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admin

关于admin

就做一束光,带着爱飞翔。 用文字温暖,用声音治愈。

有声第213期 | 空心病的良药-读《从未名湖到生命泉》【好书共读】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11/29

2018年曾有一篇文章吸引了许多眼球,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明星轶事,而是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用一组数据把大家(至少是我)吓了一跳:
北大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无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这些国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们,在千军万马勇闯独木桥的行动中以极其漂亮的成绩赢得了胜利,在“十年寒窗苦读日,终于换得今朝金榜题名”时——忽地就失去了活着的动力,而且,据说他们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徐教授称之为“空心病”。


转眼两年过去了,不知道那些得了“空心病”的孩子们现在怎么样了?重新拾回学习的热情了吗?寻觅到人生的意义了吗?物质、知识、成功的感觉都解决不了的内心的空洞被填补上了吗?……


我没有渠道了解“空心”孩子们的现状,心里为他们祈祷,愿他们不仅安好,且叩问人生的疑惑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些答案。


我想,他们并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在他们里面鲜活的灵魂得不到必须的营养,正在毫不掩饰地发出饥渴的讯号。



不久前读到一本书:《从未名湖到生命泉》—百名北大学子的信仰之旅。这本书让我再次想到那些灵魂发出呐喊的少年。想到他们是因为这本书与他们有两个相通之处(有一个不同之处稍后指出):
1)这本书的作者全部都是北大毕业生,曾就读物理系、化学系、历史系、地球物理系、中文系、哲学系、社会学系……文理科兼而有之。
2)
这些作者们全部都经过或长或短的“迷茫混乱期”、“寻寻觅觅期”、甚至”精神呕吐期”。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北大生”这个头顶光环的名词背后的甜酸苦辣。


从北大毕业之后, 许多作者继续到国外读硕士、博士、工作、安家……他们的叙述行文涵盖了在校就读和北大毕业之后的生活细节。那些文字似乎在给“空心病人”望闻问切,抽丝剥茧,追溯到每个灵魂的最深幽之处。


最让我感动的是,所有的作者都非常诚恳,愿意分享自己过往生命中的种种不堪和失魂落魄。你大概很少会从身边的北大毕业生口里听到这些,很难看到他们“走下神坛”后的凡人生活。


然而对他们来说,若不是为着一个更加崇高的目的,又有谁愿意掀开自己华美的生命之袍,让人看到里面四处乱爬的虱子呢?


有人曾经走到哪里都要别上北大的校徽,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厉害,尽显虚荣骄傲;


有人毕业后在异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曾在一天内就花光多年来所有的积蓄,一个青萝卜花了8磅(折合人民币大概72元左右吧)!悲惨到明天根本不知该如何度过的地步;


有人刚进北大时,觉得人人头顶光环,走路带风,但一段时间后,就不得不熄灭自己头顶的光圈。他发现无限景仰的北大校园内,在这群精英中间,也时不时发生各种不光彩、甚至有违道德伦理和法律的事情……就是这位作者形容自己经历了一次“精神呕吐”,实在是形象生动。虽然北大梦圆,但理想破灭,在北大这块镀金之地,他竟成为浪子……


有人坦言北大生们可能在学习上有一定的执着,学习能力上也有些优势,但在性格与为人处世方面并没有比同龄人更卓越,甚至有些不合常理与偏执。他和一些女性谈到她们的北大丈夫或前夫时,从她们那里看到太多无奈和无语,甚至好几位已经选择了离婚…… 


你瞧,这些老北大生们也经历了耀眼光环无法填补的内心空虚。当他们在号称亚洲第一的北大图书馆也找不到经得起考验的真理和盼望;当他们的骄傲自豪在落魄困窘的生活里被无情碾压;当他们经历癌症、抑郁症这些身体或心理的患难;当他们发现人类不能克服人性中的罪,北大清华这样的优质教育也不能解决…他们又是如何面对难题、如何寻索求问、如何遇见光明、如何改变生命的呢?



说到这里,我觉得完全可以把《从未名湖到生命泉》送给那些得“空心病”的孩子们,让他们读一读学哥学姐们掏心掏肺分享的人生故事。


他们曾经得过同样的病,不同的是,这些学哥学姐们在人生各种境遇里认识了一位大医生——耶稣基督,从祂那里找到了良药,得到了完全的医治,知晓了生命的终极意义。
如书中所言(第85页,《告别了,曾经的“猪栏的理想”》):

曹雪芹虽然不认识上帝,但是他真可谓洞穿人生真相:“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正如圣经《传道书》作者反复重申的,世上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当你没有神的时候,生命的亮光不过是来自于一些大大小小、忽明忽暗、不久就会熄灭的蜡烛;当你得着主的时候,你就会像林语堂先生那样不得不说:“太阳升起来了,把所有的蜡烛都吹灭吧”!

无论你是一位自己执着于名牌大学梦想的少年,或是想让孩子完成你未曾实现的梦想的“鸡娃党”(你还在用“都是为孩子好”的口号来说服自己),又或是正在憧憬着找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做你终生伴侣的人……如果有机会,我希望你能用一颗敞开的心来阅读本书,听一听这些“北大过来人”的分享。清华北大可以是人生的攀登目标之一,但绝不应该成为最终的目标,它无法给你真正的终极的喜乐、平安和盼望。

正如冯秉诚博士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讲:

“空心病”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这些年轻人在呼求上帝,他们需要的是福音真理!

“耶稣基督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神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在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以弗所书2:16-17)因为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9)

在这本见证中,北大人用深邃的思辨、三观的颠覆、生命的蜕变,述说着上帝奇异的恩典,见证主耶稣赐给他们的活水,已在他们生命中“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他们期待自己的师长、校友、亲人、同胞能抬头仰望——因我们上帝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福音1:78-79】

有声第212期 | 行给孩子看如何做诚实的人【关于孩子】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1/31

自从皮先生在家工作后,我们的上班地点变成了五米之遥:我在餐厅,他在书房。虽然喜欢朝夕相处的感觉,若说一点恼人的事情都没有,那也是不现实的。

很多时候他从早到晚连线开会,“隔壁的我”只是听听都受不了。而且我的录音时段变得零零碎碎,要灵活机动塞到他出去散步or开车思考问题的缝隙里……


擅长“转念一想”的我就这么安慰自己:嘿,最起码,他的一举一动我全部了如指掌呀。最起码,他是在努力工作,不是和别人煲电话粥呀!

