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感

有声第229期 | 隔壁村子里的人【生活随感】

Pretty Villages in England - UK mini-break travel ideas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21/08/16

最近听到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农夫正在田里干活,这时一个行人走过。

这位看上去脾气暴躁、显然心情不好的旅行者停下来问农夫:“隔壁村子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农夫反问他:“那你之前住的那个村子里的人是什么样的?”

旅行者回答说:“他们都很粗鲁,脾气很坏,自私,我谁都不信任。”

“哦,是这样呀。” 农夫说。“那么,很不幸,你会发现下一个村庄的人也一样。”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旅客高兴地吹着口哨从同一个方向经过。他也拦住了农夫,问了同样的问题。

农夫同样问他:“你觉得上一个村子里的人怎么样?”

“哦,他们都是友好又慷慨的,有着善良的心和开放的思想,”旅行者说。

农夫说:“哦,幸运的是,你会发现隔壁村子的人也一样。”

这让我想到,很久前皮先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听听一个人对身边大多数人的评价,有时会帮助你更多了解他/她本人。

人们经常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揣测别人行为的动机,活在自己编写的关于别人的故事里。有些时候会猜对,很多时候会猜错。

比如看到一个在商场里偷东西的人,我们只看到这一次的行为,但,他是惯犯呢?还是第一次?他是自己没有工作能力、穷困潦倒、家里老婆孩子都生着病呢?还是一个富二代,只因为无聊想用偷窃来换取暂时的病态欲望的满足?这些我们在当下都不会知道。

比如我们在火车上被一个人伸出来的脚给绊倒,那人是有意伸出脚来绊倒人找乐子呢?还是睡着了不小心的?我们在摔倒的那一刻也不知道。

有人以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神一样的存在,以为自己总是能够清楚解读别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缘由、动机。于是自己的猜测常常成为他们对别人的品格妄下判断的依据,也成为自己对别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反应的理由。有时这正反应了他们自己的某些品质。(这些人也包括我自己。)

比如在火车上被绊倒的人,摔下来的瞬间告诉自己的故事是“他就是有意的!”,那么爬起来的时候勃然大怒可能免不了,但很可能不假思索破口大骂的时候他却发现一个用帽子盖着脸呼呼大睡的人。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世界的,给镜片着色的是我们自己的成长环境、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生活、以及这一切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的习惯、性格、属于自己的对与错的标准。所以我们非常容易“自以为义”。

比较成熟理智的人会经常告诉自己:

——我并不知道他/她这个行为的原因、动机、背后的故事。

——我不能用这个行为来判断这个人的品格。

——我要再多一些了解再做出我的反应、回复、建议等等。

——无论如何,这些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它可能有偏颇,可能不全面,也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总是心存怀疑、小心提防地关注着周围的人,消极地分析别人所有的行为,并做出消极的反应,这最终将以消极的方式影响自己的情绪,也让别人都对我们敬而远之。

如果我们习惯性地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体验世界和对待他人,不管是与家人或者同事、同学相处起来,矛盾纷争都会减少。如此一来,自己的情绪会比较健康,我们可能也会激发起周围的人内心的善与美——如果他们的动机本来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好。

比如我家皮先生就是一个超级正面对待别人的人,任何一件事情在我们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时,他总是将别人朝好处想。我呢,有时还是忍不住会有自己的推断,而且是牵扯到人品的不好的推断。而有些事情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因为我们没有机会或者不适合去问当事人为何那么做。结果呢,我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比皮先生多,皮先生总是比我更快乐。

最后,还是可以回到那条黄金法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1)

(当然,这只是一个处世建议,我们也当有足够的常识和智慧去判断一个真正要加害于我们的人,那时就不用浪费时间去分析他/她的动机了,而是赶紧离开,若有必要还得报警。)

有声第223期 | 痛苦的自由落体【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舒舒朗读本文
Falling down | Falling down, Sky art, Girl falling

这两日的大雨,看似将给烈日炙烤大地的日子划上句号。
在这样一个四季并不分明的城市,秋天就要装模作样地到来了?
先生和儿子分别占用了两个房间工作和学习,我索性用长长的餐桌做了我的办公桌。
坐在餐厅明亮的灯光下,望着窗外的淅淅沥沥,内心本有一丝安然,却又忽地想起近日里一些熟识的朋友所承受的生命风暴,心情不禁沉重起来。
自己与所爱之人的一生,若只会享受和风细雨的滋润,不会受到狂风暴雨的摧残,该多好呢?
然而,风暴,似乎总要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
有时,甚至是龙卷风。它将人费尽半生所经营的一切连根拔起,抛向虚无;也让人在高空经历恐怖的下坠,感觉就要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正如比林斯博士(J.Todd.Billings)在他的《悲恸中的欢欣》一书中写道:有时候痛苦就像自由落体。 
比林斯在得知自己身患无法治愈的癌症之后,与妻子坐在早餐桌边,二人相对,默然落泪。
年幼的孩子从来没有看到父母这样伤心,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跟着他们一起哭泣。
那时,他觉得自己正从高空下坠,下坠,下坠……将要降落在一个充满悲伤和失落的陌生新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
这样的比喻,让我想起很久以前有一位在病痛中的朋友对我说:“舒舒,我现在的状态和以前相比,落差太大太大,你很难理解……”

那么,他也是经过了一场下坠,暂时落脚在一个他不情愿久留的空间,是吗?
比林斯没有对上帝隐藏他的不解甚至愤怒,他相信上帝可以应付他的脾气。
但他也没有转身离开。他觉得比以往任何一刻都需要在上帝话语中找到他的答案。
于是,他在聚集了人类所有饱满情绪的诗篇里,透过白纸黑字听到大卫的呼喊,看到和他自己一样的愤怒、抗议、抱怨、等候……他也在先知的哀鸣中,甚至在耶稣本人的生活中,看到他们都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以及属于他们的自由落体。
对于自己的生命,不管我们多么渴望,总是望不见明天。然而回看滚滚红尘中的历史,以及在其中趟过一段时间河流的人,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超出自身范围之外的更大的真理。
比林斯最终可以这样说:

即使我们的苦难看起来毫无意义,即使我们感觉自己像在自由落体,我们仍可以抬头仰望基督,可以看到、听到、尝到我们仍然在神永远信实、永远慈爱的大手之中。
Instead, even when our suffering seems senseless, even when we feel like we are in free fall, we can look to Christ to see, hear and taste that we are still in the ever-faithful, ever-loving hands of God.


