楼的多半是亚裔学生。康奈尔大学也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就是大一新生每门课只有少数人可以拿到B以上的成绩。这是为了逼学生好好读书,但也搞得那些来自美国各高中名列前茅的高材生战战兢兢。

还有,绝对不要用任何方法作弊。在欧美国家,作弊造假是属于不可饶恕之罪,轻则这门课不及格,重则开除退学。总之,在欧美读大学压力很大,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不要以为很容易可以蒙混过关。

最后,除了感情和知识之外,大学生涯更是认识自我、充实自我以及确定人生方向的关键阶段。如果你在看似丰富多彩的4年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你虽入宝山,却必定空手而回,错过了宝贵的时机。

敬畏上帝是开端

我在18岁进大学时成为基督徒。那年,我因高中成绩好,有幸保送入台湾大学。虽然学业顺利,但我还不至于狂妄到以为凭自己能在往后的人生中一路过关斩将。因此,我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和有神无神之类的问题。我想:如果有上帝,那我的人生就应该以他为中心,重新定位我的人生目标。这个信仰的探索之旅至终引导我认识了上帝,使我的人生彻底翻转。

我学理工科,原本对文史哲没兴趣,认为无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玩意儿。但信主后,我的天窗好像被打开了,忽然对与人有关的东西都发生了兴趣,包括文学、心理学、哲学,等等。

大学一年级开始,除了本科的化工之外,我去旁听中国文化史、中国美术史、哲学等课程,也在图书馆借音乐、名人传记、存在主义、佛教等各种书。我曾许愿在毕业前将借书证的每一行都盖满借书的印戳。果然,在毕业前,我真的将整本借书证都盖满了印戳。

对我而言,成为基督徒没有将我关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相反,我的眼界被打开了。虽然我曾因饥不择食而几乎误食毒草,比如尼采哲学,但我觉得,基督信仰提供给我一个镜片,使我对许多不同知识有了新的领悟。

所以,我从心里赞同圣经的说法:“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认识上帝的存在与他在人身上的旨意,就给我们一个制高点,使我们对古往今来所有的哲学与思想,能有一个整全的透视。

因此,我奉劝所有到欧美国家留学的同学,好好认识在这些国家的法律、制度、文化之下的深层思想——基督教信仰。就是这样一种信仰,透过无数人的苦心经营,才构建了这样一种社会和文明。虽然因着人的罪性,这种社会仍有许多不完美之处,但平心而论,欧美社会所拥有的诚信、宽容和爱心,岂不正是目前中国社会所欠缺的吗?

诸位新鲜人!张开你的眼睛,不但要好好地欣赏、享受这个美丽的新世界,更要去认识那“天外之天”(The Heaven beyond the sky)——也就是创造所有这美好事物之上帝。也透过他,重新去认识你自己。我深信,从此,你的人生将展开崭新的一页。

祝福你!

有声第88期 | 苦痛是爱的戳记–蔡琴的故事【不一样的生命】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郭为 (文章来自《境界》)

播音 |舒舒

有“丝绒歌后”之称的蔡琴,2015年举行了10场“有情天地——蔡琴福音见证演唱会”之后,于2016年2月25日公开发行了她历经三年精心打造的首张福音专辑《哈利路亚》,这也是她最后一张实体专辑,为了更好地做好这张专辑献给神,她还邀请了国际电影配乐大师何国杰Ricky Ho为其专辑编曲。在这张专辑中,她倾心竭力,藉由专辑中收录的7首福音歌曲,将她对生命的感悟,化成一个个赞美的音符。

蔡琴是台湾著名的女歌手,上世纪70年代,她以民歌歌手身份开始踏足歌坛,嗓音醇美凝厚的蔡琴,在30年间,发行唱片近50余张,获奖无数。曾经演唱的《读你》、《恰似你的温柔》、《你的眼神》、《被遗忘的时光》等名曲,经久不衰。               

Image

痛过,碎过,死过

在歌坛,蔡琴有着很好的口碑。有人说,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波澜不惊、低回委婉的歌声,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古老语言,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一种优雅的感伤。笔者还在大学时上流行音乐欣赏课时,就喜欢上了蔡琴的音乐,她独特深沉、充满磁性的嗓音总能给人带来很多感动。

她这一次的专辑不仅仅是为了感动大家,而是要藉着专辑《哈利路亚》与大家分享一份更美的礼物,那就是福音。在专辑的介绍中写着——“经历了太多人生跌宕起伏的故事,痛过、碎过、死过,现在的蔡琴,因为成熟、因为信仰,浑身散发着从容自在的潇洒。”这是也是蔡琴发自灵魂深处的心语。专辑《哈利路亚》像是一个歌者的邀请函,邀请每一位听者来一起加入对上帝的敬拜。