几天前,听到他接了一通电话,不像平日里经常交流的那些女同事沉稳平静,说话基本匀速,就事论事,简洁干练,一声“再见”都很斩钉截铁。


(哈哈,突然想到皮先生和我打电话的时候要适应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我这种无数次说了再见又想到其它事情继续唧唧歪歪的,他肯定一边听一边无奈地连连摇头,受不了我的发散性思维。)

那个电话里的女声,忽高忽低,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又好像在低声撒娇,虽然他用了免提,说明不是秘密,但还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跑到他的书房门口,刚准备问是谁的时候,我听清楚了那个声音,原来是女儿打来的。她撒娇是因为在求助。

她在自己租的公寓里养了两只猫。最近妹妹跑去和她同住,又想再养只小狗。但是公寓的规定是最多能养两只动物,所以她就央求她爹配合她撒个谎,让她在公寓的管理员那里登记说妹妹和小狗都是我们家的,不是常住在那里。


站在书房外的我,想起疫情以来这两个女儿都有一些焦虑抑郁的问题,能帮一点就帮吧?再说,我们也是想养只小狗的(我这个反对派终于松口了),只是排队时间很长还没轮上而已,还有Sally的房间也还在这里,并没有决定就不回来了,所以……这些理由兴许能站得住脚?

于是我就想跟他比划着说,先别回答,我们讨论一下看看。哪知道他听了那么长时间的解释和请求之后,很温柔地说了一声:“No,不行。”


呃……电话那头有短暂的静默。

接着,不气馁的撒娇继续轰炸:
——爸爸呀,拜托拜托拜托啊!!Please,please,please~~~

——爸爸呀,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的,保证你不需要付任何费用的!

——爸爸呀,管理员也不会真打电话给你核查的,只是一个手续而已呀~~

——爸爸呀,这事能办成的话,真的真的会让我们很开心很开心的……

这个爸爸呀微笑着听完,说:
“Sorry,亲爱的,不行就是不行,我不撒谎。其它有什么可以帮你的,我会尽力帮,但是我必须诚实。”


但,同时,我也感到空气立即凝固,尴尬指数超标。这,这,多伤感情呀,女儿们都要伤心生气啦….

那头又是一阵沉默,然后是一声失望的叹息,然后,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然后,女儿说:“好吧,我爱你,再见。”

他挂了电话,转头看倚在门边的我,耸耸肩说:“我们不可以撒谎,没办法帮。”接着他继续埋头工作,我也耸耸肩,转身,默默离开。和他讨论肯定没必要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自己闭门思过。

我们都知道上帝不喜悦撒谎的人、弄诡诈的人。多少经文清楚明白地给了我们指示,比如:

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箴言》12:22

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以弗所书》4:25

不要彼此说谎,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罗西书》3:9-11

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翰一书》2:4

所以,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知道不能撒谎,但有时候为着情面或脸面就是杜绝不了想打擦边球的小心思。

我们还想着某些极端情况下“必须”要说谎言的例子(比如为了保护生命向杀人犯编造家人的去向),告诉自己,在这个充满了恶的社会中绝对不说谎是不可能的,也就给了自己去“善意谎言的灰色地带”游走的理由。

今天我闭门思过的结论是:

1.身处极端状况的时候,向上帝祈求智慧,根据祂所给的勇气和力量在那个时候做出的决定,慈爱怜悯又公义公正的上帝自会做出判断。

2.我不应该让尚未发生、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来模糊我对“诫命”的认识和对“诚实”的坚持,从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稀里糊涂地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或者参与别人做不诚实的事情,讨好了人,却得罪了神。

3.我们不仅对孩子说“要诚实”,更要行给孩子看“我怎样做诚实的人”。你教育孩子一百遍要做诚实的人,但是明明在家却让他对着电话说一次“我妈不在家”,就把你所有的话都抵消了。这次从我们家的爸爸身上学到这几点:

  • 不要因为孩子的行为不合自己的心意,马上就进入生气模式、教训模式。特别是当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逆反期,或者成年之后,结果会更坏。当然孩子小的时候那样也不好。这样只会在本来的问题之外多出一件待处理的事:自己的糟糕情绪。我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到如今还是常常犯这个错。
  • 温和、坚定、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立场,有时候也不需要多给理由。其实孩子知道对错,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大人会软弱,他们更会软弱,会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将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大合理化。大人心软了,他们就胜利了。但其实是大家都失败了。
  • 在似乎对我们自己没有伤害、不需额外付出的情况下,也不能撒谎,要坚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方便的事。当我们帮助孩子撒谎,被欺骗的那一方会受伤害(比如那个公寓的管理处,如果住户对他们撒谎,小区里的宠物数量就没法控制了);而且孩子虽然暂时高兴,但心里却知道父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诚实原来不是那么重要,这个影响很坏;同时我们也伤害了自己和上帝的关系。
  • 当孩子长大了,离开家之后,虽然我们很少能够在言语上影响教育他们,我们的行为可以继续说话他们在当下也许觉得父母老套、守旧、古板、不可理喻,但当他们某一天愿意敞开心扉并摘下他们的“有色眼镜”时,他们会记起,也会感谢父母的榜样。我自己则要继续锻炼当儿子跟我说“现在没人像你们这样”的时候,能够对他微笑,不生气。


好吧,最后再说一句:亲爱的皮先生,谢谢你的诚实和坚持,和这些年对我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习如何在生活中的小事里也要讨上帝的喜悦!

有声第211期 | 种种歧视【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3/25

曾经有一个熟识的人告诉我,另一个不是很熟的人不喜欢我。当时我心里有股恼火:又没怎么相处,凭什么不喜欢我呀?!


后来人家继续解释,说是因为我的出生地,不是因为其它。你们可不要误解,不是外国人歧视亚洲人。那个不喜欢我的出生地的人是中国人。


听到原因,我一下子又释然了,因为这里完全没有我需要或者能够做出改变的。


但,还是学习凡事反省,找出可以进步的地方:我第一反应是不舒服,为何缘故?


我仿佛一个侦探,穿过不经思考、没有被过滤的情绪,深入自己的内心。哦,还是那个词:骄傲


似乎我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值得被每个人喜欢的。其实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总是会被某些人喜欢,被某些人讨厌。


何况我自己也会在心里喜欢一些人,不喜欢一些人。绝对不会因为他们的肤色、国籍、地域这些先天不能改变的因素,主要会因行事为人和我自己的准则不相符。


言下之意,我觉得我奉行的就是正确的。而那些不被我喜欢的人,如果知道了,可能也会生气:你凭什么不喜欢我?我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碍着你什么事儿了?


