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疑惑探讨

有声第122期 | 亲爱的千万不要怕你不够好【疑惑探讨】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Kenny  Pierce
翻译 | shanshan
播音 | 舒舒

舒舒的一位朋友跟她说:“我实在不够好,没办法成为基督徒。看看我所认识的那些基督徒呀,多么好的一群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那么好,没办法过那种尽善尽美的生活。”

我认为,对于某些人而言,成为基督徒的最大障碍就是没法理解上帝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所以我会给你两种方式去思考这个问题。第一种较第二种更为简单易懂,尽管我认为第二种的表述更加确切。

第一种方式

首先,要记得的是:与我们相比,上帝有多么年长,他又是多么了解我们的软弱之处。

现在,想想作为父母亲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小孩子的。如果用成年人的判断标准来看,小孩子真是挺“可怕”的。看看他们都干点什么事儿吧:

  • 事情一旦不如意就哭喊大叫?这显然不是表达不满的好方式…但小孩子就这么干;
  • 自己啥都不干,却指望周围所有人都围着你团团转伺候你?做人当然不能这么懒…但小孩子就这么干;
  • 管他在哪里,想尿就尿,哪怕穿着裤子?做人当然不能这么随心所欲…但小孩子就这么干。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因为这种事情对小孩子发火(呃,半夜两点这么被折腾可能还是会发火,但毕竟我们事后也会愧疚嘛)——我们会在随后的几年里教小孩不要这样做,但我们不会傻乎乎地指望他们现在就行为合理。毕竟他还就是个小屁孩,你还能指望有什么不一样?

我曾经在脸书上分享了一段视频(舒舒插话:这个视频我以前也分享过,今天再插播一下),是关于一个看起来2岁左右的小女孩,家里人允许她玩指甲油,只是爸爸妈妈定的规矩很清楚:只能在外面玩玩,那里没有地毯床单会被搞脏。而现在她的情况有点糟:她在自己的卧室里面,把一个玩具娃娃彻底涂成了蓝色……爸爸和她就此事进行沟通(多幸运,他把过程录了下来),她始终泪眼婆娑地坚持——她本人从未想要做坏事,全是她的娃娃要她这么做的。小丫头哭喊着:“她没完没了的要求我这么做,她说了一百次!我跟她说了不行不行的!!!


好吧,她破坏规矩不对吧?当然不对。

她现在这么扯谎有问题吗?肯定有问题。

对这种行为我们是否觉得非常厌恶,并且很愤怒?肯定不会。

看着这段视频,我们只觉得好玩儿,因为这小女孩儿实在是太可爱了。

大部分父母都知道自己遇到的最有挑战的事情之一,就是给自己两三岁的孩子做规矩。当他们闯了(不小的)祸后,他们必须学会别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为此我们不得不板着脸惩罚他们——可问题是他们太可爱啦,我们得一直憋到孩子们回自己的屋子,关上门的那一刹那,才能爆笑出来。

虽然小宝贝闯了祸,但我们不会因此取笑他们,反而觉得他们很可爱,因为我们知道,一切的发生只因他们还小——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态度,就是从前当圣经中提及“恩典”这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上帝看我们的感觉,恰如我们看自己尚且年幼的孩子。

当我们年过半百、自认为洞察世事的时候,如果还是做蠢事,就会忍不住觉得既丢脸又惭愧,也会认为上帝同样地厌恶我们。但事实上,上帝和我们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一个25岁的母亲和她2岁的小女儿之间的差异。上帝虽不赞成我们做的坏事,然而他却期待能帮助我们学习改进,在他的家庭里面成长。

我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偷了饼干又撒谎,就把他赶出家门,对他说:“我再不想见你了!”,就算我们真的很讨厌谎言。我们会教导他不撒谎,会惩罚他(至少我这么希望),但我们会依然疼爱这个孩子,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只是需要时间去成长。

从上帝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时候要花费八九十年来成长,甚至很多人从那之后才刚刚开始长大。所以,我们要这样去想:其实上帝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待很有主意的两岁小孩那样。

要做一名基督徒,你不必说:“上帝啊,我保证我从此不再犯罪。”没有一个基督徒能够遵守这样的诺言。这就好比告诉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你保证不再尿裤子、不乱发脾气,你才可以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可如果你再玩这种花招,小子,你就滚出去吧。”