蔡琴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了她与专辑中主打歌《哈利路亚》的渊源,这首歌的原作者是加拿大诗人歌手里奥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他创作的《Hallelujah》曾经被世界各地超过200名艺人用不同语言演唱过,当蔡琴第一次听到此歌时,就被这扣人心弦的旋律打动,而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能够用中文版本演绎这首歌。

她说:“有天晚上,我听到脑海中有个声音说,‘不要再逃避了,就你写吧’。当下灵感一来,就直接在黑暗中一气呵成写了《哈利路亚》。”说到对这张专辑有什么期待时,她说:“对福音专辑的期望是,除了唱给主内弟兄姐妹听之外,还能唱给还未信主的人听,让心碎的人得到安慰、让失意的人可以振作。”

蔡琴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她曾经也经历过生命的幽谷。她曾经有过十年的不幸婚姻,而她的丈夫就是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杨德昌在与蔡琴结婚后曾对她表白:“我们应该保持柏拉图式的交流,不让这份感情掺入任何杂质,不能受到任何的亵渎和束缚。因为我们的事业都有待发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而蔡琴欣然接受了这匪夷所思的“柏拉图式的交流”。同一年,蔡琴推出两张专辑:《此情可待》和《痴痴地等》。就这样迟迟地等,一等就是10年。

据媒体报道,1995年是他们在一起的第十年,也是杨德昌的丰收年,他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等作品频频获得国际大奖。杨德昌在蔡琴的支持下一跃成为“台湾新电影”的实力导演。然而有一天,杨德昌终于向蔡琴摊牌:他有了外遇。杨德昌给他们的婚姻下结论:“10年感情,一片空白。”蔡琴则答:“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1995年8月5日,蔡琴和杨德昌结束了10年的婚姻。

2000年,刚从离婚阴霾中走出的蔡琴却被诊断为乳腺癌。近乎崩溃的蔡琴,在绝望的尽头,认识了耶稣。透过信仰,她开始学会放手。她说:“以前都会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扛,现在天塌下来,还有别人帮她扛,那就是上帝。” 是信仰改变了她,虽然她经历过死荫的幽谷,但却因自己领受到了来自上帝的安慰,她就能反过来安慰那些身在患难和苦楚中的人。

信心在痛苦中淬炼

蔡琴于2003年在美国旧金山受洗成基督徒,然而,她灵命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蔡琴在一次分享见证会中表示,她从2003年到2008年自己的信仰可以用一个“混”字来形容,她说,“整整混了5年的基督徒”。直到2008年的一件事,让她的生命有了彻底翻转。

那年她想做慈善,也经常出席慈善活动,因此遭到同行的嫉妒,同行说她假慈悲并毁谤她,当时的媒体认为蔡琴一定会骂过去,但在她出席第二场慈善活动时,她从圣经里领受到了一句话:“耶和华啊,你看见了我的冤屈,求你为我主持公道。”(耶3:59,新译本)所以,蔡琴并没有反击媒体,而是相信上帝是信实的,必会为她伸冤。

从那以后,蔡琴就想回到台湾,开始参加礼拜过教会生活。但作为歌手的她不知道怎样才能回到教会做礼拜?有一次,她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基督徒艺人刘畊宏提到自己的信仰。当时她就说:“主啊,我想去他的教会过礼拜生活,他和我都是艺人,但我们不熟悉,怎么办?”不料第二天张茂松牧师就找到蔡琴,并把刘畊宏的电话号码给了她,之后蔡琴就在台湾新生命教会过正常的基督徒团契生活了。

随着对信仰认识的加深,她渐渐明白她所经历的一切都不是徒然。在2010年,蔡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凡事发生最终对我们都是好的,它不会白白发生,任何的环境都是上帝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都是在淬炼我们、塑造我们。”我们所遭受的苦痛,都是上帝爱的戳记,为要激励我们领受更多丰盛的祝福。

专辑中的《亲爱主,牵我手》虽然是一首她翻唱的歌曲,但对于经历过生命破碎的蔡琴来说,这首歌确实唱出了蔡琴的心声。正如歌词所写:“亲爱主,牵我手,建立我,领我走;我疲倦,我软弱,我苦愁;经风暴,过黑夜,求领我,进光明;亲爱主,牵我手,到天庭;我道路,虽凄凉,主临近,慰忧伤;我在世,快打完,美好仗;听我求,听我祷,搀我手,防跌倒;亲爱主,牵我手,常引导。”