是啊,上帝从来没有对苦难漠然视之,祂道成肉身预尝痛苦与死亡,陪伴所有承受苦难之自由落体的人,又用死里复活的荣耀做了他们的坚固磐石。
耶稣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祂没有说只是胜过了疾病,或只是胜过了亲人的骤然离世,或只是胜过了灾荒,或只是胜过了战争……
祂说的是胜过了世界,胜过了一切我们所恐惧所害怕的,胜过了所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最糟糕的事情。
当我们身处艰难境地,似乎失去赖以生存的支撑和盼望,正在急速落向不可知的黑暗,我们可以发出绝望、恐惧、愤怒、悲伤的尖叫呐喊,就像诗人大卫那样的坦诚。
但,只要不失落起初的信心,我们就不会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将要稳稳站住,降落在祂坚实的手掌之中。
祂,会将我们的哀哭变为跳舞,祂,会将我们的麻衣脱去,给我们披上喜乐。 

有声第222期 | 许许多多的粗鲁【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舒舒朗读本文
The science of rudeness – How It Works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舒舒 2020/09/14

今天我们来说说粗鲁。提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或者会浮现出某个人的样子吗?或者,会想起自己曾经对别人粗鲁的表现?

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在对儿子生气的时候对他大叫大嚷……也想到一些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地铁上对别人推推攘攘只为了自己前进一小步,甚至抢老人孕妇的座位等等……看起来都是比较明显的无礼表现。

不过,在学习过《炼爱》这本书对粗鲁的定义后才明白:有很多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注意,但是引起别人不舒服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别人已经说明之后,我们还继续我行我素,那也是一种粗鲁。

书中对粗鲁是如此定义的:

激怒别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言行粗鲁。粗鲁就是毫无必要地对身边的人说不愉快的话,做不愉快的事。粗鲁就是不合时宜,令人尴尬,叫人愤怒。

在婚姻中,粗鲁可能是口吐脏话,不讲进餐礼仪,爱讽刺人。不管你如何看待它,没有人喜欢和粗鲁的人相处。

粗鲁的行为,对粗鲁者自己来说,也许无所谓,但对要接受的对方来说却是很不愉快的事。         


所以,基本上看来,粗鲁不粗鲁,不是以我们自己的感觉来判定的,自己觉得ok,但如果让与你在一起的人不舒服的,你若浑然不知,那是“无意的粗鲁”,人家如果指出来了,你却不改,那就升级为“有意的粗鲁”。

回想我和先生的婚姻生活,我没有犯过”有意的粗鲁”, 但“无意的粗鲁”可能有好几例。伟大的皮先生真是屋里屋外都能体现君子风度,有意无意的都不曾有过,起码我没看到过。

我自己呢,曾以为去书房和皮先生说一会儿话,拥抱一下,给他点小零食,都是爱他的表现,谁知在他而言是严重打乱思路的搅扰,所以其实那是“无意的粗鲁”。在他说明之后,我就为着他的缘故改正了,不然就变成“有意的粗鲁”了。

还想到一个让我想起来很愧疚的例子。这么些年来,我为他做翻译的时候,不管是面对亲友,或是在课堂上,因着我们是夫妻呀,我觉得什么都好说,什么都没问题,所以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缩短或加长。我觉得不太重要的,就言简意赅一带而过,我觉得需要特别说明的,就自己叽里呱啦加进一些背景讲解之类的。

可怜的皮先生中文听不懂,但是可以根据我说话的时间长短来判断我是否又添油加醋、自由发挥了。

更过分的是,因为我太了解他,所以还会有前瞻眼光,偶尔就”顺便“先说出他可能会提到的部分,这样就省了到时候再翻译的麻烦。等他讲到那部分的时候,我就哈哈大笑,还很得意地说:我已经替你讲过咯……

凡此种种,他总是一笑了之,我还觉得夫妻亲密感加深,真是很惭愧……

但是今年的上半年吧,一个姐妹说她在自省的时候,发现有一些她在无意中不尊重丈夫的地方。我突然想到了这件事。细想一下,如果他这样帮我翻译,我可能会觉得他不是很尊重我呢。

我为此对皮先生郑重道了歉。他说没有关系,因为他爱我,所以原谅我。但——是——,下次如果可以,最——好——还是完全按照他所讲的翻译。

哎,你看,都需要他的原谅了,而且以后还希望不要那么做了,说明这确实是让他不舒服的,他只是大度不跟我计较。当然我这个分文不收的翻译也够辛苦的就是了,估计是我的苦劳预先为我赎了罪。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注意避免这又一个“无意的粗鲁”,根据服务满意度追踪调查,皮先生如今的打分是9份!(因为很偶尔的我还会刹不住车)

另外,书中提到的“爱讽刺人”这一点也很常见,问题总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能伶牙俐齿的太太更容易犯这个毛病。当被刺伤的人表达自己被伤害的时候,说讽刺话的人可能会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开玩笑,你怎么那么敏感?结果又来个二次伤害。

总之,我学到的最大的功课是:是否粗鲁,真的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是由那些跟我们打交道的人说了算。我们要学习多多细心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不是我觉得还好就真的什么都还好。

