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随感

有声第81期 | 眼睛的故事【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43+] Eye of God Nebula Wallpaper on WallpaperSafari

作者 | 佚名

播音 | 舒舒

2016/02/24

眼睛的故事

故事一: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条热闹的街,那里全是地摊。那条街上,有一对盲人夫妇,起早贪黑卖一些小玩意儿。他们两个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在相隔十几米的地方,各摆着一个摊位。那时他们手里各自拿着两块小竹板,时不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起初人们都以为那是他们招揽顾客的方法,后来又感觉他们好像是某个秘密组织的线人,正在打着摩斯密码。

很久之后,有一个下午,一个路人走过那条街,经过盲人丈夫旁边时,正好他手里的竹板响起,紧接着十几米外他妻子手里的竹板也响起来了,然后丈夫手里的竹板换了个节奏又响了起来。如此反复了几次。这个路人看到盲人夫妇脸上涌现的幸福的温暖的知足笑容,这才明白:原来竹板声不是为招揽生意,也不是摩斯密码。竹板声是属于他们夫妇二人的爱情密码。

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头顶上的天空有多蓝,也不知道旁边的摊位上卖的鲜花有多美,但是,他们知道,彼此相依相伴,从未走远。

也许,这就是爱情吧,找到了那么一个人,就算有一天你什么也看不见了,你也不会惊慌失措,因为你知道他就在身边不远处。

他们看不到彼此的脸,可是他们能看到彼此的心。

而世上很多夫妻,虽然可以看到彼此的脸,却看不到彼此的心。

故事二:

有一位老先生,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一同上过学。

到了北方念书,有一次被同学指定办野餐会,他居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当时全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找去骂了一顿。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直接放在柜台上,让黑人拿去,从而避免与他的手接触。而且,他也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羞。

然而,多年以后,他在波士顿念研究所的时候,发生了一次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

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也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可是最让他苦恼的是,他再也弄不清楚他所接触的人是不是黑人。

他向他的心理辅导员倾诉,辅导员也尽量开导他,慢慢赢得了他的尊敬和信赖,被他当成良师益友。可是有一天,那位辅导员说自己,就是个黑人。

可以想见他当时的惊讶、窘迫、还有之后的顿悟。

从那以后,他的偏见就慢慢地消失了。他只知道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肤色,对他已毫无意义。后来,他还娶了一个黑人太太,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位老先生由衷地感慨,他虽然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收获了幸福。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两个故事,一个仿佛只关于爱情,一个仿佛只关于偏见。然而,并在一起,却让我想起圣经上说,上帝看人,不像人看人,祂不看外貌,只看内心。

那,我们人看人,是怎么看的呢?

当上帝赐给我们可以看见的眼,我们却给这双眼加上偏见的、有色的、短视的镜片,在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对待不同的肤色人种可能会有偏差,或者,我们有时就只看到别人穿的什么牌子的衣服、用的什么牌子的包包、开着什么牌子的车、住着什么样的房子……

我们看不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有时候包括看自己,我们也不是像上帝那样看待自己的价值,我们也在给自己贴标签,事业有多么成功,家庭有多么幸福,孩子有多少出息,仿佛我们的价值就取决于这些因素。

然而,这些,就像外貌、肤色对于那对盲人夫妇和盲人老先生毫无意义一样,我们这些外在的标签对上帝来讲也是毫无意义,不过,不是因为祂看不见,只是因为祂穿透我们所有的表象,只看我们的内心。祂看我们是否敬畏祂,爱祂,是否爱家人,爱邻舍,是否愿意多付出少索取,是否温和谦卑,是否恩慈良善,是否在每一件小事上诚实忠心……

亲爱的朋友们,与我一起如此祷告吧:上帝啊,求你帮助我们去除那些阻拦我们看清人和事物真正价值的障碍,帮助我们用你的眼光去看到人的内心,包括我自己的内心,看到每一个灵魂的宝贵,不贴任何的标签,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你手所造,都为你所爱。求你帮助我们珍惜你所赐给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拥有好视力,却不拥有偏见,让我们用这双眼睛去发现美、发现爱,去观赏并赞美你所创造的奇妙的宇宙万物。谢谢你赐给我们的一切恩典和祝福,也求你帮助我们不要等到失去才学会珍惜。

有声第68期 | 看不见的才是永久的【生活随感】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Jeri Smith-Ready Quote: “For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but what is unseen  is eternal.”