你只需简单地说,“上帝啊,我要成为你家庭中的一员;我愿你做我的父亲,我也会尽我所能顺服你;当我搞糟了的时候,我会承认错误,试着振作自己、变得更好。” 就这样。这就是在你与上帝的约中你所承担的部分。

(当我们称呼祂为我们的“救主”和“主”时,我们差不多就是在称上帝为“爸爸”,就像小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一生里,父亲看顾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修复我们造成的混乱,我们信任他,按照他的话去行事。不仅因为孩子应当顺服他们的父亲,也因为父亲远比两岁的孩童了解什么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现在,如果一个十岁的孩子仍然穿着纸尿布,并且在不如他意的时候就撒泼发火,我们会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同理,如果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好几年,却没人在他身上发现任何改变,那么这里就有什么地方出错了。不过,即便如此,一个人成为基督徒十年或二十年甚或六十年后还没有达到完美,也不是问题;可若经过很长时间之后,这个基督徒与当初刚信主的时候相比没有任何的改善,这就是个问题了。

我们期待十岁孩童该知道怎么自己上厕所,但我们不会把十岁的孩童扔到军队里让他们去参加诺曼底登陆,或者去金门古宁头前线打仗。要知道,即便是最年长、最睿智、最美好的基督徒,在上帝的眼里依然是一个非常年幼的孩子。

我们的天父从未期待完美;他深知我们有时会对他疯狂不满(尽管他其实不应承担这些);他深知我们总有行错差池的日子(对某些人来讲甚至好些年);他深知我们经常自私、愚蠢、幼稚、常乱发脾气。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忽想起原来他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是他的儿女,我们不是会回转、爬到他的膝下告诉他我们很抱歉、我们愿意试着变得更好吗?如果是这样,一切就都好办了,上帝会在他自己的时间里看到我们的确变好了。

圣经罗马书8章29节说:上帝“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也就是说,他深知,即便现在的我们是一群笨拙不堪、摇摆不定、牢骚不断、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可等他在我们身上的工作完毕之时,我们会变得聪慧、美好而高贵,恰似我们的兄长耶稣基督。

插一个关于希特勒的话题


当我第一次写到这里的时候,停笔让舒舒读了读。她的反应是:“等等……难道上帝认为希特勒可爱吗?”

不,不是这样。

问题在这里:一个成年人谋杀1200万人,与一个孩子强调是芭比娃娃告诉她“用指甲油把我涂成蓝色”,这两件事情在我们眼里有着天壤之别。在我们眼里一个小孩子与一个成年人也是有着巨大差异。

然而,上帝不是这样看的——因为他与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对他而言,你我之间的差异就根本不算什么了。

你可以这样想想:我在20岁的时候,18岁和25岁于我而言完全不同。现在我50岁了,18岁、19岁、23岁、26岁的人……对我来说都是“小孩子”,而且我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如果20岁的小孩子认为他们比16岁的孩子更成熟更有优越感的话,我就觉得真蛮好笑的。


所以,上帝看90岁的老人和2岁的稚童,不觉得有太大差异。希特勒和稚童之间的差异在祂看起来也或许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大。但请注意:并不是说上帝认为杀了1200万人就和小孩子撒谎讲“芭比娃娃让她涂指甲油”这种事相类似,也并不严重;而是说对上帝而言,为了指甲油对父母撒谎也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对我们而言,如果说希特勒与小孩子没太大差异,感觉上就是在说他没那么坏。而上帝的意思是“小罪”不是指罪行很小;只要是“罪”就很严重。托病不去上班与杀1200万人之间的差异不大,完全是因为这两件事情都糟糕透了!