当然,撇开天然的喜欢或不喜欢,我还是一直努力在做“爱(我认为)不可爱的人”以及“爱那不爱我的人”的功课。因为主耶稣说过: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人呀,总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去要求别人。这是自我中心和骄傲作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挖出这个直觉反应的根源,那股恼火就不见了。



接下来,我马上想到最近很敏感的“种族歧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我们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种种歧视”



中国的“京派”和“海派”之争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南方人和北方人互相瞧不起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说“南人”奢靡,小家子气,“北人”则粗野不文。


大区域之间的互相贬损之外,某些城市根深蒂固的“排外”也不少见。

我自己出生在苏北小镇,去上海念大学,后来居住了十几年。同学之间没有让我领受到“正宗上海人”排斥“外地人”的感觉,但是在商店、餐馆等地方确实从言语、脸色间体会到“被歧视”是什么滋味。


可能也是这些经历让我决心无论如何都不要“群体”的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小镇、每一所学校、每一家公司都是由完全不同的个人组成,每个人都不一样。再到后来,更是认识到上帝所造的每个生命都不同,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贵,然而却也都有罪性。

同样,在美国,即便是白人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一条根深蒂固的“鄙视链”。处于这条鄙视链最底层的,就是南方“红脖子”群体——他们往往被刻板地描述为“头顶苍天,脚踩大地,衣着邋遢土气、思想保守封闭。”  


他们露天劳作时总会戴着帽子,晒不到脸,但晒红了脖子,就被冠名“红脖子”。在美国历史上,这个一直属于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词汇,被用作东西岸大都市圈里的白人对南部“乡巴佬”的一种蔑称。


我可爱的先生从南方乡下去东海岸的普林斯顿大学读书,后来他很自豪地给自己取个别名,里面就含有“红脖子”。他的博客、脸书、邮件等这些年来都用着这个名字。他说:Life is too short to worry about the opinion of stupid people. (人生太短,没时间去为那些愚人的看法而烦恼。)


你在圣经里面也能看到,犹太人因着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也玩起偏见,瞧不起“外邦人”。然而上帝告诉他们,“被拣选”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好,比别人更公义,比别人更值得,这样的恩典不能作为他们骄傲的资本。


自古至今,全世界都充斥着这样的“傲慢与偏见”。“种族主义”只是人们经常提起的一个代表。
“种族主义”相信不同种族和肤色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以及能力上的差异,相信某个种族优于其它种族,它会引发明显带有偏见和歧视倾向的言行。

我们当然应该反对“种族主义”or“种族歧视”,然而,更应该警醒和反对的是人心中更加普遍存在的各种偏见和歧视——


前面提到的相同种族之中会存在地域歧视,有些富人会瞧不起穷人,有些有文化的富人也会瞧不起没文化的富人,有些学术精英轻视学位比他们低的,有些在位掌权的毫无尊重地使唤下属,有些高情商的人瞧不起没有人际关系智慧的……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你会看到它们其实真的无所不在。


我和先生现在所参加的教会Sugar Creek Baptist Church可能是全美国教会成员最多样化的一个,or其中之一。牧师Mark Hartman曾经在一次讲道中说到:” When I look out at my congregation on Sunday mornings, I have a glimpse of what heaven will be like. People from every nation loving each other and joining together to worship the Lord, hear and apply God’s Word.” (当我周日早上看着我的会众时,我仿佛一瞥天堂。来自世界各个民族的人们彼此相爱,大家在一起同心合意敬拜上帝,倾听并活出祂的教导。


我们所在的小组成员也是有白皮肤的,黄皮肤的,黑皮肤的,还有棕色皮肤的。在大闹“黑命贵”的时候、在总统大选到处都是分裂争斗的时候、关于新冠病毒来源吵吵闹闹的时候,弟兄姐妹一如既往彼此相爱、彼此关心、彼此扶持,没有假冒,没有偏见,没有因为肤色劣待谁,也没有因为肤色优待谁,就如那首儿童诗歌所唱:

耶稣喜爱一切小孩

世上所有的小孩

不管红黄黑白棕

都是耶稣心宝贝

耶稣喜爱世上所有的小孩


耶稣喜爱世上所有的小孩,上帝的爱惠及世上所有肤色的人群,祂不偏待人。空气、阳光、哪一样不是让好人歹人一同享用?


祂更是将永生以及丰盛的今生赐给每一位愿意认识祂靠近祂的人。如彼得所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在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蒙主所悦纳。“(使徒行传10:34-35)


要让爱超越种族、学识、贫富、阶层,要颠覆人类内心的自义、自私、骄傲、偏见,这些都不是“更好”的教育可以做到的也不是所谓的(加个定语,是因为现在有一些教师着实侮辱“为人师表”的定义)灵魂工程师们可以解决的,因为他们的内心也避免不了这些阴暗。我们需要的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更新翻转,是认识“灵魂的创造者”,并与祂,同步共舞

有声第210期 | 一杯冲不淡的茶【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5/28

人人都知道茶是越冲越淡的,但是,你见过冲不淡的茶吗?

如果没有见过,你现在就可以起身去冲泡一杯怎么也冲不淡的茶。

(我没见过,我试了,成功了!)

你可以取两个不透明的瓷杯,杯口和杯底大小一致。然后用绿茶、红茶、乌龙、铁观音都可以,最好是能泡出颜色比较深的茶水,这样便于观察。先在两个杯子里倒入少许等量的茶,你会看到两个颜色都是一样的。接着,在其中一个杯子里注入大量清水(如果不想浪费,就别用自来水,倒入纯净水吧,嗯,我就是这样做的),记住,一定要继续保持从上面俯瞰的角度,这时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不管你倒进去多少水,直到把杯子加满,两个杯子里面茶水的颜色始终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恭喜你,你同样得到了一杯(颜色)冲不淡的茶!

学到这个有趣的小实验,是因着两天前我收到的黄小石博士的一封邮件。这位物理学家在信中与我分享了他的一个youtube视频,名字就叫“冲不淡的茶”。看完他介绍的实验,我迫不及待地就自己操作了一遍,不是不相信他老人家,而是想亲眼看看这个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现象。貌似中学时代的物理老师也没有给我们演示过呢!

黄博士在视频中当然给我们讲解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他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听完我真是汗颜,感觉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到了这把年纪,还为之欣喜若狂!

原来当我们从上往下看时,杯中所有的茶色素尽收眼底,所以,光从其中被吸收的光谱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起来颜色没有变化。但你如果换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将大水量的那杯茶倒进去,从旁边来观察,单位面积所含的茶色素少了,光线透过来之后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浅了。

更妙的是,实验做完之后,黄博士继续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侃侃而谈,只是思维从物理学马上跳跃到神学。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联想到人的罪。人们总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然而当神从高天之上观看我们,就好比我们俯瞰这杯茶,时间再长都不能减少罪的总数,所以我们的生命在祂看来都是一样的黑。那么,时间不能解决,还能用其它什么办法呢?如果在杯子里倒入漂白剂,产生化学反应,“黑色的罪污”就能被去除了。对于人类来说,神赦罪的救恩就是那终极强力“漂白剂”。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天看完黄博士的短视频,做完小实验,知识和灵性都有长进。而且,于我而言,仅仅是好奇做了个实验,竟然还有更多收获——

在给黄博士汇报实验结果之后,老人家立即回复邮件说:因为你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唯一动手做实验的人,如果时光倒退30年我就破例收你做我的学生了!现在我就给你寄一本今年一月才出版的新书《智慧与人生》作为奖励吧!