作者 |舒舒

播音 | 舒舒

2015/04/23

恋爱的时候,先生曾给我发来这样一首情歌。歌名我翻成“刻在我的心版上”。

歌词大概是这样的:   

我不善言辞

所以你听不到我的爱被谱写成诗

我不会作画

所以你看不到我的爱在画框里被高高挂起

但是我向你保证   

只要我还有呼吸

我就一直将它深藏在我的内心

也许它没有被雕入石头中

也许它没有被写在星星上

可是我将它刻在我的心版上

你看不到它

你听不见它

你摸不着它

可是它充满四周

这是多么朴实的言语,却又是多么真实的道理呀。

多少人以为我们眼见的东西才是真实,眼不见的全是虚幻。岂不知,人生的价值都在乎眼所不能见的。我们的亲情,爱情,心中的感动,幸福的感觉,统统都是眼睛看不见的。记得好早看过一个访谈,说是多少成功的企业家,富豪,在年迈的时候被采访,问起此生最遗憾的事情,没有人说后悔没有多买一幢别墅,多并购几家公司,多吸入哪支股票,都是后悔没有给家人留出更多陪伴的时间,没有多付出一点爱,也没有能够多体会到一点爱……那种爱,那种体会,岂是眼睛所能看见吗?

在圣经里头有一个多疑的多马,在耶稣死而复活之后,第一次向门徒显现,多马未能在现场见证。此后,任别人如何推心置腹与他分享看见了耶稣的喜悦和激动,他总是多疑,不能相信,他还说,除非我能够亲眼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我的手指头探入那钉痕,再用手伸入他被刺的肋旁,不然我就是不会相信!

这个多疑的多马,其实也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岂不是和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差不多吗?我们也总是要说“眼见为实”呀。多马知道耶稣是怎样死的。他如果不亲眼看到、摸到那个明明被打得半死又被钉上十字架,还被士兵刺了一刀证实了已经死去、而且又被安葬到石墓里面的一个人,怎么可能相信这么荒谬的死而复活呢?知识和理性还有医学常识都告诉他,三个字,不可能!

多马只相信他自己的眼睛,不相信门徒的见证,当然再也不信耶稣曾经亲口说过祂要复活这回事。我们现在的人也是这样啊,不是我的双眼能看见的,就是不可能的。

耶稣复活的第八天晚上总算让多马见到他。耶稣一看见多马立即就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圣经并没有记载那个多马是否真的去摸了钉痕,只是记下了他的回应“我的主,我的神”。我猜,如果是我,肯定没有胆量再去摸一摸那钉痕了。只能赶紧俯伏在地了。

耶稣最后对多马讲的那一句话语重心长,仿佛是对我们所有人说的: “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据圣经记载,耶稣复活在世上共有四十天,向许许多多的人显现。他原先懦弱的门徒,口口声声死都不会背叛他的门徒,看他被抓后都作鸟兽散。可是在死而复活的神迹之后,他们的生命景况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都变成了刚强英勇的壮士,除了约翰被流放到一个小岛上,其他门徒都为耶稣殉道。其中一个彼得,据说在罗马的基督徒受逼迫时,为主殉道,而且,按照他自己的要求,还是倒挂在十字架上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钉十字架。

他们都是因为眼睛看见了,就信了,而且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有时觉得他们好有福啊,因为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见的,那么,坚持信仰似乎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而我们,绝对没有办法穿越时空,用我们的双眼去看见当时的一切,我们,真是难呀。可是听听耶稣讲的后半句吧“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他在对所有再也看不见他的人说话,你,我,是其中之一。我们真是有福的。

真愿我们不要每天都被看得见的所捆绑,愿我们能找出一些时间,安静地,越过眼睛所见的,回味那些历史长河中发生过的悲伤又喜庆、神奇却真实的片段,然后,再用信心望向永恒。深深深深地记住:看得见的都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才是永久的。

Written in my heart   

by Lydia Salnikova

     I only know So many words

So you won’t hear my love  Put into verse

    I do not draw

    I cannot paint

So you won’t see my love  

Up in a frame

But I promise you this    

For as long as I breathe

    I’ll carry it inside of me

    It may not be

    written in stone

    It may not be written in the stars

But it’s written in my heart

    It cannot be seen

    It doesn’t make a sound

    You cannot touch my love

    Yet it’s all around

有声第46期 | 凝视死亡的毒钩《重生在彼岸》【直面苦难】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Ujjwal Goel: What Happens After Death?

