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第229期 | 隔壁村子里的人【生活随感】

Pretty Villages in England - UK mini-break travel ideas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21/08/16

最近听到这么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农夫正在田里干活,这时一个行人走过。

这位看上去脾气暴躁、显然心情不好的旅行者停下来问农夫:“隔壁村子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农夫反问他:“那你之前住的那个村子里的人是什么样的?”

旅行者回答说:“他们都很粗鲁,脾气很坏,自私,我谁都不信任。”

“哦,是这样呀。” 农夫说。“那么,很不幸,你会发现下一个村庄的人也一样。”

过了一会儿,另一个旅客高兴地吹着口哨从同一个方向经过。他也拦住了农夫,问了同样的问题。

农夫同样问他:“你觉得上一个村子里的人怎么样?”

“哦,他们都是友好又慷慨的,有着善良的心和开放的思想,”旅行者说。

农夫说:“哦,幸运的是,你会发现隔壁村子的人也一样。”

这让我想到,很久前皮先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听听一个人对身边大多数人的评价,有时会帮助你更多了解他/她本人。

人们经常用自己的惯性思维去揣测别人行为的动机,活在自己编写的关于别人的故事里。有些时候会猜对,很多时候会猜错。

比如看到一个在商场里偷东西的人,我们只看到这一次的行为,但,他是惯犯呢?还是第一次?他是自己没有工作能力、穷困潦倒、家里老婆孩子都生着病呢?还是一个富二代,只因为无聊想用偷窃来换取暂时的病态欲望的满足?这些我们在当下都不会知道。

比如我们在火车上被一个人伸出来的脚给绊倒,那人是有意伸出脚来绊倒人找乐子呢?还是睡着了不小心的?我们在摔倒的那一刻也不知道。

有人以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神一样的存在,以为自己总是能够清楚解读别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缘由、动机。于是自己的猜测常常成为他们对别人的品格妄下判断的依据,也成为自己对别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反应的理由。有时这正反应了他们自己的某些品质。(这些人也包括我自己。)

比如在火车上被绊倒的人,摔下来的瞬间告诉自己的故事是“他就是有意的!”,那么爬起来的时候勃然大怒可能免不了,但很可能不假思索破口大骂的时候他却发现一个用帽子盖着脸呼呼大睡的人。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来观察世界的,给镜片着色的是我们自己的成长环境、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生活、以及这一切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的习惯、性格、属于自己的对与错的标准。所以我们非常容易“自以为义”。

比较成熟理智的人会经常告诉自己:

——我并不知道他/她这个行为的原因、动机、背后的故事。

——我不能用这个行为来判断这个人的品格。

——我要再多一些了解再做出我的反应、回复、建议等等。

——无论如何,这些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它可能有偏颇,可能不全面,也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总是心存怀疑、小心提防地关注着周围的人,消极地分析别人所有的行为,并做出消极的反应,这最终将以消极的方式影响自己的情绪,也让别人都对我们敬而远之。

如果我们习惯性地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体验世界和对待他人,不管是与家人或者同事、同学相处起来,矛盾纷争都会减少。如此一来,自己的情绪会比较健康,我们可能也会激发起周围的人内心的善与美——如果他们的动机本来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好。

比如我家皮先生就是一个超级正面对待别人的人,任何一件事情在我们不知道背后真正的原因时,他总是将别人朝好处想。我呢,有时还是忍不住会有自己的推断,而且是牵扯到人品的不好的推断。而有些事情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因为我们没有机会或者不适合去问当事人为何那么做。结果呢,我自己的不良情绪就比皮先生多,皮先生总是比我更快乐。

最后,还是可以回到那条黄金法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6:31)

(当然,这只是一个处世建议,我们也当有足够的常识和智慧去判断一个真正要加害于我们的人,那时就不用浪费时间去分析他/她的动机了,而是赶紧离开,若有必要还得报警。)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