又一次验证:

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后记:

大概四五年前,我因着申请有声书录制版权的事,非常有幸与黄小石博士有了一些邮件和电话上的交流。

初动念之时,心中颇为忐忑,对方可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学博士,曾经获得德国普朗克研究奖等多项荣誉的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的大作家啊,会理睬我这么一个素未谋面的小人物吗?

不过,我在休斯顿听过他的演讲,他的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无论如何,在主里也是我的弟兄嘛(美东最大的华人church的创始长老),所以,在忐忑的另一面,我也有鼓起勇气的理由。

极其欣喜的是,最后我不仅从他那里得到了录制他的著作的许可,而且黄长老对我这个后辈照顾有加,竟然给我邮寄来他已出版的全套书籍!这件事给我带来许多温暖和力量。一晃几年过去,每每想起黄长老还是很感动。尽管因着种种原因,有声书才录了两本,惭愧惭愧。(链接)

疫情间,身边几个姐妹组成了一个小小的读书会,4月份正好读到黄长老的《恩典的岁月》,大家问我能不能联系到他做一个线上采访。因为事隔好几年了,我没有把握邮件地址是否还可以用,只说试试看吧。我发了邮件,大家一起为这事祷告。转眼5月底了,一直没有回信,我正想跟姐妹们说抱歉,不想就收到了黄长老的电邮。

有趣的是,我们沟通完小实验之后,我问黄长老有没有收到我一个多月前的邮件,他说哎呀看漏了。原来他不知道我们在等他的回复,但是神却催促他和我分享一杯“冲不淡的茶”。哈哈,你会说是巧合,我却要说这是恩典真奇妙 :-)

【黃小石博士簡介】 傑出物理學家,美國康乃爾大學物理學博士,獲德國普朗克研究獎等多項榮譽並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是美東最大華人教會── 若歌教會創始長老,並服事至今。 多年來應邀至世界各地演講,表達幽默,遊走人文、科學與信仰之間,怡然自得;探索心靈,分享生命,多有獨到之處。勤於筆耕,宇宙光出版其著作21本。

//黃小石長老系列著作👉 https://bit.ly/3bG7YKK

//更多黃長老精華影片👉 https://bit.ly/3ctkdtv

有声第209期 | 疫情横行时,上帝在哪里?【疑惑探讨】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0/04/03

(广播稿根据原文有所精简)

冠状病毒横行的世界,上帝在哪里呢?(牛津大学教授John Lennox访谈)

每当这个世界遭遇灾难、人类承受痛苦的时候,类似的问题总会被抛出来:上帝在哪里呢?如果祂存在,为何不止息灾难呢?如果祂善良,为何看到那么多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却无动于衷呢?这场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被称为二战后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难关,自然将这些问号以一种夸张的放大的形式呈现在人类面前,夹杂着无奈、绝望、悲哀与愤怒。

约翰·伦诺克斯(John Lennox)是牛津大学的数学名誉教授。因着对科学、哲学和神学的特别兴趣,他曾经参加了许多有名的公开辩论,也写了很多书,包括Can Science Explain Everything?(《科学能解释一切吗?》)

近期John Lennox推出了一本关于新冠肺炎与上 帝的新书,帮助人们思考苦难、邪恶、道德、上 帝的存在等等。我还没有读到这本书,但今天恰巧听到了Collin Hansen在他主持的Gospelbound这个节目中与John的访谈,了解到一些书中的观点,摘取其中几个分享给大家。当然啦,他们遵守了social distancing保持距离的规定,做的是在线访谈 :-)完整节目的收听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LMJKoHowzI&t=763s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皇冠的故事。一个是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皇冠的冠状病毒,一个是耶 稣基 督作为万王之王的冠冕和祂的美善。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因着这个看不见的病毒生病或死亡时,万王之王在哪里?在做什么? 约翰·伦诺克斯(John Lennox)在他的新书《冠状病毒横行的世界,上帝在哪里?》(Where Is God in a Coronavirus World?)之中,也许能回答你的问题。

John在书中指出我们许多人活着好像可以不朽一般,然而,冠状病毒暴露了我们的弱点。也许,这种大流行病会使我们认清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都将死去。

那么,基督徒能对这个焦虑的世界说些什么呢?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John Lennox在书中没有带读者走那么远。他写道,“一个基督徒并不是一个解决了苦难和冠状病毒的人,而是一个相信上 帝亲自经历过苦难、并爱着祂的人。”“

主持人:为什么冠状病毒会让我们感到如此恐惧,而我们现在其实更有可能死于交通事故或其他任何事情?

John Lennox:我认为这是由于它本身的传播规模之大,以及24小时全球新闻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大面积传播。我听国家卫生研究所所长弗朗西斯·柯林斯提到了这个病毒的传播速度,尤其它不仅仅是从重病人那里传播给别人,像Sars那样,人们似乎能够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携带病毒,并感染他人。另外一点,这个病毒在人们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将人孤立,剥夺了他们与所爱之人在一起的机会。病毒的大面积传播让人感到害怕,当你眼看着它在全世界传开的时候,统计数据并不能真正帮到你什么。

主持人:你觉得,为什么我们好像不相信这事会发生? 流行病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虽然它是可怕的。从人类可以追溯的历史中,它经常发生。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

John Lennox:你说得对。我们总忘记这些事情,我们变得自满,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在西方,医疗相对比较先进,经济也繁荣,当大流行病一结束,我们就松一口气,认为医学不会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当它真的又一次发生时,我们就会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

主持人:你在《冠状病毒横行的世界,上帝在哪里?》这本书中指出,很多基督徒用上帝的审判作为灾难的一种解释,讨论这自然之恶中包含了道德之恶,所以出自上帝的审判。你在书中说:“对那些将自然灾害引起的痛苦归咎于上帝审判的,要小心。但如果谁说上帝没有通过这次病毒大流行对我们说些什么,也要同样小心,尤其是在西方社会,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将上帝驱逐出去。”说某灾难或流行病是否来自上帝的审判(比如这次的冠状病毒)是很复杂的问题,我没见过很多关于它的讨论。但我感觉在基督教的历史中,这种论调似乎是占主导地位的,或者可以说是基督徒一种本能的反应。

John Lennox:应该说是要当心那些将自然之恶带来的痛苦解释为一定是神的惩罚的观点。我同意,在以前的时代,这是常见的基督徒的反应。但我认为,在将任何特定的悲剧事件归咎于上帝的审判之前,我们真是需要小心谨慎。

首先,上帝有时会在经文中直接告诉我们,某种特定的瘟疫是来自祂的审判,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据我所知,像黑死病或现在的COVID-19,我们都找不到来自上帝的直接明示。反而,耶稣曾明确表示,并不是每一个悲剧的原因都是因为遭难的一群人比更其他人更加罪恶。西罗亚塔的倒塌事件便体现了这一点。最有趣的是耶稣当时的回应,祂对众人说:“你们以为他们比众罪人更有罪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接着说,“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换句话说,祂是在用道德之恶和自然之恶作为警告,让人类知道自己是脆弱的,是必死的。这让我想起了C.S路易斯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忽略快乐,但痛苦却必须被关心。上帝在我们的欢愉中对我们低语,通过我们的良心向我们说话,但却在我们的痛苦中大声疾呼:痛苦原来是上帝的扬声器,为要唤醒充耳不闻的众生。”如果你这样想,是会很有帮助的。现在是上帝在对我们呐喊,那么祂他在说些什么呢?