所以,我不是说上帝认为这些事情都没有区别,只是我们看起来天差地别的,对他来说却不是那样。


但,上帝依然爱着我们,就像我们无论如何总爱着自己的孩子。无论我们做了多么糟糕的事,上帝都有时间并且愿意去修复这些问题。即便希特勒也有可能去天堂——如果他愿意承认自己需要被修理并且愿意让上帝在他身上动工。


当我们将焦点转向上帝时,有两件事对人类而言是相当难以置信的:

一.从上帝的角度出发,小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向父母撒谎与谋杀政敌一样是很严重的罪。我们以为很小的罪,在上帝看来其实很严重。
二.上帝爱我们,并且他的爱充满恩典——即便他确实觉得我们做错了,错得离谱。上帝对罪的恨恶程度远超你我想象,是完全彻底的零容忍。

在我们变得无罪无瑕疵之前,他是绝对不会满意的。但同时他又对罪人有丰富的慈爱,不管我们是多么的罪孽深重,他都准备好即刻张开双臂接受我们回转。他会不停地工作,直到我们的罪都被洁净;但无论我们是怎样的污秽,他都愿意洁净我们。

其实让我们无法想通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上帝的角度看待自己。我们这些素行不良的顽童,毫无疑问要被彻底训导归正,因为作为成年人,这些行为是无法接受的。但上帝爱我们恰似父母爱着他们自私、愚蠢、发牢骚、乱吐食物还尿裤子的孩子。上帝从未要求我们此时此刻就完美无瑕;他只要求我们愿意让他动工来完善我们。

第二种方式


到现在为止我鼓励你们把上帝当成我们的天父,把自己当成极为年幼而行为恶劣的幼童,在作为成人迈入文明社会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对于天父来说,我们已经够资格被称为他的家庭成员了,正如我们在提及刚出生的宝贝时很开心地说:“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女儿,我很爱Ta”。


然而,现在,我将给你另一种思路去思考上帝和我们的关系——尽管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较于第一种思路更不容易理解,但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描述上帝如何看待我们是更为确切的。

基督徒使用“创造者”来描述上帝的时候并不经常去思考它的真正含义,我们常把上帝当作我们身边那些会创造东西的人。而在众多创造者中最像上帝的,就是会创造人的那一类——虚构的小说人物,就是你在小说和戏剧中会看到的那种。

当你把上帝当作一位书写我们生命故事的小说家后,很多关于上帝的模糊神秘之处就几乎奇迹般的变得清晰了。上帝与他所创造的我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方面都与一个小说家与他笔下角色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但此时此刻我想聚焦于一点事实,就是上帝已经了解我们整个的生命故事,而这也改变了他看待我们的方式。


当你第一次阅读一部小说或看一部电影时,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这也意味着你和小说中的人物被困一处——将来是未知的。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个状态——无法预知将来。你只知道到目前为止大家做了什么,你无法知道他们以后会做什么。


可一旦当你读完整本书,你就再无法回到初次阅读的状态了。从那以后,每次重读你都知道后面是什么情节——这也改变了你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一本水浒传,一本三国演义,一本西游记——这差不多就是我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涉猎了,所以想从当中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意思委实困难,我还是在我自己最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找个例子吧—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接下来我将彻彻底底的剧透这部小说,所以如果你没有读过的话……这就有点对不住了。


小说里有个人物,达西先生,当我们第一次在“内塞菲尔德舞会”这一幕遇见他的时候,是怎么都看不上这个人的。他实在糟糕透顶,或许可以被评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粗鲁的家伙,他傲慢无礼,让人一秒也看不下去。这家伙随随便便的就惹恼了我们勇敢的伊丽莎白(也就是大家读到这章之前就已经喜爱上了的人物。)这会儿我们觉着实在应该来个人把达西先生拖出去抽他一顿。这家伙真的很烂。


但等你读到一半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如果你没有读过这本书(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去翻一翻这本书),我很抱歉拿它来举例子还大肆剧透,因为我将要毁了你们的惊喜—在情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达西先生爱上了我们的伊丽莎白,还求了婚呢。他彻底被拒绝了,他震惊地发现伊丽莎白相当嫌弃他……

对此,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详尽的解释。达西先生伤心离去,但他思考着伊丽莎白的话,并且意识到“天啊!她说的对,我实在是个差劲的人!”。然后他就改变了。用基督徒的话来说:他诚心悔改了,并且由衷谦卑下来,真正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到了结尾处,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愉快的人了,我们也很开心看到他与伊丽莎白喜结连理。当我们合上书,达西已经是我们真心所爱啦。

现在,我们再折回去从头看一遍,翻到内森菲尔德舞会的时候,我们不会再讨厌达西先生,而是觉得他很好笑,正如父母觉得自己小孩子好笑一样!!