在和弟兄姐妹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从一个姐妹那里还学习到一个“沉默的粗鲁”,她说:我小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被别人的无心之举冒犯或刺伤,然后独自闷闷不乐,也不跟人讲话。这样的举动会让身边的人觉得无法理解、难于相处。信主之后好了很多,但我有时还是能觉察到这种倾向的影子,大多数体现在跟先生有不同意见,或是我对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感谢神,借着今天的内容,我看见这样的小气和任性也是一种沉默的粗鲁,因为它会像刺猬竖起的刺一样,使人感觉不舒服且难以靠近。更加感恩的是,神使我认识到,靠着他的爱和恩典,就连这性格里根深蒂固的缺陷也是可以被控制和改变的。

这位姐妹的反省让我也认识到自己和先生的相处中也常有这种“沉默的粗鲁”,虽然那种时候我也不是完全沉默,生活里必要的沟通还是会有,但不会微笑,不会和善。尽管他理解我有情绪的伤口需要处理,然而在我自己还是有改进的空间。

亲爱的弟兄姐妹,原来有这么多类型的粗鲁,有意的粗鲁,无意的粗鲁,大声的粗鲁,沉默的粗鲁,你有没有一不小心踩雷了呢?

我们可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小事啊,如果一天中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向你扔过去不同类型的粗鲁炸弹,保证你晚上回家后对着伴侣或孩子也要送上几颗,那样的爆炸场面对谁可都没有好处。

智慧的人,说出恩言。【传道书10:12】

求主帮助我们从祂那里支取智慧,并拥有一颗愿意改变的谦卑的心,学习对人说出恩慈的话语来滋润人心。一切都我们先从自己开始,用神的爱来激励自己先做出改变,不管对陌生人还是家里亲近的人,都不要粗鲁。

有声第221期 | 让我们一起飞,谁也不掉队【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舒舒朗读本文
Why do Canada geese honk while migrating? | CBC Radio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舒舒 2020/09/15

周日,Mark牧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大雁为什么要排成人字或一字飞行吗?

我扭头看皮先生,他得意地说:我知道!! 你知道吗?

我再扭回头看牧师,他说他先不知道,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样我也就大言不惭承认自己孤陋寡闻了。

小时候可能就学过吧,但在生活中没有对我产生实际帮助,渐渐就忘记了。就算看到大雁排队飞过,除了赞叹它们有组织有纪律,都是好孩子,其它什么都没想过了。真是够懒惰的。

原来,大雁真是堪称出色的空中旅行家:

在长达上千公里的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保持整齐的队形,排成“人”或“一”字,是因为这样的团队合作可以省力。

最前面领队的大雁拍打翅膀的时候就会产生一股上升的气流,后面紧跟着的那只就可以利用这股气流,飞得更快更省力。

这样,每一只大雁都得力于它前面的伙伴,也同时帮助着它身后的伙伴。

另外,这样的集体飞行能减小空气阻力,而且还有利于防御敌害。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了。

那么,一直在拼命付出,却得不到其它伙伴支持的是谁呢?就是那只领头雁。

我们也不用担心,它们非常有智慧,懂得经常更换“大队长”。体力消耗厉害的时候,那只领头雁就退到队伍后面去,再换一只比较有经验的顶上去。

年幼和体弱的鸟呢,都身处队伍的中间,旁边总有伙伴护卫着。

对了,还有所谓”雁过留声“,它们也是出了名的会一边飞一边嘎嘎叫。这时,它们要么是在发出号令,呼唤大家起飞或停歇,要么就是在互相鼓励打气呢!

瞧瞧这些鸟儿吧,

它们同心合意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它们彼此照顾,互相扶持,

它们当中为首的就是舍己服侍众人的,

它们也绝不丢弃弱小的……

看到这些,是不是会让我们人类自叹不如呢?


圣经中也有叮嘱我们不要孤单行路的经文,我们既是奔向同一个目标,就要在一起共同前行: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

【希伯来书10:25】

有人攻胜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敌挡他;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

【传道书412

我们真应该谦卑下来,向这些大雁学习人生的重要功课。

谁没有软弱?

谁能一直刚强?

让我们一起飞,谁也不掉队。

有声第218期 | 最顶级的平安【生活随感】

作者:舒舒 8/25/2021

点击播放键收听文章朗读

在许多自媒体的文章里,我们经常被教导各种“最顶级”。随手翻一翻就能看到:

最顶级的能力,是反脆弱。

最顶级的自律,是降低对别人的期待。

最顶级的聪明,是摆正自己的位置。

最顶级的情商,是安放好自己的坏情绪。

女人最高级的魅力,是有趣。

男人最顶级的修养,是穷不责亲,富不嫌妻,难不坑友。

道理都是有一些的,但是不是“最顶级”,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然而,我好像还没有看到谁告诉我们最顶级的平安是什么。

很有意思的是,周日的早晨我刚在思考这个问题,随即就听到了Mark牧师用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给了我答案。下面是他讲述的故事:

我在Southern Seminary(美南浸信会神学院)读博士的时候,有一个周五的下午,一个同学突然从课堂上被叫出去。

大约十五分钟后,他回到教室,说小组里的一个成员在达拉斯的高速公路上遭遇了车祸,骑着摩托车的他和一辆卡车相撞,当场死亡。

这位同学随后就赶去慰问遇难者的家庭。临走前,他请大家为这个事故牵连到的所有人祈祷,求上帝能在这个悲痛的时刻降下恩典,做一些人所不能的事。

周一的早晨,大家又回到校园上课。

在另一个课堂里,另一个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周末他所经历的很奇特的事情。

他有一个朋友是物业经理,是一个非常善良热心的人。这位朋友也经常在工作中与别人分享信仰给他带来的生命的改变与启发,许多人被他感动,但也有一个特别执拗的小伙子从来都是不屑一顾的样子。

可是,过去的那个周六早晨,小伙子突然出现在物业管理办公室。他关上门,问物业经理:“你以前所分享的内容,今天可不可以再跟我重复一下?我要怎样才能邀请主耶稣做我的生命主宰?”