另外,我还观察到一点,当一个人说:“那个灾难是由上帝直接造成的”,接下来人们的焦点就落在说话的人身上了。比如,你有什么权利这么说? 你以为你是谁,能说这是上帝的判决? 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关注上帝了,他们对上帝可能通过所发生的事情要说的任何话都不感兴趣。他们只是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人的权利,因为他们感觉那个人似乎正代表上帝在说这是祂的审判。这让我知道,这种方法根本没有帮助,因为它没有把人们的眼睛、心灵和思想引往正确的方向。所以我宁愿这么说,冠状病毒是一个巨大的喇叭,它提醒我们人终有一死,我希望至少它能引导我们对生命、上帝和永恒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个要留待上帝去断定。我们怎么能够确定每一个人的遭难都是因为上帝的审判?主自己都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主持人:是的,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滥用的教义,而且很明显,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这个教义也很容易被误解,你很好地解释了它的含义。我想现在若我自己谈论起这个事件中的上帝之手,会更加舒适一些,但对我的挑战是,我还没有看到上帝在其中对我或其他任何人的特定旨意。

在西方,我们促成了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替换。上帝原本在世界中心的位置,对众人有权威,我们都要对他负责。但西方的个人主义、启蒙运动等将这种状态明显逆转,这样就变成了世界以人类为中心。我们陷入了这样一种境地,即世人认为他们有权利审判上帝。所以,当我们开始讨论上帝在这些事件中有什么目的,这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大的冒犯……

John Lennox: 我们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我们是有道德的人,有上帝给我们的道德标准,可无神论就抹杀了这一点。如果在我们之外没有客观的善恶标准,那么最终,我们人类的道德判断会是任意武断的。不幸的是,正如你非常正确地指出的,启蒙运动的遗产之一就是传播无神论,有点像流行病,尤其是在欧洲。“上帝”这个词在欧洲宪法中一次也没有出现。因此,欧洲背弃上帝必然要承受后果。所以我非常希望人们在安静的时刻可以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早地抛弃了上帝,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失去了什么。实际上,在我们所生活的欧洲,所有的法律体系,我们的医院和临终关怀,这些都是基督教给予我们的。

主持人:多年来,你一直站在这场关于科学、哲学和基督教的对话和辩论的前沿。似乎这次病毒大流行把它们都聚集到了一起,所以我很高兴你写了这本书。不过,有一天当我们走出困境,你会希望这场危机如何改变信徒和他们的批评者相互交流和争论的方式?

John Lennox:首先,作为一个老年人,我非常希望这场疫情能够增加我们对许多人的感激之情,他们让我们的医疗服务得以继续,让我们的食物供应、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基本法律得以维持,他们照顾我们的国家,他们很了不起。疫情中志愿者们的反应是相当棒的。我希望那种“爱邻舍如同爱自己”的精神能够延续到疫情结束之后。

第二,我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大的紧迫感来认真对待上帝,意识到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不是这个星球上的永久居民。作为基督徒,在进入永恒的荣耀之前我们的时间也是有限。因此,我希望我们能加倍努力,不仅要在我们的社区里活出基督徒的样式,而且,当我们的朋友正在努力寻求可信的答案时,我们也要认真回答他们严肃的问题,把福音推荐给他们。

如今在欧洲,人们确实在成群结队地离开教会。他们给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教会不回答我们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要醒一醒了,要记得当年耶稣和使徒们不断地回答人们的问题,并用他们自己的问题去激发他们思考,这样就使他们越来越接近福音中美妙的真理。

主持人: 问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你自己害怕这个冠状病毒吗?你为自己或所爱的人担心吗?

John Lennox:你是在问一个十年前捡回一条命的人,那时我差点就死了,医生认为我活不下来,因为严重的心脏病,所以我已经跟妻子说了再见。我当时经历的是一种深深的平静,绝对的平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感觉,我相信是上帝的应许。我得到真正的平静。我知道我一定还会再见到我的妻子。虽然这会给她、儿女们、孙子们带来悲伤,但无论如何,我确实有一个真正的希望。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想到死亡的过程,可预见的死亡会让人害怕。我们可能都看到过一些亲人在去世前的不安、痛苦,尽管现在的姑息治疗已经有很大进步。要知道,死亡的过程的确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死亡仍然是一个需要被征服的敌人。

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圣经中提到的另一种死亡,那就是与上帝的分离。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知道我要去哪里,我收到的是一份纯粹的礼物,不是我配得,是上帝送的礼物。通过对基督的信心,我得到了永生,不会灭亡。

当然,如果我将死于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衰竭,我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反应会如何,但我知道,在内心深处,我在上帝里面会有平安,因为祂给我承诺,当我走过死荫幽谷,祂会跟我在一起。祂的杖祂的竿,都安慰我。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知道“上帝是我的牧者”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声第208期 | 有着金色窗户的房子【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5/17

A picture containing tree, outdoor, nature, sunset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Kurt Svendsgaard, 2013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整天在地里和谷仓里辛勤地帮家里干活儿。幸运的是,到了日落时分,非常疲累的他总能有一段时间完全属于他自己。

他会爬到家附近的山顶,在夕阳中,眺望远处的另一座山。在那里,有一幢房子,流光溢彩的房子!它的窗户是金子和钻石做的,黄金像玻璃一样清澈,钻石像太阳一样明亮。

小男孩多么希望自己也能住在一幢有金色窗户的房子里呀!

有一天,父亲为了奖励小男孩的辛勤劳动,就给他放了一天假,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男孩兴奋地朝自己朝思暮想的、有着金色窗户的房子出发了!

等他好不容易走到那幢房子的附近,他非常地吃惊,并且失望,简直快要哭出来了。原来,根本没有金子和钻石做的窗户,它们都只是玻璃!

这个房子的女主人请小男孩坐在台阶上,尽管她家很穷,但还是给小男孩端来一杯牛奶和一块蛋糕。

随后,女主人就让她的女儿陪着小男孩在农场里转一转。两个孩子玩了好一阵之后,小男孩问小女孩关于金色窗户的事儿。

小女孩立即说, “哦!你找错地方啦!跟我来,我带你去找你想要看到的房子!” 