作者:舒舒      

播音:舒舒

2014/03/09

这个周末,注定所思所想离不开死亡二字。既然甩不开,不如尽情思索。

几天前开始憧憬今年的春假该带儿子去哪里旅游,不料周五突然传来消息:先生的姑妈Sue去世了,葬礼安排在周日。虽然我与她从未谋面,可为着先生的缘故也还是要出席。心里有点小嘀咕,整个出游计划被打乱了。

谁又曾想,当天,美国时间3月7日的晚上,听到马航失踪的消息。后来学到一个新名词,叫做“失联”。于是,我们的旅游泡汤还算什么呢?心里塞进了一架飞机,想着那239个生命,和与他们相关的千百个家庭。收拾行李的时候,想到他们也曾欢欢喜喜打点行装,归家的心雀跃着,给亲人的礼物一件件地摆放着,想象着他们收到礼物时的兴奋……可是,有些行李也许就到不了终点站;有些旅行,出发了,就没有回程。

葬礼举行的地方是在德州一个叫Athens的小城。一路下着小雨,天灰灰的,仿佛要配合我思忖死亡这件事。虽是三月,春,似乎还有些远。灰色天空成为画布,每一棵光秃秃的树,都像是立在一幅水墨画中。树,有着属于它们的轮回。眼见着冬天的萧瑟枯萎,你不会绝望,因为心里已经开始盼望春天。春天的嫩芽,春天的馨香,春天的多彩,春天的撩人,春天—只这两个字就给人勃勃的生机与动力……

而,人呢?当一眼望到生命的尽头,有多少人心里能够升起盼望?因为绝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可以盼望什么。死亡,似渊,似墙,似黑夜丛林,深不可测,漆黑阴森,裹夹着人类最极致的恐惧,将一切温暖美好全然阻绝。只因为,不知道深渊的那头、墙的那面,等待人类的是什么。是天堂?是地狱?是虚无?是轮回?枯树会逢春,大地会回暖,人,消失在这世界之后,怎样呢?到底会怎样呢???

胡思乱想间,也不停地看着中外网站微博微信,期盼奇迹出现。“无法肯定、疑似、可能……”这些字眼最终让我对先进的科技表示失望,人类是多么有限啊。

到了安放Sue遗体的殡仪馆,收拾自己的情绪,并在进门前叮嘱儿子不要笑,要不然人家会觉得我们不尊重去世的人。可一进门,竟被众多微笑的脸庞环绕。大厅里放着轻柔舒缓的音乐,乳白色的灵柩摆放在最前方,镶嵌着粉红粉蓝的花。边上放着幻灯片,是Sue从小到大再到老的照片,七十岁的老人了,自然有很多的印迹。亲友们四处随意走动,聊天,不时看看灵柩里的Sue,又或转头看墙上放映的照片,老人们对年轻一点的讲着照片里的故事,说着有关她的趣事,有时眼里有些泪花,却也挡不住随即而至的笑容……

没有悲怆的音乐,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声,这里,是将要举行葬礼吗??

忍不住问先生这个问题,“他们,爱她吗?真的在乎她吗?怎么眼泪那么少?” 先生拍拍我肩,俯身对我耳语,“小镇上的人几乎都是基督徒,都深信虔诚的Sue去了天堂,所以不为死去的她悲伤。眼泪还是会有,那是为活着的亲人将要承受的思念。不过,有一天在天堂还会相见,这让暂时的分别还可以忍受。” 他的声音轻柔,笃定。

原来,几代传承的信仰,在他们心里栽种了盼望,枯树会逢春的盼望,天堂再相见的盼望。于是,望着灵柩里的故人,充满于心的是温馨回忆和美好期盼;绝望、恐惧,都退后了,没有空间了。