物业经理非常高兴,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他也知道神做事的时候就是神奇的,毋庸置疑,有什么事发生了。

接下来,物业经理又将那最伟大的好消息给他复述了一遍。然后,小伙子双膝下跪,流着泪接受主耶稣进入到他的心。

小伙子情词迫切,内心真实的感动溢于言表。物业经理最后不得不问他:“是什么让你今天一反常态?发生什么事了?”

小伙子流着泪说:“昨天,也就是周五的下午,我在高速上开着车,在我前面是一个骑摩托车的男人。正开得好好的,突然一辆大卡车就把他给撞了,那个卡车司机肯定没有看到他。骑摩托车的人被撞飞了。我停下车,赶到他的身边,想做点什么。但是发现他伤得非常重,双腿和一条胳膊都断了,地上全是血。可他的意识是清醒的,他看到我站在他面前。我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能做什么帮到他。”

接着小伙子说出了最震撼他的那一部分:“你知道吗,他回答我——先生,你不能帮到我了,我知道我快要死了。但是我可以帮到你!我可以告诉你主耶稣是怎样改变了我的生命,让我的人生过得有意义。也因为主耶稣,我马上就可以去天家了……然后,他声音越来越弱……我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垂死的人用尽最后的力气告诉我有关耶稣的事情。”

“为什么我今天急着来找你?因为那个场景、那个震撼、他说的那些话一直在我的脑子里盘旋,我昨夜根本就不能睡着,我只有一个心思:那个男人拥有的,他的主,他的平安,我也想要。

在这个疫情肆虐、亲友分离、天灾人祸不断、人心焦虑彷徨的时候,那个男人在死亡面前所展现的平安能不能算作最顶级的平安?

在自己就快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这不一样的平安再多分享给一个人,那样的爱是不是最顶级的爱? 他的死亡在另一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也将另一个人的灵魂引向顶级的平安。

毫不夸张,那天早晨,从我脑海里冒出问号到我听见这个答案之间,最多不过五分钟。是不是也很神奇?

又记起耶稣所说的那句话: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翰福音14:27)

有声第215期 | 时时刻刻的敬拜【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Connie&Haiyan&舒舒

2020/11/12初稿 2021/06/02修改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MERCYYYYY-1.jpg

多年前参加证主读书会时,有一次和姐妹们讨论关于“敬拜”的主题。组长布置作业,让大家都写一点自己对敬拜的理解。

于是,我就写了一枚家庭主妇的“敬拜遐想”,取名为:时时刻刻的敬拜。这首短诗是这样写的:

每当我咀嚼你的话语,

思想你的道路和意念,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沉浸于美妙的旋律,

或引吭高歌,或心动落泪,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漫步在蓝天之下,

面对绚烂多姿的花草树木,

惊叹你手所造之物的美好,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在寒夜为孩子加添毛毯,

在烈日下送他往返训练的场地,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为家人呈上可口的晚餐,

耐心对付水槽里的锅碗瓢盆,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与亲爱的夫君深情对望,

读彼此眼中诉不尽的欣赏爱恋,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克服内心的恐慌开上高速,

为病中的友人送去一碗热粥,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搂着一个心碎之人,

一起落下悲恸的泪水,

主啊,我在敬拜你!

每当我内心与魔鬼厮杀无数回合,

离开罪恶的念头,转回你的真道,

主啊,我在敬拜你!

主啊,我敬拜你,

不只在听道时,

不只在教堂中。

当我一思一念之间都觉察你的提醒,

当我一呼一吸之时都感受你的同在,

当我一言一行之中都投射你的影像,

主啊,我原来可以

时时刻刻,敬拜你!

这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到如今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不过它一直是一个美好的目标。

今年再和几个姐妹聚在一起的时候,她们正好在共同阅读一本书《每日生活礼赞——日常生活的属灵操练》( Liturgy of the Ordinary:Sacred Practices in Everyday Life)。其中突出的一个观点是:上帝塑造我们成为新造的人,而塑造之处正是今天的微小时刻。

这似乎和我之前写的小诗有相互映衬的感觉。每一个微小时刻、每一件细碎的琐事都可以被上帝用来塑造我们。若我们存着顺服并感恩的心,接受祂的塑造,让自己像一株被整修的植物,静静地配合着祂的修剪,朝着园丁想要的方向生长,那么,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岂不是都能够成为全心敬拜祂的金子般的时光吗?

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两位姐妹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也愿她们的感动成为你们的感动。

【海燕姐妹的分享:】

生活日复一日,我们很容易让时光毫无感觉地流逝。但本书的作者提醒我们,如何用毫不起眼的日复一日,以生命敬拜、称颂我们的上帝。

信主多年了,我仍然会被“神圣”和“世俗”二者拉扯——这两者似乎无法相容。常听基督徒形容主日崇拜为“充电”,即在神圣的敬拜中被圣灵洗淨、充满,然后再进入世俗消耗殆尽!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基督徒在日常生活里也该活出神圣的敬拜与赞美。因此,我们不是只在主日崇拜的时候充电,也不仅是每日读经灵修充电(虽然这也是不可或缺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当如此。

自每天的起床洗漱、进入新一天的开始,我们就该思考如何重新开始新的生命。神无条件地爱和接纳了我们,并塑造我们成为新造的人。每日起床,我们都要提醒自己有新造的生命。这生命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工作,也不为赢得任何的奖赏。

书中写道:“当日子美好、阳光明媚,一切按计划而行,我看起来像是个还不错的人。可是一旦出了什么小差错,搅乱原本计划,真实的自我就暴露无遗。我的破碎露了馅。我也看到自己迫切需要恩典……好人并不需要耶稣,祂是为失丧和破碎之人而来。我需要培养自己,练习在忧伤、烦躁和愤怒的微小时刻遇见基督、面对祂的受死和复活——这是破碎和救赎的伟大故事……这些微小时刻揭露我的失落和破碎。我要培养承认自我身分真相的习性,而非急于为自己辨解或脱罪。在破碎和失落中,我也要培养愿意让上帝爱我的习性,再次信靠祂的怜悯,以及接受祂饶恕我和赦免我的恩典。