虽然他在舞会上的表现与我们第一次阅读时没什么两样——但现在,正因为我们知道最后他终归要变成一个很好的人,我们也就对他满有恩典了。我们不再生他的气,而是摇着头溺爱地说道:“哎,达西,你这可怜的笨蛋,你现在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大傻瓜呀。”


我希望你能理解的是:上帝已经知道我们的整个故事。翻到圣经罗马书8章,它告诉我们:上帝已经费力地让每一件必须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好使我们在末了“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也就是说,我们到最后都会像耶稣一样。

所以无论现在我们有多少罪,无论现在我们有多么不值得被爱,等到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工作完成的那日,我们会成为让人愉悦的人。正因为上帝已经知道我们会变成那样,此时此刻他已经因我们而喜悦了!


所以你看,当我们看自己的时候,我们只看到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了。我自私,不够善良……” 我们只看到自己的各种坏。同样的,当达西意识到他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糟糕时,他也是这么描述自己的“ 我骄傲,我粗鲁,我傲慢,我自私”。


而当我们再次阅读傲慢与偏见时,即便看到达西差劲的样子,我们也不会说:“达西是个坏人”。事实上,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已经看过这本书的人,“达西是怎么样的人呀?”他们会说:“哦,他很好很好的!” 的确,他在第47页的时候是做了些差劲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个差劲的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纵览全书后会综合形成一个印象。而从全书的角度而言,他实在是个很不错的家伙;所以即便是他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们还是喜欢他。


当我们和上帝意见相左时,上帝总是对的,我们总是错的。如果你自认为“我是个混蛋”,而上帝说“你是我最喜爱的角色之一,你会变得很好”,那么上帝是对的,而你是错的,因为他已知晓你一生的故事,而你只知道迄今为止所发生的。在你的一生中,是不是做了很多糟糕的事情?你肯定做了,我也一样;以后我们肯定还会做不少糟糕的事情。但我们做过的所有糟糕的事,我们还在与之苦苦较劲的一切不良习惯,所有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地方……都不代表我们就是那样的人了——它们只能说明我们目前处在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

所以你瞧,还真没有人可以坏到当不了基督徒,特别是从上帝的角度去看,他纵览我们的一生。凡是愿意把自己交托给上帝的人,实际上就不是坏人,因为上帝可以看到他(有所改变)的未来。

任何愿意把自己交给上帝的人,都将变得和耶稣一样,所以上帝爱他,如同爱自己的儿子。只不过,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故事的开头将自己交给上帝,然后我们依然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但耶稣已经因我们所犯的罪(或将来会犯的罪)承受了刑罚,圣灵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命来洁净我们,好使我们不再犯罪。天父已经能够看到当圣灵完工后我们最终的样子,因此他已经对我们满有恩典慈爱,已经张开双臂接纳我们。


可悲的是,我们当中有些人永远也不会接受耶稣的仁慈怜悯。那样的话,上帝不会觉得我们可爱。如果我们拒绝他,上帝还是很爱我们,但是我们不会是他所喜悦的了。相反,他有深深的悲伤与愤怒。

如果我们有两个孩子,我们同样深爱着他们,但他们都去远方流浪,而且做出很多错误抉择。然后,其中一个浪子回家,而另一个因为过量吸毒而命丧他乡……我们依然还是深爱他们两人,可那个回家的孩子着实给了我们无比的欢欣快乐,那个永远都回不来的孩子,正因我们爱他,所以我们为他悲痛。假如我们有一丁点的爱他,我们都不会为他的悲剧人生而喜悦。


(我这才真正回答了舒舒的问题:“上帝觉得希特勒可爱?!”不,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上帝知道希特勒最终所是。上帝为他悲痛、愤怒。)


我就说到这里,下面的留给你们自己去思考啦。

他的爱正等着你去经历,而你完全可以投入他的怀抱,正如一个新生儿一出生就已经可以成为家庭的一员。


当然你得做好准备。从你被上帝握在手中的那一刻起,他就会说:“好嘞,让我们给你洗洗干净吧”,就好像父母对小孩子有高标准严要求,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坚决,这可一点都不好玩。


达西花了很多章节伤心痛悔,你我也会如此经历,而这真不能说是轻松愉快的体验。


在未来几年里,上帝对你的一些行为会有判断和谴责。在你的祷告中,会有很多次上帝这么说:“你所做的实在糟糕透了,让我很不开心。”而你不得不回答:“呃……确实很糟糕,我很抱歉。请原谅我,请帮助我别再犯。” 但你不要担心上帝会谴责定罪你这个人。上帝带着慈爱、怜悯、恩典来看待你所行的一切,尽管他要求你配合他的工作,这样你以后才可能停止做他所恨恶的事情,越来越有耶稣的样式—也就是他所看到的未来的你。


的确,让你的天父满意是极为困难的。


但是…哦,他是多么容易被取悦啊!