于是小女孩带着小男孩走到她家附近的山顶,那时正好日头将要落下。小女孩转身指向远方山顶上的房子,而那正是小男孩的家,此时它的窗户所发出的金光是那样的耀眼夺目!


这个故事是美国作家劳拉.理查德在一百多年前写给孩子们的,题目就是“金色的窗户”。(https://americanliterature.com/author/laura-e-richards/short-story/the-golden-windows 阅读英文原文)


前两年美国也出了一个短片,讲述了现代版的金色窗户的故事。

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住在大城市拥挤的公寓里。由于照顾孩子以及工作的压力,夫妻二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浪漫,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让他们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在他们对面住着一对年轻的,没有孩子的小夫妻。那从不拉上窗帘的、大大的窗户展示着他们轻松愉快的生活。甜蜜的缠绵,热闹的派对,一切的潇洒惬意都让这对中年夫妇羡慕嫉妒恨。

面对着自己失去的青春,还有为人父母无尽的责任,中年夫妇实在是痛苦不堪,不知何时,观看对面年轻夫妇的生活成了他们的调味剂。

然而,有一天,中年夫妇发现对面的男主人剃了光头。

不久,年轻的男人虚弱地躺在床上,有人去看他,拥抱他,很伤心的样子。

再过不久,那个年轻的丈夫就由装尸袋包裹着,被人抬出了公寓。

目睹这一切的中年妇女在震惊中跑出家门,想去安慰送别遗体的年轻妻子,但又觉得“偷窥”的事实让她有些尴尬。

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年轻的女人走向中年妇女,对她道谢。

原来这对年轻夫妻经常从窗户里看到她家可爱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感觉很温馨,也非常羡慕和向往……

当天晚上,看着自己的丈夫带着孩子们从博物馆回来,同样的男人,同样的孩子,中年妇女的感觉完全不同了。

她看到了自己的窗户是黄金和钻石做的,自己的屋子和家人全都熠熠生辉。


也许,我们都曾梦想过远方的那扇金色窗户,以及那幢房子里的美好生活。

然而,事实是——

我们看见别人的笑,不一定能看见别人的泪。

我们看见社交媒体上秀出来的光鲜,不一定能看见屏幕后的悲凉。

别人的生活成为你对未来的憧憬,你的生活却可能是别人对过去的怀念。

你正深恶痛绝的生活琐碎,可能是别人求而不得的美丽人生。

你醒来、呼吸、迎向阳光的今天,可能,是别人再也盼不到的明天。

造物主给每个人都赐下了金色的窗户,它在期待被你发现,让你欢呼,有你珍惜。

有声第207期 | 一个善意的决定拯救了一个生命【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4/16

 

当橄榄球运动员迈克. 穆萨(Mike Mushaw)决定捐献骨髓的时候,他可没有想到:一个善意的决定,不仅拯救了一个生命,而且也让他交到了一个终身的朋友。


2017年,当迈克还是一个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学生时,他加入了美国国家骨髓登记中心(national bone marrow registry)。

当时他也只是用棉签在自己的口腔内取了一些唾液样本,如此简单。


他从未想过,就这么一个举动,从此改写了一个小女孩的生命。毕竟,那时只是因为他的大学橄榄球教练在鼓励他和他的队友们去注册。

根据配对比例,大约430个捐献者里面有1个人会和病人配型成功。所以,绝大多数人可能就是注册了,然后一辈子都在数据库里面,根本不会再接到任何电话和邮件。


但是在迈克加入骨髓库6个月之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位21岁的橄榄球队后卫的骨髓与弗吉尼亚州的一位病人吻合。


迈克必须决定是否全力以赴:这意味着要在医院呆上一晚,接受全身麻醉,这对他个人来说有一定的风险。而且他在一个月之内只能进行有限的活动,不能参加橄榄球比赛。


这个体格彪悍内心柔软的男子汉马上做出了决定:个人承担的一点风险与能够拯救一个生命的可能相比,不算什么。

迈克当时并不知道,他的骨髓将捐给一个名叫埃莉诺的5个月大的小女孩。


埃莉诺在3个月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免疫缺陷疾病。除了去医院以外,埃莉诺很少离开家,她的免疫系统太脆弱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埃莉诺不接受骨髓移植就会死去,” 她的母亲杰西卡说: “我们的选择是要么接受移植,要么接受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就要面临死亡。”


几周之后,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院给他们带来了令人震惊的好消息:埃莉诺的病情不仅仅是好转,迈克的骨髓已经治愈了她!

直到捐赠几个月后,迈克才知道这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捐献者和受捐者彼此都保持匿名。你可以选择是否与对方建立联系。


但埃莉诺的父母选择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迈克说:“当他们告诉我被治愈的是个小女孩时,我有点哽咽。听到这么小的孩子前途渺茫,而她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你的骨髓里,我感觉到生命之重。”


取得联系之后,迈克和可爱的埃莉诺建立了非常美好的友谊。


他们定期视频聊天,迈克感觉埃利诺成了他生活里的一部分。埃莉诺也密切关注着他,经常在电视上看他的比赛。

图片

在埃莉诺进行移植手术一年之后,迈克邀请她和她的家人从弗吉尼亚来到康涅狄格州,他们在他的一场比赛中见面了!小粉丝埃莉诺站在看台上,衣服背面印着迈克球衣的号码,正面则写着“Be the Match”(促成这次捐赠的组织的名字)。

迈克在那天则穿着一双印着埃莉诺名字的钉鞋。


“迈克!迈克!”当这个小女孩为她心目中的偶像欢呼时,看台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她的声音。她和父母一起跑来跑去,高兴得又蹦又跳。


迈克说:“他们在比赛期间给我发了一张照片,当时她正在看球,并用手指着我。我把它作为我的手机背景,每次看到它就禁不住微笑。”

当然,他不是唯一微笑的人。杰西卡说:“这个救我女儿一命的人,我们终于可以给他一个拥抱了!整个周末埃利诺都能和他在一起,我想我从来没有笑过那么多!”

2020年1月,迈克在弗吉尼亚州与埃利诺重聚,庆祝她的生日。

杰西卡说:“作为父母,看到有人像你一样爱你的孩子,感觉真的很棒,我们曾是两个完全陌生的人,而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彼此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

迈克说:“ 一旦你看到这个决定带来的影响力,一切就都值得了。”

ESPN采访Mike Mushaw的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7r8RiH1mI本文参考资料:https://www.rd.com/article/bone-marrow-donor-saves-young-girl/https://www.nbcconnecticut.com/news/local/ccsu-football-player-celebrates-birthday-with-little-girl-he-donated-bone-marrow-to/2212158/

有声第194期 | 幸福树【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Amy

播音 | 舒舒

疫中居家颇久,突然热心种植起来。心里其实隐隐对自己有个论断:我什么都种不活呢!