这些文字读来非常有感触。当我如此留意时,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把事事顺心当成自己的目标。我害怕麻烦,担心失去,喜欢掌控。我总有错误的期望:期望东西永远不会坏掉,孩子们都听话、懂事,丈夫永远是好脾气,身边的人都接纳我……这些错误期望成为我的偶像。当事情不如意时,常常先有情绪的反应,像是抱怨、生气、指责(包括指责他人和自己)、失望,甚至绝望。

情绪之后,则是理性分析,力图靠自己的努力和资源去解决问题。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才会想到请主帮助,才会认罪及祷告。

另外,作者还指出:基督徒是奉差遣的上帝的门徒。因此,“对基督徒而言,不是说传福音、祷告或聚集崇拜这些属灵活动才是真实或重要的责任,日常工作就比较低等;也不是说我们每天琐碎的工作事项才是我们真实的工作,而属灵生活和主日崇拜只是额外添加的,好像灵修和道德教导只是日常生活中生硬、实用的尴尬插曲”。

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把生命投入到工作中,成为工作狂。另一种极端,却容易被人视为属灵,那就是:逃离世俗,躲在自己的默想灵修中。作者写道:“我需要第3种生活方式——既非忙碌紧张,亦非逃离工作,而是被祝福和差遣所塑造的工作方式。” 我觉得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提醒。

我很享受与神同在的美好,愿意过属灵的生活,但总感觉生活、工作的琐事拖拉了我跟随主的脚步。我被作者提醒:那些等待我回复的邮件、该洗的衣服、乱七八糟的有待收拾的屋子、需要问候的弟兄姐妹朋友、每日三餐的预备,这些微小的任务,都是神培养我的机会。祂差遣我进入这些微小的任务,进入不被人看见的小事,活出神的祝福。

【皓玲姐妹的分享:】

 在现今这个慾望庞大、充满娱乐和戏剧化的文化中,我们需要培养安静的心态,需要《每日生活礼赞》这样的书来不断丰富我们的信仰生命。

我很喜欢作者举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学生向教授抱怨,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实在太无聊了。这位教授回答说:“错了,这本书不无聊,是你无聊。”安静、重複和平凡的属灵生命,以及操练,或许看似简单,但却能让基督徒的生命延续不断。我们不可能跳过无聊的日常,得到精彩绝伦的信仰。因为,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改变和更新,是通过基督徒的每天信仰生活来展现的。

铺床折被、冼碗刷盘、为别人祷告、读经、安静……上帝就是通过这些微小时刻,改变我们的生命。这些与主同行同在的时刻,也是彰显基督的生命、让祂在我们裡面生根发芽的时刻。这也是祂将我们从世界拯救出来,赎回我们的时刻。

我们要瞭解我们的身体是敬拜之处。我们的身体是敬拜的器皿。如果我们忽视自己,或盯著自己的脸庞数算缺陷,那就是轻视神圣的处所、敬拜的器皿。

什麽是真正的美?教会就是美的先驱角色,是创造一切美善的上帝最好的明证。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时刻,都训练我们养成敬拜和分辨的习惯。上帝正是通过这些时刻,让我们专注、欣赏并接受祂所赐予的一切。

有声第214期 | 种植无声,生长也是悄然【生活随感】

作者:舒舒 2020/11/23

在2019年的普利策小说奖得主Richard Powers的作品《树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树倒下时发出轰然巨响,但种植是无声的,生长是悄然的。

(Trees fall with spectacular crashes. But planting is silent and growth is invisible. )

之前,我对花花草草只是欣赏的态度,但要自己种植却没有耐心,简直就是杀手一枚。它们要么渴死,要么涝死,要么晒死…..一句话——我对它们的爱不够多。

今年也是因着疫情的缘故,虽然照顾着在家上班上学的大人小孩,没有比以前多出时间,但从“照顾当地的花农”开始,有时从超市带一两棵绿植回来,慢慢的,对它们的爱也渐渐生发出来。

于是,在这短短的几个月中,从依然寥寥可数的宝贝们那里,我也终于得以体会:

种植是无声的,生长是悄然的。

而且那种生长虽然悄然,虽然缓慢,却又是可喜悦的。花儿早上默然无语含蕾待放,晚上就千娇百媚全然盛开。它们撩动你的心弦,不亚于恋爱的滋味。

像是看到一个几年未见的小孩突然串个拔高,我会忍不住想:

变化到底是发生在哪一刻呢?

下次我如果搬个板凳儿从早到晚坐在花前,是不是就能捕捉到它绽放的全部过程?

如果没有延时摄影的技术,我是否真的能感觉到它一丝丝的改变呢?

两个月前,我曾为一个兰花宝宝留下一篇记录。没有根的它像一个早产儿,被我摆在自制的塑料盒阳光房里,在窗户边开始了它的求生之旅。(参阅:我可怜的失去母亲的兰花宝宝 )

两个月后的现在,它没有辜负我的爱,比我的食指长一点点的花梗上,顽强地生出了两条根。

是哪天发现它冒出了根?记不清了,只记得救死扶伤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其实,道理我们都懂:生长是在每时每刻,变化也是在每时每刻。只是肉眼看不到,或无暇看到、无心看到。

一定是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但被快速的节奏、酷炫的声色包围着的我们习惯听到巨大的响声,习惯看到辽阔的千里和江海。


今年,全世界都活在一个“树木不停轰然倒下”的季节。生命逝去,产业崩溃,世界踉跄着度日。

轰隆倒下的巨响带来惊诧和痛心,理所当然地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心思意念。

但是,如果我们不主动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如果我们一直聚焦在死亡、崩溃、动荡,我们就会忽视那些缓慢的、悄然的、让人喜悦的生长和变化,还有其间微声的、甚至无声的、不间断的、爱的流动。

正因为死亡可以那么近,或是原本就是那么近,我们被赐予的生命本身所蕴含的真意、以及众多我们测不透的奥秘才显得更加宝贵。

如《树语》中所表现的,与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世界同时存在的,还有另外的广袤无垠的世界,虽运行缓慢,但内部一切互相关联,而且资源丰富、壮丽而富有创造力。树的世界是这样,那么大海的世界呢?星空的世界呢?