Image

有声第103期 | 大卫的问题二:天堂是痴人说梦,还是群体阿Q?【疑惑探讨】

点击播放键收听音频

作者 | 舒舒

播音 | 舒舒

前言:大卫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朋友的家人虽然有悲伤,有不舍,可还是显得那么有信心,好像真的还有一个盼望,就是以后会和他在天堂相见?大卫觉得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再也不能一起弹琴唱歌吃饭聊天,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亲爱的大卫,在回答完你的第一个问题之后,你告诉我确实对你有帮助,这让我心中也很是欣慰。说实话,苦难、死亡、信仰这些话题大概几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图书馆里的藏书都没法完全解释清楚,我这么有限的一个人短短几十年生命中的一点点体会,如果能够让一个少年人在初次遭遇友人离世、伤心难过的时候有一点点释怀,我真的很感谢上帝给我这个机会。

可是,对接下来第二个问题的讨论我却明显感觉到心中的忐忑,因为,亲爱的大卫,我没有去过天堂啊,不像那些真的去过天堂又回到人间的人有第一手资料可以告诉你:“嘿,为什么你朋友的家人显得那么有信心呢?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真有天堂啊,而我恰巧某年某月某日也去过天堂,上帝又让我回来了。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啊,所以他们有信心是对的。他们有盼望也是对的,因为他们全家人确实会在天堂再相见啊,因为我在天堂的时候就见到我已经去世的爷爷了。”

哎,我多希望我可以这样回答你呢,直截了当,确信无比。可惜,我不能,我还是只能从我这个有限的个体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来与你一起探讨他们的信心,以及信心源头的一部分:天堂的真实性。

你已经读过圣经,肯定看过启示录里面有对天堂的描写,比如:「城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好象碧玉,明如水晶……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净的玻璃。城墙的根基是用各样的宝石修饰的……那城内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启示录21:11,18-25)

又比如:「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21:3~4)

这些,真的不是神话?一个未来永恒生命的居所,是当真的吗?

1.我身边的故事

首先,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地想与你探讨这些问题呢,就是因为它们曾经也在我心头盘旋不去,我也是这样问个不休。记得我给你听过的那篇《凝视死亡的毒钩》吗?那时正碰上马航失联,我又去参加先生的姑姑的葬礼,所以那个星期有思考挺多关于死亡的事情。我并没见过他姑姑,但那天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嚎啕大哭的悲惨景象,反而有时还听到轻轻的笑声,我就忍不住问先生:这些人当中,真的有人爱她在乎她吗?怎么没有伤心到不行的样子?先生则解释给我听,他们一家几代都是基督徒,大家都知道以后天堂会再相见,所以有不舍,但是没有绝望。当时我心里想,他们是真的相信,不只是嘴上说说啊。我做基督徒这么多年,我读过圣经中提到的天堂和地狱,可,大脑知道和心里知道,还是不一样的呀……

几个星期前的一个礼拜天,我们所在的教会小组成员在一起学习,上课前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家庭或者朋友身上发生的需要大家祷告的事情,其中一个组员叫Mark,他的表弟刚去世没几天,Mark和妻子给我们发email讲述了弟弟生病和最后的情形,说他现在去了天堂,和上帝在一起了,对他也是好的,而且也能见到以前家族里已经去世的某某了,听起来就好像他去了欧洲的一个偏远的小镇,此生见不到了,但却很笃定地知道他此刻很好,以后一直会很好。我们这个小组的组长是一个飞行员,光头,很幽默,也很爱上帝,如果他周六夜里飞回休斯顿的话,周日是一定会出现再教会和小组里的。那天,提到这件事,他一反搞笑常态,很认真地说了一句:“天哪,我们知道以后会去哪里,这样真是很好,真是不一样。”