周日正式的葬礼上,一样的宁静,有间或的抽泣,有宽慰的拥抱。哀伤漂浮在空气里,只是浅浅的,不让人觉得恐怖,亦非无法承受、或叫人不能喘息。我小时候对死亡的恐惧直接来自外婆的葬礼。此起彼伏的哀嚎声,棺木将要被推进火炉的瞬间亲人不顾一切扑上去往回拖的情景,让我对死亡有了唯一的认知:一个人死了就是全家人的天塌了。那种绝望悲痛真是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的重。

教堂里的仪式结束后,大家都去墓地送别。果真如先生所介绍的,众亲友的车队缓慢而行,全部亮着车灯,而对面驶来的车辆,无论是大卡车还是小轿车,都自动停了下来。其实反方向驶过的我们根本影响不到他们,但他们愿意,将这一小段时间,默默献给一个不相识的死者。我的心暖暖地晃动了几下。对逝去的生命都这样尊重,这个国家的人民有着基本的幸福。先生说,再早些年,车上的人会走下来,对出殡的车队脱帽致意。我说,这样已经很足够了。说这话时,脑海里是Sue漂亮的蓝色洋装,淡妆的安详的脸,似乎含一丝微笑,两手叠合,左手还戴着婚戒,一块精致的手表松松斜在右手腕上—-她,俨然就是要去付一个约会,去见一个想念已久的友人……

住在酒店的晚上,夜里不停醒来。每次都去抓来手机上网看新闻。接下来的梦里也都是飞机、天空、大海。虽然我知道上帝给祂的儿女预备了天堂,恐惧焦虑还是有它们的地盘。“不知下落”这样的字眼带来的各种想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回家的路上,忽然关掉先生正在播放的音乐,问他,“都50多个小时没有消息了,大家都在祈祷他们平安归来。可我觉得太渺茫,我,到底该怎么为他们祷告呢?” 未等他回答,Sue的葬礼画面兀自浮现……上帝似乎给了我一个答案:我要祈求那些揪着心的家人们在绝望中找到真盼望;祈求他们在心爱之人可能已经离去的重击之下反观到生命的真意,不再去拼命抓取带不走的荣华富贵,却是珍惜与身边人共处的每一刻,在他们的生命里认真地栽种下爱、尊重、友善……

写到这里,看到微信里的新消息,一位朋友因病在芝加哥去世,3月8日凌晨2点。记得最后一次通话,她说想念Houston,想要来再相聚。可是,死亡就这样不期而至,我们都来不及说再见。我说了,这个周末,注定要思想死亡这件事。

生老病死,谁都知道这是天命。如今看来,老,病,不是必然。因为有灾祸夺取年幼无知的小孩,也有怡然到老不经病患寿终正寝的。唯有死,对全世界人极其平等,必然中的必然。如此,对待死亡这件事,岂不是该有更多的探寻与了解吗?工作、婚姻、兴趣爱好,生命中这些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一样不需要我们学习与准备;死亡,也应该作为一门课程,被研究,被思考,被讨论。一味的讳莫如深、闭口不谈,只会让恐惧升级,不是吗?那样,便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死亡的毒钩击中了。当未知的面纱稍稍被掀起,对死亡的巨大恐惧会渐渐消退,就算不至于完全消失,起码让人有直视的勇气。

关于死亡的言辞,最简单明了、最安慰我心的还是在圣经里。Sue的葬礼更让我瞥见真实的死亡里,基督信仰带来了平静安稳,还有更重要的—盼望。她的遗容,竟然没有给我一丝冰冷的感觉。这些与我记忆中有关死亡的场景,截然不同。

圣经如此论及死亡:“凡有血气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归尘土。” “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如我们已经知道的,它告诉我们死亡是必然,但它也让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思想死亡的事。

基督信仰里从不畏谈死。因为耶稣的“死而复活”就是整个信仰的基石。历史上没有人谦卑如耶稣那样为众人舍了命,又用他的复活直接打败了死亡本身;从来也没有人像耶稣那样坚定地宣告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既然他说:“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那么,死亡,就不再是故事的结束。

或许,越在接近死亡毒钩的地方,我们越能看到信仰的需要。为了坦然无惧地活着,我们需要找到它、经历它——那个除去黑暗惊恐,带来自由希望和爱的信仰。我深信,只有脱离死亡恐惧的生命之花,才更有可能擢取生的每一秒,恣意绽放,用它的美渲染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