除了人类的悲喜剧之外,整个宇宙有着宏大的叙事正在进行,有些太缓慢太细微,有些太快速太遥远,我们横竖都看不见。

然而,一切都在造物主的旨意中,在祂没有任何意外。

我们要练习,越过不停轰炸我们感官的新闻,安静下来,留心看,仔细听,认真想,寻求那超越一切乱象从上而来的超然的智慧。

多年以后,回想起这段时光,除了“我生存下来了”,你能否告诉别人,有一些美好曾经被你忽视,却在此刻拾回?

或者,你能否告诉自己,关于生,关于死,关于灵魂,关于生命的意义,曾经的你宁愿昏昏入睡也不想给自己五分钟思考,却在这一年被世界的摇晃给震醒?

有声第212期 | 行给孩子看如何做诚实的人【关于孩子】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1/31

自从皮先生在家工作后,我们的上班地点变成了五米之遥:我在餐厅,他在书房。虽然喜欢朝夕相处的感觉,若说一点恼人的事情都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

很多时候他从早到晚连线开会,“隔壁的我”只是听听都受不了。而且我的录音时段变得零零碎碎,要灵活机动塞到他出去散步or开车思考问题的缝隙里……


擅长“转念一想”的我就这么安慰自己:嘿,最起码,他的一举一动我全部了如指掌呀。最起码,他是在努力工作,不是和别人煲电话粥呀!

几天前,听到他接了一通电话,不像平日里经常交流的那些女同事沉稳平静,说话基本匀速,就事论事,简洁干练,一声“再见”都很斩钉截铁。


(哈哈,突然想到皮先生和我打电话的时候要适应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我这种无数次说了再见又想到其它事情继续唧唧歪歪的,他肯定一边听一边无奈地连连摇头,受不了我的发散性思维。)

那个电话里的女声,忽高忽低,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又好像在低声撒娇,虽然他用了免提,说明不是秘密,但还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跑到他的书房门口,刚准备问是谁的时候,我听清楚了那个声音,原来是女儿打来的。她撒娇是因为在求助。

她在自己租的公寓里养了两只猫。最近妹妹跑去和她同住,又想再养只小狗。但是公寓的规定是最多能养两只动物,所以她就央求她爹配合她撒个谎,让她在公寓的管理员那里登记说妹妹和小狗都是我们家的,不是常住在那里。


站在书房外的我,想起疫情以来这两个女儿都有一些焦虑抑郁的问题,能帮一点就帮吧?再说,我们也是想养只小狗的(我这个反对派终于松口了),只是排队时间很长还没轮上而已,还有Sally的房间也还在这里,并没有决定就不回来了,所以……这些理由兴许能站得住脚?

于是我就想跟他比划着说,先别回答,我们讨论一下看看。哪知道他听了那么长时间的解释和请求之后,很温柔地说了一声:“No,不行。”


呃……电话那头有短暂的静默。

接着,不气馁的撒娇继续轰炸:
——爸爸呀,拜托拜托拜托啊!!Please,please,please~~~

——爸爸呀,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的,保证你不需要付任何费用的!

——爸爸呀,管理员也不会真打电话给你核查的,只是一个手续而已呀~~

——爸爸呀,这事能办成的话,真的真的会让我们很开心很开心的……

这个爸爸呀微笑着听完,说:
“Sorry,亲爱的,不行就是不行,我不撒谎。其它有什么可以帮你的,我会尽力帮,但是我必须诚实。”


但,同时,我也感到空气立即凝固,尴尬指数超标。这,这,多伤感情呀,女儿们都要伤心生气啦….

那头又是一阵沉默,然后是一声失望的叹息,然后,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然后,女儿说:“好吧,我爱你,再见。”

他挂了电话,转头看倚在门边的我,耸耸肩说:“我们不可以撒谎,没办法帮。”接着他继续埋头工作,我也耸耸肩,转身,默默离开。和他讨论肯定没必要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自己闭门思过。

我们都知道上帝不喜悦撒谎的人、弄诡诈的人。多少经文清楚明白地给了我们指示,比如:

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箴言》12:22

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以弗所书》4:25

不要彼此说谎,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罗西书》3:9-11

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翰一书》2:4

所以,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知道不能撒谎,但有时候为着情面或脸面就是杜绝不了想打擦边球的小心思。

我们还想着某些极端情况下“必须”要说谎言的例子(比如为了保护生命向杀人犯编造家人的去向),告诉自己,在这个充满了恶的社会中绝对不说谎是不可能的,也就给了自己去“善意谎言的灰色地带”游走的理由。

今天我闭门思过的结论是:

1.身处极端状况的时候,向上帝祈求智慧,根据祂所给的勇气和力量在那个时候做出的决定,慈爱怜悯又公义公正的上帝自会做出判断。

2.我不应该让尚未发生、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来模糊我对“诫命”的认识和对“诚实”的坚持,从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稀里糊涂地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或者参与别人做不诚实的事情,讨好了人,却得罪了神。

3.我们不仅对孩子说“要诚实”,更要行给孩子看“我怎样做诚实的人”。你教育孩子一百遍要做诚实的人,但是明明在家却让他对着电话说一次“我妈不在家”,就把你所有的话都抵消了。这次从我们家的爸爸身上学到这几点:

  • 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马上就进入生气模式、教训模式。特别是当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逆反期,或者成年之后,结果会更坏。当然孩子小的时候那样也不好。这样只会在本来的问题之外多出一件待处理的事:自己的糟糕情绪。我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到如今还是常常犯这个错。
  • 温和、坚定、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立场,有时候也不需要多给理由。其实孩子知道对错,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大人会软弱,他们更会软弱,会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将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大合理化。大人心软了,他们就胜利了。但其实是大家都失败了。
  • 在似乎对我们自己没有伤害、不需额外付出的情况下,也不能撒谎,要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方便的事。当我们帮助孩子撒谎,被欺骗的那一方会受伤害(比如那个公寓的管理处,如果住户对他们撒谎,小区里的宠物数量就没法控制了);而且孩子虽然暂时高兴,但心里却知道父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诚实原来不是那么重要,这个影响很坏;同时我们也伤害了自己和上帝的关系。
  • 当孩子长大了,离开家之后,虽然我们很少能够在言语上影响教育他们,我们的行为可以继续说话他们在当下也许觉得父母老套、守旧、古板、不可理喻,但当他们某一天愿意敞开心扉并摘下他们的“有色眼镜”时,他们会记起,也会感谢父母的榜样。我自己则要继续锻炼当儿子跟我说“现在没人像你们这样”的时候,能够对他微笑,不生气。


好吧,最后再说一句:亲爱的皮先生,谢谢你的诚实和坚持,和这些年对我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习如何在生活中的小事里也要讨上帝的喜悦!

有声第211期 | 种种歧视【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3/25

曾经有一个熟识的人告诉我,另一个不是很熟的人不喜欢我。当时我心里有股恼火:又没怎么相处,凭什么不喜欢我呀?!


后来人家继续解释,说是因为我的出生地,不是因为其它。你们可不要误解,不是外国人歧视亚洲人。那个不喜欢我的出生地的人是中国人。


听到原因,我一下子又释然了,因为这里完全没有我需要或者能够做出改变的。


但,还是学习凡事反省,找出可以进步的地方:我第一反应是不舒服,为何缘故?


我仿佛一个侦探,穿过不经思考、没有被过滤的情绪,深入自己的内心。哦,还是那个词:骄傲


似乎我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值得被每个人喜欢的。其实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总是会被某些人喜欢,被某些人讨厌。


何况我自己也会在心里喜欢一些人,不喜欢一些人。绝对不会因为他们的肤色、国籍、地域这些先天不能改变的因素,主要会因行事为人和我自己的准则不相符。


言下之意,我觉得我奉行的就是正确的。而那些不被我喜欢的人,如果知道了,可能也会生气:你凭什么不喜欢我?我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碍着你什么事儿了?


当然,撇开天然的喜欢或不喜欢,我还是一直努力在做“爱(我认为)不可爱的人”以及“爱那不爱我的人”的功课。因为主耶稣说过: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人呀,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要求别人。这是自我中心和骄傲作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挖出这个直觉反应的根源,那股恼火就不见了。



接下来,我马上想到最近很敏感的“种族歧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我们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种种歧视”



中国的“京派”和“海派”之争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南方人和北方人互相瞧不起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说“南人”奢靡,小家子气,“北人”则粗野不文。


大区域之间的互相贬损之外,某些城市根深蒂固的“排外”也不少见。

我自己出生在苏北小镇,去上海念大学,后来居住了十几年。同学之间没有让我领受到“正宗上海人”排斥“外地人”的感觉,但是在商店、餐馆等地方确实从言语、脸色间体会到“被歧视”是什么滋味。


可能也是这些经历让我决心无论如何都不要“群体”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每一所学校、每一家公司都是由完全不同的个人组成,每个人都不一样。再到后来,更是认识到上帝所造的每个生命都不同,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贵,然而却也都有罪性。

同样,在美国,即便是白人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一条根深蒂固的“鄙视链”。处于这条鄙视链最底层的,就是南方“红脖子”群体——他们往往被刻板地描述为“头顶苍天,脚踩大地,衣着邋遢土气、思想保守封闭。”  


他们露天劳作时总会戴着帽子,晒不到脸,但晒红了脖子,就被冠名“红脖子”。在美国历史上,这个一直属于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词汇,被用作东西岸大都市圈里的白人对南部“乡巴佬”的一种蔑称。


我可爱的先生从南方乡下去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后来他很自豪地给自己取个别名,里面就含有“红脖子”。他的博客、脸书、邮件等这些年来都用着这个名字。他说:Life is too short to worry about the opinion of stupid people. (人生太短,没时间去为那些愚人的看法而烦恼。)


你在圣经里面也能看到,犹太人因着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也玩起偏见,瞧不起“外邦人”。然而上帝告诉他们,“被拣选”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好,比别人更公义,比别人更值得,这样的恩典不能作为他们骄傲的资本。


自古至今,全世界都充斥着这样的“傲慢与偏见”。“种族主义”只是人们经常提起的一个代表。
“种族主义”相信不同种族和肤色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以及能力上的差异,相信某个种族优于其它种族,它会引发明显带有偏见和歧视倾向的言行。

我们当然应该反对“种族主义”or“种族歧视”,然而,更应该警醒和反对的是人心中更加普遍存在的各种偏见和歧视——


前面提到的相同种族之中会存在地域歧视,有些富人会瞧不起穷人,有些有文化的富人也会瞧不起没文化的富人,有些学术精英轻视学位比他们低的,有些在位掌权的毫无尊重地使唤下属,有些高情商的人瞧不起没有人际关系智慧的……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你会看到它们其实真的无所不在。


我和先生现在所参加的教会Sugar Creek Baptist Church可能是全美国教会成员最多样化的一个,or其中之一。牧师Mark Hartman曾经在一次讲道中说到:” When I look out at my congregation on Sunday mornings, I have a glimpse of what heaven will be like. People from every nation loving each other and joining together to worship the Lord, hear and apply God’s Word.” (当我周日早上看着我的会众时,我仿佛一瞥天堂。来自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彼此相爱,大家在一起同心合意敬拜上帝,倾听并活出祂的教导。


我们所在的小组成员也是有白皮肤的,黄皮肤的,黑皮肤的,还有棕色皮肤的。在大闹“黑命贵”的时候、在总统大选到处都是分裂争斗的时候、关于新冠病毒来源吵吵闹闹的时候,弟兄姐妹一如既往彼此相爱、彼此关心、彼此扶持,没有假冒,没有偏见,没有因为肤色劣待谁,也没有因为肤色优待谁,就如那首儿童诗歌所唱:

耶稣喜爱一切小孩

世上所有的小孩

不管红黄黑白棕

都是耶稣心宝贝

耶稣喜爱世上所有的小孩


耶稣喜爱世上所有的小孩,上帝的爱惠及世上所有肤色的人群,祂不偏待人。空气、阳光、哪一样不是让好人歹人一同享用?