我们小组里面还有一个很优秀的律师叫Aaron,我特别佩服他的好学精神,每一次听课他都用Ipad很认真地做笔记,整堂课上都一直飞速敲击键盘。他中年丧妻,但是还爱着上帝,我可以看到他爱的是上帝和真理本身,而不是上帝曾经赐给他的人或物,所以他没有在失去他爱的人之后也失去对上帝的爱和信心。就在上一个星期,他在小组email里面分享了他的好朋友夫妇的一张照片。那对夫妇几年前收养过一个孩子,今年正期待着他们自己的第一个小宝贝的出生,没想到孩子出生时便是一个死婴……那是一张黑白照片,妈妈抱着没有呼吸的小宝贝,小宝贝的哥哥和爸爸在在一旁注视着他们,我无法形容他们的表情,无法想象他们的心碎,但是有一点很明显,我感受到的不是凄惨绝望或苦毒怨恨。如果你读到他们夫妻在facebook中与大家分享的信息,你肯定会有与我一样的感受。他们说:我们的儿子William周五早晨8:43分一出生便被主耶稣抱进怀中了,他是那么漂亮,那么完美,我们很感恩能有机会看到他,抱着他跳舞,给他唱歌,那么真实地爱他。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我们真心相信他现在正在天堂与耶稣一起跳舞。我们很悲伤,但知道上帝在我们旁边,谢谢你们的祷告和安慰。

好吧,刚才与你分享的是此刻能想到的几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恰巧都是美国人的故事,你可能会想,这完全是因为他们世代相传的信仰给了他们那么大的信心,让他们能够相信好像神话般的天堂。但,我也想起一个中国的朋友,我很尊敬的明美姐姐,她是Morgan Stanley—美国摩根士丹利的资深金融服务人员,人长得很美,举手投足间也是融合了中国大家闺秀与美国职场女强人的优雅气质。她家应该不是世世代代都信上帝的,我记得接到她母亲的追思礼拜的邀请函,上面写着“请你们穿上最鲜艳漂亮的衣服,来与我们一同庆贺母亲的一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穿着红色的裙子去参加追思礼拜,真是有点胆战心惊,因为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真会“五颜六色”啊。结果会场果真不是一片黑与白。家人与朋友的追忆也是有泪有笑,有鲜花,有歌声,大家真的是在庆祝她结束了世上的劳苦,进入了美好、欢乐的天堂……如果我们的人生这样画上一个句号,是不是最起码没有那么多恐惧了呢?甚至可以突破中国人的禁忌,去想一想,如果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给亲人留下的不只是悲伤痛苦,而是充满爱的温暖怀念,然后他们带着爱和盼望继续地上的生活,有朝一日我们在天堂再相聚,再也不分开,多好呀……就只这样想一想,被死亡捆绑的绳索就松开了一些。

2.相信天堂不容易,科学鞭长莫及

亲爱的大卫,我在经历这些的时候,与你一样,也有很多感触,但又有一点不一样——你是带着问号的感触,而现在的我更多是带着惊叹号的。你是问:他们这样的信心哪里来的呢?正如我前面说过的,我也有过问号阶段,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不间断的学习,如今的我常是会感叹:持守对上帝的信心的人真是有福啊,这样的人生真是美好,死亡不再那么恐怖了,人生还能有什么坎过不去呢?当我们充满信心地知道下一站是天堂,此生是在做预备,那么除了谨守真理、尽心尽力爱神爱人,还有什么是更重要的呢?我羡慕那样的信心,我也想要那样的信心,我想,也许在这些思考中我的信心也就一点一点长大了。

我真的很理解你的疑惑,特别是在我看过你朋友Mike的追思礼拜的录像之后,我猜想当你沉浸在你的悲伤中,你预备好同他的亲朋好友一起追忆,一起流泪,可当你打开那个视频,却听到那么多的笑声,你大概是有些错愕的?就和当初的我一样?因为觉得他们对待死亡这件事的态度,与我们太不一样了。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什么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人生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度过才是有意义的?一辈子稍纵即逝,这短短几十年就是我们的一切?还是灵魂永不会灭亡,此生过后我们还有一个永恒,或在天堂,或在地狱?你会发现,由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不同,有时候会让我们看对方如外星人一样,我们应对人生各种各样事情的态度也会让对方完全无法理解。