正想着,目光掠过窗边屋角的树。它的官名大概叫福禄桐,但我心里一直以为它是幸福树。哎呀,这树已经在我们家很多年了呀。

仔细一数,已经八年,连家都随我们搬过两回了。

那是住愉景湾时,有人搬家时不忍将它丢弃,低价出售,我花八十元将它买下,又花两百元请人将它搬上楼。

仍然记得它的原主人,一位长发的美丽女子, 开着高尔夫球车将它送到我楼下的样子。

当时有隐隐的担心,怕自己养不活,辜负了这株美丽的植物。

但我显然还是“种活”了它。它随我们走过了这许多春夏秋冬,也见证了我们情感的四季。

我曾经是非常不尽责的主人,十天半月才想起来浇一次水。有几次真的是几乎半边枯黄了, 才猛然惊觉:好久没有浇水了呀!于是赶紧再浇。

有一阵子心情好起来,又每天都浇水。

然而它的生命力实在顽强。旱也好,涝也好,都执着地活着。

它也是很好的一棵树,无论放在哪个角落,都能默默融入,并不张扬,但待你定睛注目,却又发现它给这个空间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叫它幸福树,也是因为它总能应和我的心情。心里觉得幸福的日子,抬眼一看,它静悄悄地绿意盎然。心里沮丧愤懑的日子,也多是惊觉它枯黄憔悴的日子。

犹记一年前上完夫妻营,再给树浇水时,突然有个感动:婚姻就像这棵树,需要时时记得浇水,才能长得茁壮。

从此以后,好像就没有忘记给它浇水,每天清晨浇水时也常常审视自己的内心:今天,你会记得为与所爱的人的关系浇水吗?

它也以葱翠为回报。

如今看它沐浴在阳光里的样子,真好。

一回首,才发现它已经陪我们走过了这么多日子。

原来“什么都种不活”虽是我曾经的起点,却并非今天的我了。一切都在改变中,我们总是有机会继续成长。有时候反倒是我们对自己的刻板印象阻碍了自己的成长。

这么多年过去,我不仅养活了这棵树,也养过一条活了十几年的狗,养了几条鱼,更养大了孩子。走过这么多岁月,我不复当年那个瘦弱而任性的小女生,而已成为成熟的中年妇人。

然而,我的内在声音还是会说:“我什么都种不活!“

细想起来,我们是有很多对自己的刻板印象的。深心里,我们其实对自己比对别人更为苛刻。

“我这人就是没有长性”

“我就是懒”

“我总是维持不好一段关系”

也许已经忘了这些内在声音最初的源头,但它们却仍在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进而影响我们在许多时刻的抉择。

神是仁慈而幽默的, 祂放这么一棵对我百般忍耐的树在我生命里,提醒我:“你是可以种活树的!” 又籍着这棵树告诉我:“你在逐渐成长为你应该成为的样子,就像它在逐渐成长为它应该成为的样子!”

 关于对自己的刻板印象

有一篇文章谈及龙虾如何成长。龙虾里面的身体会成长,壳却不会。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当龙虾的身体在壳里觉得挤迫,就会躲在石缝中,褪去旧壳,换上新壳。

我们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也点像龙虾的壳。所不同的是,有时换得非常滞后仍浑然不觉,却成为了进一步成长的束缚。很多时候,不是真的“我不能”,而是,“我认为我不能“,尚未开始已觉挫败。

今天读歌罗西书,读到保罗说:“因你们已经脱去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歌罗西书3:9-10)突然想到, 这是在基督里的一个美好的应许,就是我们可以抛却所有对旧我的刻板印象,而拥有一个不带壳的”新我“ ,令我们可以轻装上阵,“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

有声第205期 | 纪念只见过两次面的凡平【直面苦难】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4/07

她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日子

第一次见凡平:我现在都这样了,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去年的十月,凡平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乳腺癌在全身多个器官包括脑部都有转移。她不仅要承受日夜的疼痛,而且医生非常不乐观的预后也给她心理很大的打击。

福遍中国教会的一对夫妻因着和凡平的先生有校友的关系,发现他们走在人生最艰难之处,便向他们伸出关怀的手,也邀请其他弟兄姐妹一起来帮助他们。

十月的某一天,我有幸在Zoom上和凡平与她的先生、还有福遍的弟兄姐妹第一次见面聊天。

虽然和癌症病友接触得不少,但每一次在开口说话之前还是不晓得能说些什么才能安慰到他们的心,总有些忐忑,总需要祷告——特别是当你知道对方需要吃完止疼药才能和你聊一会儿的时候。

当凡平带着灿烂的笑容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的压力突然就消失了。她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温柔,很恬静,说起话来不急不躁,谦和有礼。她总是在笑,若不是事先知道,我怎么都不会相信她是病人。

反倒是身边的先生,记忆中他的表情是一直严肃的、担心的,我看到他的痛在心里,看到他对妻子满满的爱。

我们人到中年的,几乎谁都走过了一些高山低谷。当身处死荫的幽谷时,我们总也都遇到过一些贵人,或者体会过一种力量将我们从深渊里救拔出来。恰巧,我们几个能分享的都是同一位不可思议的“贵人”——创造宇宙万物,又眷顾渺小世人的,上帝。如诗篇8所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我们聊到最后,凡平还是笑笑的,轻柔却也坦诚地说出自己非常真实的想法,同时也是这第一次见面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我现在都这样了,还去想这些信仰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是谁,现在要是能把我治好了,给我和孩子多一些相处的时间,我就信他啊。

啊,想起我当初听到别人讲上帝造人、人类犯罪、上帝的独生子道成肉身并死里复活……我也是同样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明明耳朵里听到的是中文,心里却觉得是万里之外哪个爪哇国的语言,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自己过得好好的,不需要谁的拯救……

对于凡平这样一个在怀孕后期被查出癌症、立刻将孩子催产、随即进入高强度治疗的年轻妈妈来说,尚未来得及满心欢喜地品尝人间最大的喜悦,一大罐苦涩的药水便从头到脚将她浸泡。她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多陪陪丈夫和年幼的孩子,那些听起来好像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不能拿来吃喝,能治病嘛?

我理解她的心情,为她祷告,愿她能够明白,越是在可能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越是应该思想生死大事,因为人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短暂存在,她也许对疾病的发展无法掌控,然而她有机会决定灵魂永远的归宿。

第二次见凡平:我愿意受洗!

接下来的几个月,疫情还是严重,凡平的病情也还是严重,夫妻二人一直奔波往返在医院和家之间。

当中有来自不同教会的很多弟兄姐妹一直在关心他们,给他们送饭食,为他们祷告,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世人在落难的时候常会被人疏远冷落,可是我却无数次看到,上帝的爱在各种艰难境况里从祂子民的身上涌流到软弱无助的人那里。

第二次再见凡平,已经是今年的三月初。

休斯顿刚从百年不遇的冰冻天气中走出来。与春天一起苏醒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还有两个被爱触动的宝贵灵魂。

凡平被先生用轮椅推着走出自家的小院,在和煦的阳光下、还裹夹着几丝寒意的春风里,她看起来虚弱了很多,不变的还是她脸上的笑容。

这一天,我们十几个人在保持社交安全距离的前提下,见证了凡平和她先生的受洗仪式!