祂更是将永生以及丰盛的今生赐给每一位愿意认识祂靠近祂的人。如彼得所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在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蒙主所悦纳。“(使徒行传10:34-35)


要让爱超越种族、学识、贫富、阶层,要颠覆人类内心的自义、自私、骄傲、偏见,这些都不是“更好”的教育可以做到的也不是所谓的(加个定语,是因为现在有一些教师着实侮辱“为人师表”的定义)灵魂工程师们可以解决的,因为他们的内心也避免不了这些阴暗。我们需要的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更新翻转,是认识“灵魂的创造者”,并与祂,同步共舞

有声第210期 | 一杯冲不淡的茶【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5/28

人人都知道茶是越冲越淡的,但是,你见过冲不淡的茶吗?

如果没有见过,你现在就可以起身去冲泡一杯怎么也冲不淡的茶。

(我没见过,我试了,成功了!)

你可以取两个不透明的瓷杯,杯口和杯底大小一致。然后用绿茶、红茶、乌龙、铁观音都可以,最好是能泡出颜色比较深的茶水,这样便于观察。先在两个杯子里倒入少许等量的茶,你会看到两个颜色都是一样的。接着,在其中一个杯子里注入大量清水(如果不想浪费,就别用自来水,倒入纯净水吧,嗯,我就是这样做的),记住,一定要继续保持从上面俯瞰的角度,这时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不管你倒进去多少水,直到把杯子加满,两个杯子里面茶水的颜色始终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恭喜你,你同样得到了一杯(颜色)冲不淡的茶!

学到这个有趣的小实验,是因着两天前我收到的黄小石博士的一封邮件。这位物理学家在信中与我分享了他的一个youtube视频,名字就叫“冲不淡的茶”。看完他介绍的实验,我迫不及待地就自己操作了一遍,不是不相信他老人家,而是想亲眼看看这个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现象。貌似中学时代的物理老师也没有给我们演示过呢!

黄博士在视频中当然给我们讲解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他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听完我真是汗颜,感觉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到了这把年纪,还为之欣喜若狂!

原来当我们从上往下看时,杯中所有的茶色素尽收眼底,所以,光从其中被吸收的光谱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起来颜色没有变化。但你如果换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将大水量的那杯茶倒进去,从旁边来观察,单位面积所含的茶色素少了,光线透过来之后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浅了。

更妙的是,实验做完之后,黄博士继续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侃侃而谈,只是思维从物理学马上跳跃到神学。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联想到人的罪。人们总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然而当神从高天之上观看我们,就好比我们俯瞰这杯茶,时间再长都不能减少罪的总数,所以我们的生命在祂看来都是一样的黑。那么,时间不能解决,还能用其它什么办法呢?如果在杯子里倒入漂白剂,产生化学反应,“黑色的罪污”就能被去除了。对于人类来说,神赦罪的救恩就是那终极强力“漂白剂”。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天看完黄博士的短视频,做完小实验,知识和灵性都有长进。而且,于我而言,仅仅是好奇做了个实验,竟然还有更多收获——

在给黄博士汇报实验结果之后,老人家立即回复邮件说:因为你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唯一动手做实验的人,如果时光倒退30年我就破例收你做我的学生了!现在我就给你寄一本今年一月才出版的新书《智慧与人生》作为奖励吧!

又一次验证:

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后记:

大概四五年前,我因着申请有声书录制版权的事,非常有幸与黄小石博士有了一些邮件和电话上的交流。

初动念之时,心中颇为忐忑,对方可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学博士,曾经获得德国普朗克研究奖等多项荣誉的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的大作家啊,会理睬我这么一个素未谋面的小人物吗?

不过,我在休斯顿听过他的演讲,他的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无论如何,在主里也是我的弟兄嘛(美东最大的华人church的创始长老),所以,在忐忑的另一面,我也有鼓起勇气的理由。

极其欣喜的是,最后我不仅从他那里得到了录制他的著作的许可,而且黄长老对我这个后辈照顾有加,竟然给我邮寄来他已出版的全套书籍!这件事给我带来许多温暖和力量。一晃几年过去,每每想起黄长老还是很感动。尽管因着种种原因,有声书才录了两本,惭愧惭愧。(链接)

疫情间,身边几个姐妹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读书会,4月份正好读到黄长老的《恩典的岁月》,大家问我能不能联系到他做一个线上采访。因为事隔好几年了,我没有把握邮件地址是否还可以用,只说试试看吧。我发了邮件,大家一起为这事祷告。转眼5月底了,一直没有回信,我正想跟姐妹们说抱歉,不想就收到了黄长老的电邮。

有趣的是,我们沟通完小实验之后,我问黄长老有没有收到我一个多月前的邮件,他说哎呀看漏了。原来他不知道我们在等他的回复,但是神却催促他和我分享一杯“冲不淡的茶”。哈哈,你会说是巧合,我却要说这是恩典真奇妙 :-)

【黃小石博士簡介】 傑出物理學家,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獲德國普朗克研究獎等多項榮譽並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是美東最大華人教會── 若歌教會創始長老,並服事至今。 多年來應邀至世界各地演講,表達幽默,遊走人文、科學與信仰之間,怡然自得;探索心靈,分享生命,多有獨到之處。勤於筆耕,宇宙光出版其著作21本。

//黃小石長老系列著作👉 https://bit.ly/3bG7YKK

//更多黃長老精華影片👉 https://bit.ly/3ctk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