你读过《纳尼亚传奇》或者《返璞归真》吗?它们的作者都是C.S. Lewis, 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他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也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基督教的护教大师。他曾经描述过我们不理解天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自然论,就是相信这个世界完全能够以科学的语言来了解,不需要依赖灵性或超自然的解释。

我是学文科的,科学对我来说很深奥,但我也知道一点: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受造之物,对于超越时空、远在自然界之上的创造者,对于灵性世界,它恐怕是鞭长莫及的。我也不觉得信仰和科学对立,信仰可以涵盖科学、超越科学。我以前去的中国教会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是物理学家,退休后一直自费到美国各大校园去分享科学和信仰的关系。有很多造诣深厚的科学家非常的谦卑,因为他们站在科学最前沿,直接面对浩瀚无际的宇宙,每当他们“知道”多一些,就认识到我们所“不知道”的其实更多,他们深深了解人类的渺小、有限。

你我同在无神论背景中长大,所以我们对这种科学无法触及或解释的东西本能地拒绝,或者在凭感性接受之后,我们的理性还会继续顽强斗争,时不时冒出来唱唱反调。也许我们同意圣经的一部分教导,觉得对我们的生活确实很有帮助,但当我们读到某些描述,比如:“有鬼也有神”、“耶稣会赶鬼治病”、“人人且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有天堂有地狱”、“地狱是永不灭的火湖”、“天堂的光辉如同宝石、明如水晶”,等等等等,我们的那个理性小人儿就会跑出来游行了,无法完全理解,也不能完全认同,很可能就马马虎虎跳读过去,不作深究了。

当我们碰到一些人,特别是很高级的知识分子还能百分百相信那些说法的时候,自然一开始也不理解他们,他们是迷糊了吗,能够真的相信天堂?他们是愚昧无知、痴人说梦呢?还是都学会了阿Q精神?呵呵,常有人说基督徒就是一群阿Q,用幻想出来的永恒、天堂这些词来麻痹安慰他们在现实中的挫败和痛苦,不知你听到过这样的嘲讽没有?我是听过的。

3.相信的人都是愚昧无知的吗?

大卫,你说实在不能理解朋友的家人怎么那么有信心,我想,这种“无法理解”是因为你觉得Mike和他的家人朋友都是属于极有智慧的、博览群书的、多才多艺的、品格高尚的,他们本来是一种基督徒的品格影响你引导你的,只是你以前不知道他们对灵魂不灭、天堂真实的这些说法是那样坚定的相信,对吗?我想你的这种“无法理解”并不是说想不通他们那些人怎么好像智力水平低下、甚至丧失辨别能力了,对吗?

我从你发给我的Mike的生平叙述里看到,他从小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等生,他从耶鲁大学历史系毕业,也曾是耶鲁大学“生命之泉”清唱团成员,这是多少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达到的目标呀?可他自从18岁认识上帝、成为基督徒开始,就确立了自己一生的方向,要将上帝的福音和真理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才会放弃追求个人的功成名就,转而在中国居住多年教授英语,也因为这样,他才会认识你,成为你的人生导师……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很优秀,参加他追思礼拜的亲友有很多耶鲁大学毕业的成功人士,不乏各样的硕士、博士、大学教授、科学家、音乐家,也有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赶过去的、曾被他的爱所感动的人,你肯定不会觉得他们都是愚昧无知的,对吧?他们每个人追忆Mike的发言都是那么真诚、优美、充满感情和智慧,我看到深夜,几次掉泪,心中无限感动,真实地体会到他的生命不是结束了,他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开始新的篇章,但他的灵魂、他的爱继续在这世界对我们说话。

我也告诉过你,我的先生Kenny和你的朋友Mike一样,对历史和音乐都非常非常感兴趣,Kenny是在普林斯顿大学里面通过研究大量的历史书籍拾回了自己幼年时期的信仰,他发现耶稣复活的历史无法被推翻,他就决定接受圣经一切的教导,包括用他的有限智慧也无法理解的许多的神迹奇事,还有那美好的天堂。他常和我聊起他可爱的祖父母,他好盼望以后在天堂可以介绍我给他们认识——他一点都不是开玩笑,说得很认真。