上一次见面,她的问题还在耳边萦绕。这次却看她耗尽全身力气坐在轮椅上半小时之久,双手虔诚地合在胸前,在众人面前受洗成为主的儿女。

我们为他们歌唱,为他们祝福。她开心地打开弟兄姐妹们精心为她准备的礼物,不停说着谢谢谢谢谢谢……相信在天上也有一场盛大的筵席在庆祝他们灵魂的回归。

死亡被得胜吞灭

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从感觉“现在说这些毫无意义”到“拼命从床上爬起来受洗”?

我心里没有惊讶,有的只是惊叹。

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

凡平说她相信。她的先生说相信。

他们说虽然还没有完全明白,但是愿意跨出信心的一步。

当他们在教会的小组里面分享凭信心接受这份恩典的过程时,凡平又一次袒露她诚实无伪的心声:“神在我还没有完全明白、完全接受祂的时候就开始爱我,祂的爱真是无条件的,是大爱。我在这短短几个月体会到了祂的爱、祂的安慰、祂的医治,不管未来怎样,我都会一直信下去……我在过去受到过很多伤害,心里有不少的苦毒,现在我有能力将它们都放下了。我感觉我拥有了不一样的新生命,真的很感恩。哎,我对神的理解还不深,都不知道我这个能不能算见证,可能过几个月我就挂了呢……”

可爱的凡平,也许她觉得一定是“病得医治“才算是见证。

其实,当疾病尚未被完全医治、生命可能会在年轻的岁月戛然而止、也许将无法看到孩子长大成人、在人的眼里满是遗憾、自己的身体也已经千疮百孔的时候,她认识并感恩地接受了这样一位赐她新生命的主,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有力的见证啊!

毕竟,当耶稣四处行走治病救人的时候,最终目的并不是拯救那终有一死的肉体。

毕竟,当耶稣将拉撒路从坟墓中呼唤出来的时候,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可以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毕竟,当耶稣自己从死里复活,从兵丁把守的坟墓中消失,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和人们玩一个把戏,或是证明自己的神力。

墓前的大石头被天使滚开,并不是为了让耶稣走出来,而是为了邀请你我走进去。进到那个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坟墓里去,看到这个自称是上帝之子的耶稣、宣告要在死后第三天复活的耶稣,真的复活了,我们就会真的相信: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2021年4月4日的凌晨,凡平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正好是复活节。

两千年前耶稣复活的那一天, 他战胜了死亡。他活了,死亡死了,death died!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约翰福音11:25

我仿佛又听见凡平说:主啊,我信。

亲爱的朋友,你信吗?如果你的一生都被死亡的阴影所捆绑,当你跨出信心的那一步跟随耶稣的时候,你也可以不再被死亡奴役,在今生的种种遗憾和不圆满之间,你的指望也将会超出今生,跃向永恒……

有声第204期 | 一个吞灭死亡的人【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舒舒 2021/04/09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世的时候常常和死亡玩游戏。他许多次将自己置于似乎不可能逃生的险境,接着在众目睽睽之下成功与死亡擦肩而过。

这些顶级杂耍剧院舞台上的惊险刺激的表演让他在20世纪初闻名欧美世界。他就是堪称史上最伟大的魔术师、逃脱大师、特技表演者哈利.胡迪尼(Harry Houdini)。

胡迪尼(白色汗背心)即将被捆绑,放进箱子沉入水中

将自己从手铐、铁链、绳索中解脱出来对胡迪尼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他时常增加逃脱难度,让自己被绳索吊挂着或困在水中进行表演,可以想象现场是多么惊心动魄。

然而,造化弄人。在胡迪尼52岁的那一年,他一不小心败给了死神,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腹膜炎。


有意思的是,“死不服输”的胡迪尼在去世前对他的爱妻Bess说,一定会试着从坟墓的另一端想办法与她联系(这个女人看来也是被他训练得很胆大)。

他吩咐妻子留心听一个特别的信息,等着他用一串代码来表示“Rosabelle,believe(罗萨贝尔,相信)”。

Bess在坚持等待了十年之后终于放弃,但是他的铁杆粉丝们还在继续盼望与他“沟通”。至今,未果。

胡迪尼的故事无可避免地让我想到另一个人,虽然他在世的时候没有玩过“逃脱把戏”,虽然他不是死于疾病,而是被蓄意杀害。

在被害前,他也对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们说一定会再联系的,而且,最重要的是:

第一,可不是从坟墓的那一头发出信号,他要在坟墓的这一头复活!

第二,他不用任何神秘代码来沟通,他将以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样式再次与他们面对面相见!

他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说了很多很多——

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会看见我……

爱我的,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等不多时,你们就看不见我了,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看到我……

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这样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

你们要合一,完完全全合而为一……

他的朋友们听得一头雾水——

啊,你要去哪里啊?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能跟你去啊?

为什么要向我们显现,不向世人显现啊?

你说“等不多时”是什么意思啊?

现在读来觉得他们好笑,可如果将我放在那时那地,估计会显得更加愚蠢。他其实还说过更斩钉截铁的话——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

永远不死?What?谁不梦想啊?但可能吗?

听见的,有人信,肯定也有不信的。

无论如何,他一诺千金,死后第三天从坟墓中出来,用实际行动应验了所有的预言。

 不过,当悲痛的妇女看见他的坟墓空了,尸体不见了,她们只顾着害怕,只知道哭泣,    完全忘记了他的临终遗言。

很可惜,但是也很真实的场景。很少有人在那时还能头脑清醒地使用逻辑冷静分析。

但随后他在许多地方,活活地对许多人显现。

他与他们一起聊天,一起烤鱼,一起吃饭,长达四十天的近距离相处,让众人都知道这绝对不是做梦,不是幻觉……

所以,在他被杀害的时候作鸟兽散的那些“不靠谱”的朋友们,在不久的将来,才会勇敢起来,刚强壮胆,宁愿舍命维护他们所见的事实。

他先前那些让人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的话,一下子全都被解开。

他亲尝死亡,随即便辉煌地跨越了死亡。

他不屑与死亡游戏,重拳出击,一招制胜。

他不仅自己胜过死亡,而且手拿宇宙间唯一的钥匙,要给世间所有被死亡捆绑奴役的人松绑——若是他们愿意。

他自己就是一切的答案。

他自己就是的凭据。

他对那个非要用手指探入他的伤痕才能相信的“怀疑之子”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他,就是耶稣。

我们,要相信。

因为他不是魔术师,他是生命之主。

(参考约翰福音11章25节, 13章-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