这首歌的原作者托马斯·陶赛(Thomas A.Dorsey)是一位黑人福音歌手,他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安慰人心的诗歌,乃是因为他也经历过心灵的黑夜。1932年,他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参加奋兴会时,得知妻子难产而亡的噩秏,几天后他的儿子也夭折了,这样双重的打击使他陷入了极度的伤痛之中,他无法接受现实,最终,他在与上帝的“摔跤”中,得到了安慰,他坐在琴旁,弹出了这首《亲爱主,牵我手》。

这首歌曾经安慰了许许多多忧伤的心灵,虽然他们灰心疲倦,但他们的信心也在深切的痛苦中得到了淬炼,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深深经历破碎的人,方能体会神用心良苦的爱,原来上帝才能真正回应我们心灵深处的呐喊,正如专辑里的《牧者之歌》所唱:“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诗23:4)

Image

“我已把舞台当做祭坛”

近年来蔡琴的演唱会几乎每一场的观众都超过万人,蔡琴把每次演出的舞台当作“祭坛”,“每一场演出就是赞美主,让主亲自安慰每一个观众,并被主从心里摸着,我希望通过自己与团队的歌声和乐器来向上帝献祭,把每一次的演唱都献给上帝。”

因为自己所唱的歌都是流行歌,蔡琴也曾一度怀疑所唱的歌是否讨神的喜悦?上帝安慰她说,“别担心,我无处不在,我听得到你,你也听得到我。”当时,她才明白《你的眼神》以及《读你》这两首歌对她来说有不一样的解读。

2014年,蔡琴亲自揭开了《读你》这首广为传颂的金曲不为人知的秘密。其实之前,虽然她凭借《读你》这首歌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但连她都不知道这首歌原来写的是《圣经》。 

当时她还很纳闷:写歌词的这个人有问题吧,明明写的是一本书,怎么能称为“读你”呢?后来这首歌的词作者梁弘志在离世之前,告诉了她《读你》的真正隐含意义。原来《读你》读的不是情人,而是《圣经》,因为只有读《圣经》,才能“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梁弘志说:“信仰的改变使我体会天父的爱和他赋予我的使命。要用口、用心赞美祂,用工作、用才艺献给他,一切荣耀归于他!世俗红尘给我的各种大师封号与尊称,我丝毫不以为意,只视自己是他的小小工具罢了。当你以他的名来咏唱歌颂,表达心意,这些歌就已属于你,且将他的爱藏于你内心深处吧!或许你也愿意把这些乐于分享,做他的小小兵卒。”

蔡琴还曾跟观众分享了自己以前曾沉迷于算命、紫微斗数、风水、星座、卜卦等,甚至还吃过香灰,也曾主持过很受欢迎的以分析星座、运势为主的节目,直到接受耶稣才知道人生的一切答案都在他那里。若心中没有主掌权,我们常随世俗的潮流飘来飘去,没有定向,人生会变得空虚彷徨。

蔡琴坦言自己曾是个非常骄傲、不好对付的人,如今已被那位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温柔的耶稣摆平了。“上帝让你在逆境中能非常喜乐、不住感谢赞美。”如今她赞美歌唱的对象不再是任何一个人,而是那救她脱离黑暗与死亡的神。

蔡琴说,自己唱给上帝的心情是“献祭”;如今,不仅唱给天父和基督徒听,她同时想唱给“徘徊于信仰门口”,或心碎、失意的人们听,盼透过歌曲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鼓励、抚慰人心,让那些心灵饥渴的人,找到真正的饱足,正如《哈利路亚》里的歌词所写:“你经过的所有失落,我也曾经一样走过,但你不知能向谁诉说,是否灵魂深处,微小声音,有回答,更有呼唤,你活着的每一口呼吸:哈利路亚……”

蔡琴在台上对歌迷们说:“也许你们现在还不认识上帝,但请你们试着认识上帝,你们会和我一样经历上帝爱的触摸。”当一个人被上帝得着的时候,他就不会再贪图世界的享受,而是每天都会以得着耶稣为最大的喜乐,于是那位救我们脱离死亡的救主,不是只有在星期天在教会才被敬拜,而是每天都被赞美的主。为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哈利路亚”的生命。

奥古斯丁曾说:“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句哈利路亚!”因为神创造我们、救赎我们,供应我们的一切所需,所以,我们理当全然献上自己,在生活中高唱哈利路亚赞美上帝,我们的肺活量因为赞美神而充沛。

(部分资料参考了蔡琴见证视频、演唱会视频以及网上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