当然,如果说到我自己呢,我只是个大学毕业生,我有些同学朋友也认为昔日品学兼优的一个好学生现在却“走火入魔”为信仰而活,也许就是说我变成愚昧无知的家庭主妇了吧。嗯,我承认我的知识实在太有限,很多东西我这辈子也搞不懂,可是如果我的愚昧无知却让我认识和接受了这个完全改变我的生命的信仰,那我很感恩我的“愚拙” 。每一次仰望蓝天、星空我都能感受到上帝的爱,每天的自省让灵魂真是一天新似一天,生活中的难处就算让我时有软弱但也至于不绝望,我总能想着那一个最大的盼望……嘿,圣经上还有话说“神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其实,人眼中的一点点智慧在上帝来看真不算什么,认识耶和华才是智慧的开端,那些常春藤名校的人认识上帝才是添了真正的智慧呢 :-)

4.相信的人都是阿Q式自我安慰吗?

最后再说下阿Q吧,我的爸爸就这么说过,哈哈,我们现在见面次数不多,所以我也不想当面跟他争论,但我心里是这么想的:我觉得我们和阿Q最大的区别吧,是在于我们用来宽慰开解自己的话是真理还是谎言。

阿Q被人打,他说“打吧打吧儿子打老子”,这明显是歪曲事实的自我安慰。可是当基督徒因为信仰被羞辱、被打骂、甚至要面对死亡,(比如耶稣的十二门徒,除了约翰被流放去一个小岛,其余的全部为主殉道)他们心中想着“主耶稣啊,没有关系,我们就要去天家与你相聚了,这真是好得无比”,他们就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他们说的是事实。

凭什么说是事实呢?那些与我们差不多软弱怕事的门徒本来在耶稣死后是作鸟兽散了的,彼得更是三次都不承认他和耶稣有任何关系。但是他们亲眼看到了耶稣复活,又与他相处了一段日子,再亲眼看到他离开这个世界,并且听到他留下话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哪里。”(约翰福音 14:1-3)他们当年听见看见摸到的事实是他们信心的来源,让他们全都从懦夫变成了勇士,宁愿被杀也不愿否认耶稣。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些事情是真的呢? 因为圣经这么说,而我们相信圣经是上帝给我们留下的话语,天地要废去,祂的话语却不会废去。我们怎么又能相信圣经讲的是真的呢?这个我还是以后推荐书籍给你看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上帝的独生爱子耶稣死而复活的历史事实是基督教的核心,若是没有这一历史事实,我们所相信的都是枉然,全是白搭。然而耶稣真的死而复活了,他说有天堂有地狱,他说他去天父那里为我们预备地方,他说他是道路真理生命……若是我们相信耶稣,那么就相信他说的这些话吧。我想Mike家人的信心很主要的来源是“相信耶稣所说过的话”。C.S路易斯说过,别把耶稣当作伟大的道德教师,他要么是主,要么是疯子,要么是骗子,就这三个选择。我绝不认为耶稣是疯子或是骗子,所以我接受祂是主。

对了,说到天堂这个词,我们有很多朋友在碰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喜欢用一句“愿逝去的人天堂一路走好”,或者“愿逝者在天堂安息,那里再也没有眼泪和痛苦”。我真心希望他们是读过圣经的,是知道既然有天堂也就会又地狱的,也知道天堂不是人人都可以去的,因为“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我更希望他们也清楚上帝是向我们发了邀请函的,关键在于每个人是不是去领取,并用一辈子守住、不遗失。

好了,亲爱的大卫,关于这个问题今天就说这么多吧,像是讲了很多,又像是还有很多没有讲,这个话题太深奥了,呵呵。其实这方面的书也很多,有时间你可以研究研究。哦,还有电影呢!这两年美国这边有好几部关于天堂的影片在电影院上映,都是根据真实故事和书籍改编的,我记得几个:《90 Minutes In Heaven天堂90分钟》,《Heaven Is For Real天堂是真实的》《Miracles From Heaven来自天堂的奇迹》,不知道你那里能不能找到。当然也希望我个人的这些体会同样对你有一点帮助。愿上帝大大赐给你智慧,也继续安慰你的心,帮你记住你的良师益友Mike停了地上的最后一口呼吸的同时,也在天国开始了第一口呼吸,现在他也许正在与耶稣交谈说笑、他对各样事物从不停止的好奇心也得到了终极的满足。